摘要: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开幕。深汕特别合作区以“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与“来深汕,感受不一样的深圳”为双主题,打造工业美学与人文温度交融的文化展示窗口。
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开幕。深汕特别合作区以“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与“来深汕,感受不一样的深圳”为双主题,打造工业美学与人文温度交融的文化展示窗口。
深汕特别合作区展厅
汽车元素沉浸场:工业符号的创意解码
深汕展厅以“汽车基因”与城市环境融合。入口处,“你好深汕”巨型汽车打卡墙呈现“山海间的汽车城”意象:海天相接处,一辆虚拟汽车沿沙滩蜿蜒而行,背景墙的浪花、云影与光影交织,将汽车制造的“硬核”属性与山海生态的“柔性”特质并置,不仅呼应了“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的定位,更以“山海+汽车”的差异化叙事,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与记忆点。
“你好深汕”汽车打卡墙
深汕还推出带有“汽车元素”的视觉设计,将汽车元素与本地文化元素结合。其中,在展厅的明信片、冰箱贴上的“美丽车城”图案最具代表性,设计者将深汕二字化作一辆“汽车”,装载着非遗竹马戏、红罗畲族粘米歌、鲘门海鲜和渔歌等本地文化符号,非常富有创意。
“美丽车城”图案
深汕的文化解码方式是将“汽车”从交通工具转化为文化符号的载体,通过与自然环境、本地文化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不仅承载了地域文化,更成为“轻量化”的文化传播工具,契合文博会“文化消费”的核心场景。
四街道亮相展示:基层文化与产业联动的“毛细血管”
本届文博会,深汕特别合作区四个街道首次集体亮相,展现基层文化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联动。
鹅埠街道作为产业先行区,展现其从产业转移园升级为先进制造集聚区,最具代表性的田园都市图景;小漠街道展现其“汽车+港口”的独特区位,以沙滩、湿地、红色遗产为基地,新旧产业交融,带来一幅工业与自然共生的活力图景;赤石街道作为全区面积最大的街道,温泉水暖,凤河晚渡,风景如画,是打造“生态汽车文旅”的胜地;鲘门街道则定位为高新产业高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与新能源创新集聚区。
四个街道首次集体亮相
街道作为深汕的“毛细血管”,其集体亮相不仅丰富了展区内容层次,更凸显了深汕“汽车城”建设的全民参与性。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联动,既展现了政府规划的顶层设计,也体现了基层文化的创新活力,为“车城深汕”IP注入了“烟火气”。
“深物汕品”文创展:区域符号的品牌塑造
本次文博会,深汕还带来了不久前推出的文创品牌“深物汕品”。作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文化符号,“深物汕品”其Logo以粤东第一高峰莲花山为基底,融入深汕母亲河赤石河,白字戏“七头彩冠”非遗元素,“深”字嵌入充电枪造型,“品”字采用汽车轮廓,既凸显生态底蕴,又呼应汽车城定位。
文创品牌“深物汕品”
文创品牌“深物汕品”
首批推出的13类21款文创产品,品类丰富,有以深汕传统文化为灵感设计的非遗麒麟狮冰箱贴、红罗畲族图腾帆布袋,体现着深汕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除了传统文化,深汕地标建筑小夜灯、人文风光明信片、四街道定制手机支架则展现着深汕街区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这些产品将汽车制造与非遗、生态、地标深度融合,既具实用价值,又成文化传播媒介。
深汕将文化符号转化为“生活化场景”,通过手机支架、帆布袋、小夜灯等高频使用物品,文创产品不仅承载了地域文化,更渗透到观众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品牌渗透。这种策略与文博会“文化消费”的定位高度一致,也为“车城深汕”IP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轻量化”载体。
文化赋能,让汽车城“跑”出加速度,深汕的“车城”IP塑造并非孤立的文化行动,而是与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基层治理深度耦合的系统工程。通过文博会这一文化“大展台”,深汕不仅向外界展示了“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的硬实力,更以文化为纽带,打出一张“山海间的汽车城”特色名片。未来,深汕将持续推动汽车文化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以文化为引擎,驶向世界级产业高地的星辰大海。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