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千年前,良渚先民以水为笔,在江南大地上勾勒出一幅壮阔的文明画卷。他们筑起的不仅是水利的丰碑,更是与自然对话的诗篇——草裹泥中藏着智慧的密码,层层夯土里沉淀着岁月的回响。”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迈克尔·罗杰斯这样评价良渚水利系统的“超前”思维。
“五千年前,良渚先民以水为笔,在江南大地上勾勒出一幅壮阔的文明画卷。他们筑起的不仅是水利的丰碑,更是与自然对话的诗篇——草裹泥中藏着智慧的密码,层层夯土里沉淀着岁月的回响。”国际大坝委员会荣誉主席迈克尔·罗杰斯这样评价良渚水利系统的“超前”思维。
近日,国际大坝委员会第28届大会暨第93届年会在成都成功举办,良渚专场活动“古代水坝工程与人类文明发展”向世界展示了良渚水利文明的四项“之最”。
将中国水利史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良渚文明是距今5300年—4300年前中国环太湖流域出现的区域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2022年7月6日老虎岭遗址公园开园,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工程首次面向公众亮相,良渚古城水利系统也奠定了良渚古城国家形成的基础。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在中国水利史研究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有其突出地位。”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解释,“大禹治水是在距今4000年前,而良渚水利工程体系在距今5000年前就已经存在,这把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千多年。”
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展现四个“世界之最”
除了比文献记载的夏商周治水早了千年,良渚遗址水利工程的建设还需要高度社会动员能力,反映了当时良渚社会发达的组织管理水平。
河海大学教授袁俊平表示,良渚外围水利系统规模宏大、功能多样、技术先进,其中规模上总蓄水量可以达到4600万方,总土方量达到280多万方,如果用1万人大概需要两年半时间才能完成水利系统采用就地取材、心墙坝结构、草裹泥等一系列的技术和施工工艺。
良渚水利文明不仅改写了中国治水起源认知,更以稻作文明特有的治水实践,在世界水利史上确立了“四个之最”的里程碑地位,展现了东方文明独特的治水智慧——
规模之最:良渚遗址水利工程包含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规模最大、工程数量最多的堤坝工程群;
体系之最: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工程体系最为复杂、分布范围最广泛的水利工程;
功能之最:目前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类型最丰富、水利功能效益最全面的水利工程;
技术之最:早期文明考古发现中集成工程技术最多的水利工程。
古老的良渚古城水利系统仍在诉说,五千年的智慧之水从未断流。良渚水利工程中的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因地制宜思想,对现代的水利设施建设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如今,这座老虎岭遗址也以鲜活的姿态融入当代——“水滴”造型的保护棚横卧在两个小山间最狭窄的位置,完美实现了融水于坝的理念,透明展罩下凝固着数千年草裹泥的记忆,红外监控网络编织起科技的守护之网。
在研学课堂里,不断跃动着求知的火花;在学术讲座里,重新传递着文明的密码……科技护航、展示创新与文化传播正持续奏响一曲古今交响。
来源:杭州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