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 | 海口“宝马拖猫”事件,网络审判背后的真相与反思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21:30 3

摘要:5月19日晚,一段“行驶中的宝马车拖行小猫”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视频显示,一辆白色宝马车的车尾拴有一只深灰色的猫,车辆启动前行时宠物猫被拖行于路面。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网友认为这是一场公然的虐猫事件,对车主及其关联餐厅展开人肉搜索、谩骂诅咒、电话轰炸、线下

舆情概述

5月19日晚,一段“行驶中的宝马车拖行小猫”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视频显示,一辆白色宝马车的车尾拴有一只深灰色的猫,车辆启动前行时宠物猫被拖行于路面。在真相未明的情况下,网友认为这是一场公然的虐猫事件,对车主及其关联餐厅展开人肉搜索、谩骂诅咒、电话轰炸、线下投掷杂物等网曝行为。

5月20日下午,海口市公安局龙华分局发布警情通报称,经核实,猫非车主李某某所养,猫的项圈及牵引绳上未发现其主人联系方式。牵引绳末端手柄卡在车辆底盘,确认为意外情况,未发现李某某存在故意伤害猫的行为。

警方发布通报后,多数网友认为要严惩恶言造谣的人,轻罚只会纵容网暴;部分网友表示该事件是媒体和极端动保组织在作祟,少数网友仍对通报内容存疑,对事件细节提出疑问。5月22日,海南海口警方发布警情通报称;史某某等三人因编造虐猫谣言、组织线下聚众声讨、散布公民隐私处行政拘留十日并处罚款。

▲图片来源于海口公安微博

舆情反响

媒体观点

扬子晚报:关切生命应当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界限,保护动物也不应践踏他人合法权利。脱离了这两点的行为就只剩下肆意喷涌的情绪,今天冲向他人,明天就可能冲向自己,绝非我们需要的正义。

红网:动物保护需要法律与制度的托底,也需要公众理性监督的推动。面对悲剧,我们既要追问“如何避免”,也要警惕“以恶制恶”。唯有在事实基础上寻求解决之道,才能让每一次“围观”真正转化为文明进步的推力,而非暴力的催化剂。

网民观点

▲微博相关话题评论

舆情观察

事件初期,在视频的直观冲击和虐猫标签的引导下,不明真相的网民,以“网络审判”取代法律判断,通过人肉搜索、辱骂威胁等方式对当事人实施网络暴力。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编造“一车拖行两只猫”等谣言,更有打着动物保护旗号的人士带领他人在公安机关门前呼喊口号声讨当事人并进行网络直播,利用公众对动物的同情心理制造对立,使得公众舆论和情绪进一步发酵。最终,一次意外在别有用心之人的助推下演变成了一场夹杂着道德审判、谣言传播与网络暴力的舆论风暴。

面对线上线下关联的高敏舆情,海口警方快速响应、以“图文+文字+视频”透明通报,有效平息了争议,也为后续类似警务舆情树立了处置模范。5月20日发布的警情通报中,警方以时间轴形式还原事件经过,附监控截图与标注说明,对公众最关切的小猫的来源、牵引绳卡住的原因,涉事车主知情与否三大问题进行逐一解答,有力的证实了车主不存在故意伤害猫的行为。

针对网民关切的“两只猫”争议,警方通过技术分析指出是同一只猫在不同光线下的视觉误差,并以严谨的证据链回应核心质疑。通报发布后,舆论场中出现了网友对造谣者处罚与否的质问声。面对网民的质问,海口警方于5月22日发布了对三名编造谣言网民实施行政拘留和罚款的通报,彰显了其对网络暴力的零容忍态度,为类似事件中的法律边界划定了红线。

全媒体时代,公众快速接受着各种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同时在信息快速传播的影响下,网民的情绪变得极易煽动,造成了“网络正义使者”往往走在真相前的恶劣局面。但“以暴制暴”绝非解决问题的良策,把正义的审判还给专业人士,真正的善意未尝不可在执法程序之后。

海口“宝马拖猫”事件是一记警钟,提醒公众在面对饱含争议的热点事件时“让子弹飞一会儿”,真相未明前不可急于扣动“正义”的扳机,避免成为谣言推手。

来源:并州之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