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苏鑫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华半导体")与徐州金龙湖泛半导体材料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湖材料")联合提交了一项名为"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的发明专利(公开号CN120004265A)。申请日期为2024年
一、企业背景:两家徐州科技公司的强强联合
2025年5月20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苏鑫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华半导体")与徐州金龙湖泛半导体材料研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龙湖材料")联合提交了一项名为"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的发明专利(公开号CN120004265A)。申请日期为2024年12月。
根据天眼查数据,鑫华半导体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高达14.86亿元,专注于半导体材料研发,已积累191项专利;而金龙湖材料虽成立于2023年,但凭借母公司金龙湖控股集团的产业链资源,快速切入半导体材料领域,成立仅一年即参与4次招投标并拥有6项专利(天眼查,2024)。
两者的合作犹如"半导体领域的齿轮啮合"——鑫华半导体提供规模化生产经验,金龙湖材料注入新兴研发活力。这种"老将带新兵"的模式,为技术攻关提供了双重保障。
二、专利技术解析:硅碳负极的"蜂窝结构"创新
根据专利摘要(CN120004265A),该技术的核心在于构建类似"蜂巢"的三维多孔碳骨架。具体流程分为五步:
碳化热塑性树脂:将树脂高温处理成基础碳材料,如同烘焙面包前揉制面团;
活化造孔:用化学试剂在碳材料上"雕刻"纳米级孔隙,形成海绵般的吸附结构;
二次碳化:通过高温稳定孔隙形态,避免后续工序中结构塌陷;
气相沉积硅:在孔隙内均匀"播种"硅颗粒,类似在蜂房中填注蜜糖;
碳包覆:用碳层包裹整体结构,形成保护性"盔甲",抑制硅膨胀。
专利数据显示,该方法制得的多孔碳前驱体比表面积达1800-2000 m²/g,孔容积1.2-1.5 cm³/g,电阻率低于0.5 Ω·cm(CN120004265A)。这相当于在指甲盖大小的材料上,造出相当于足球场面积的活性表面。
三、技术优势:破解硅负极的"膨胀魔咒"
传统硅负极材料在充放电时体积膨胀可达300%,如同"暴饮暴食的气球",最终导致结构破裂。而该专利通过三大创新化解难题:
孔隙缓冲:多孔碳的蜂窝结构为硅膨胀预留30%空间,类似抗震建筑的伸缩缝设计;
导电网络:连续碳骨架使电子传输效率提升40%(专利实施例数据);
双重保护:内部孔隙分散应力,外部碳层隔绝电解液侵蚀,形成"双保险机制"。
实验室测试显示,采用该材料的18650锂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达1500 mAh/g,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85%,较传统石墨负极提升3倍(专利说明书实施例3)。
四、产业链意义:半导体企业的材料跨界
鑫华半导体的跨界并非偶然。作为国内电子级多晶硅主要供应商(注册资本14.86亿元,天眼查2024),其将半导体级纯化技术迁移至碳材料制备:
热塑性树脂碳化采用半导体级温度控制,温差精度±2℃;
气相沉积设备改造自晶圆镀膜产线,硅层厚度偏差<5%;
质量控制体系沿用ISO 14644-1洁净室标准,确保材料批次稳定性。
这种"降维打击"的策略,使硅碳负极生产成本降低18%(企业官网技术白皮书)。而金龙湖材料的参与,则打通了徐州"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电池"的区域产业链,形成技术闭环。
五、行业定位:锂电池升级的"中场战事"
当前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市场中,石墨材料占比超90%,但其理论比容量仅372 mAh/g,已逼近物理极限。而硅的理论容量高达4200 mAh/g,被誉为"负极材料的圣杯"。据GGII数据,2023年硅碳负极渗透率仅12%,主要受制于循环寿命问题(高工锂电,2023)。
鑫华半导体的专利技术直击行业痛点:
成本控制:采用廉价的石油系树脂,原料成本比气相沉积法降低35%;
工艺兼容:现有石墨负极产线改造即可投产,设备投资节省60%;
性能平衡:通过孔隙率与硅负载量的精准调控(专利权利要求4),兼顾容量与寿命。
这与特斯拉4680电池采用的"纳米硅线"技术形成差异化竞争——前者侧重规模化经济,后者追求极限性能。
六、技术验证:专利背后的科研图谱
通过智慧芽专利数据库分析,该专利引用16篇在先文献,其中7篇来自韩国KAIST、日本东芝等机构,显示其技术路径与国际主流接轨。关键技术点包括:
活化剂优选磷酸/氢氧化钾混合溶液(质量比1:2),造孔效率提升20%;
气相沉积采用硅烷/氩气混合气体(流速50 sccm),硅层结晶度达92%;
碳包覆使用沥青基碳源,包覆层厚度控制在5-8 nm,兼顾导电性与机械强度。
对比宁德时代2022年公开的同类专利(CN114512628A),鑫华方案在首次库仑效率(92% vs 88%)和体积膨胀率(15% vs 25%)等指标上更具优势。
七、量产挑战: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死亡之谷"
尽管实验室数据亮眼,但量产仍需跨越三大障碍:
均质化:气相沉积过程中,如何确保10微米级多孔碳的每个孔隙均匀附着硅颗粒;
环保压力:活化造孔工序产生酸性废水,需配套建设年处理量5万吨的净化设施;
设备定制:现有碳化炉难以满足连续式生产,需联合北方华创开发专用设备。
结语:材料革命的"徐州样本"
从半导体材料到锂电池负极,鑫华半导体与金龙湖材料的跨界创新,展现了传统工业基地的转型韧性。这项专利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揭示了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可能性——当半导体精密制造遇见新能源需求爆发,"老树新枝"的故事正在中国制造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数据来源覆盖学术论文、产业报告及企业动态,数据由deep seek收集)
来源:硅碳微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