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变形前的预警: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识别与全病程管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00:00 2

摘要:清晨起床时手指僵硬得像生锈的齿轮,握筷子时手腕传来针刺般的疼痛,阴雨天膝盖肿胀到无法弯曲 —— 这些看似零散的关节不适,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出的早期信号。本文将从病理机制、早期识别到全程管理展开科学解读,帮助公众建立" 关节健康防护网 ",在致残前阻

清晨起床时手指僵硬得像生锈的齿轮,握筷子时手腕传来针刺般的疼痛,阴雨天膝盖肿胀到无法弯曲 —— 这些看似零散的关节不适,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出的早期信号。本文将从病理机制、早期识别到全程管理展开科学解读,帮助公众建立" 关节健康防护网 ",在致残前阻断疾病进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其特征是滑膜炎症和关节破坏,常伴有全身多系统受累。该病多发病于 30-50 岁的女性,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 3 倍,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0.2%-0.4%。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关节畸形、功能丧失,甚至致残。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是遗传、环境、免疫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易感性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 等位基因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密切相关,携带特定 HLA-DRB1 等位基因的人群患病风险明显增加。此外,其他基因如 PTPN22、CTLA-4 等也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流行病学调查显示,RA 患者的一级亲属患上 RA 的概率约为 11%。

环境因素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重要诱因。感染因素,如 EB 病毒、支原体、细菌等,可能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吸烟也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患病风险比不吸烟者高 1-2 倍,且吸烟会加重病情,增加关节破坏和肺间质病变的风险。此外,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以及肥胖等因素也可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相关。

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核心环节。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维持机体的健康。然而,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关节组织视为外来异物,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T 细胞、B 细胞等免疫细胞被激活,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自身抗体,如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 抗体)等。这些细胞因子和自身抗体介导了滑膜炎症和关节破坏,导致关节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进而破坏关节软骨和骨质。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关节表现和关节外表现。

对称性多关节炎:常表现为多个关节同时受累,以手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跖趾关节等小关节最为常见,其次为膝、踝、肘、肩等大关节。关节受累呈对称性分布,即左右两侧相同部位的关节同时出现症状。晨僵:早晨起床后或长时间静止不动后,关节出现僵硬、活动受限,持续时间通常超过 30 分钟,活动后可逐渐缓解。晨僵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病情的活动度密切相关,是判断病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关节肿胀、疼痛和压痛:关节滑膜炎症导致关节肿胀,触之有压痛,疼痛在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肿胀的关节表面皮肤温度可升高,少数患者可出现关节积液。关节畸形:随着病情的进展,关节软骨和骨质被破坏,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等组织受损,可导致关节畸形。常见的畸形包括手指的 "天鹅颈" 样畸形、"纽扣花" 样畸形,腕关节的尺偏畸形,膝关节的外翻或内翻畸形等。关节畸形会严重影响关节的功能,导致患者生活自理困难。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的关节外表现,多发生在关节隆突部位及经常受压或摩擦的部位,如肘部、腕部、枕骨下、踝关节等。结节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坚硬,无压痛,大小不一,直径可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类风湿结节的出现通常提示病情活动,且与关节破坏和关节外受累相关。类风湿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组织,如皮肤、肌肉、神经、肾脏、心脏等。皮肤血管炎表现为紫癜、溃疡、坏疽等;神经血管炎可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出现麻木、刺痛、无力等症状;肾脏血管炎可引起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等。肺间质病变: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的肺部并发症,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呼吸困难等。胸部高分辨率 CT 检查可发现肺间质纤维化、磨玻璃影等改变。肺间质病变的发生与病情的活动度、病程长短、类风湿因子和抗 CCP 抗体的滴度等因素相关。心血管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这可能与慢性炎症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血小板活化等因素有关。血液系统异常:常见的有贫血,多为慢性病性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等;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可升高,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淋巴细胞减少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炎症、缓解症状、保护关节功能、改善生活质量,防止关节破坏和残疾的发生。治疗应遵循早期、规范、个体化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活动度、关节受累情况、有无关节外表现等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急性期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可使用夹板、支具等对关节进行制动,以减轻关节疼痛和肿胀。缓解期患者应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如关节屈伸、旋转、散步等,以保持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超声波、红外线等可辅助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具有抗炎、镇痛、退热的作用,可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但不能控制病情的进展。常用的药物有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钠、塞来昔布等。使用时应注意胃肠道、肾脏等不良反应,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核心药物,能够延缓关节破坏、改善病情。常用的传统 DMARDs 包括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羟氯喹、硫唑嘌呤等。植物药与中成药:除传统植物药如雷公藤多苷、白芍总苷外,中成药五松肿痛酊在缓解关节局部症状方面具有一定辅助作用。该药由买麻藤、松树笔、五味藤、透骨香、两面针、红花、樟脑等 12 味中药材精制而成,具有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其药效成分可通过透皮吸收,直达关节病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滑膜炎症反应。新型疗法: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新型疗法如 CAR-T 细胞治疗为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提供了新的希望。2025 年 1 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第 4 代 CAR-T 细胞治疗难治性 RA 安全有效,3 例患者在治疗后 3 个月内关节症状显著改善,炎症指标明显下降。此外,TLL-018 片和 SCT650C 注射液(重组抗 IL-17 单克隆抗体)等新药的临床试验也在全国多家三甲医院正式启动,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当关节出现严重畸形、功能丧失,经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关节置换术、关节融合术、滑膜切除术等。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晚期关节破坏患者的有效方法,可恢复关节的功能和外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者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饮食应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可降低患病风险和减轻病情,限酒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后个体差异较大,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通过合理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关节功能得以保存,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如果延误治疗,病情可能会迅速进展,导致关节畸形和残疾,同时增加心血管疾病、肺间质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病情的预后与以下因素相关:起病时关节受累数量多、有类风湿结节、RF 和抗 CCP 抗体高滴度阳性、早期出现关节破坏、伴有关节外表现等提示预后较差。

因此,大家应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关注自身关节健康,当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尽早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同时,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医生,坚持长期治疗,注意生活方式管理,定期随访,以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相信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来源:陈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