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是那些非热门专业背后的故事,在被理性主导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可人类的多样性,总会有人热爱那些不受欢迎,不被看好的主题。也有人,宁愿不要六便士,宁愿两袖清风,也无法忽略心中明月,遵从内心,追逐着他们的梦想。今天,就一起来看看,那个追逐月亮的人,最后怎
留学热门专业无非是STEM、商科、CS,大家承载着家庭的期待,读个好专业,拿到一份不错的薪水,以后能过着一份还算好的生活。
可是那些非热门专业背后的故事,在被理性主导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可人类的多样性,总会有人热爱那些不受欢迎,不被看好的主题。也有人,宁愿不要六便士,宁愿两袖清风,也无法忽略心中明月,遵从内心,追逐着他们的梦想。今天,就一起来看看,那个追逐月亮的人,最后怎么样了吧。
“这双鞋就是在XXX平台线上买的,很便宜,只要15刀。你可以去看看。”我走出人类学教授办公室前,他向我寒暄道。
单听这句话,你是什么感觉呢?也许有些奇怪?也许心里会忍不住想是不是广告?
可我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却是心酸。
在向老教授讨教论文的写作指导之余,他像一个普通的家中老人一样跟我聊起家常。
一个人念念叨叨地问我一个人在国外是不是习惯,冬天这边下雪很大骑自行车很冷一定要准备好防风的衣,说着还不好意思地笑笑,又带点可爱的骄傲,像哆啦A梦从他的口袋里拿出宝物一样,给我指了指他挂在衣架上的自行车通勤风衣,又指了指自己穿的鞋子,说也是在哪里哪里买的,都很保暖,而且都很便宜。
可是我不禁去想,是什么让一个大学教授,要骑自行车上班通勤,去在意哪里的售卖是否便宜呢?是人类学吗?这些在被rationality主导的世界里被遗忘被忽略掉的学科,被世人称之为学了没有用的学科?
可这样的学科,那些人文的沉淀,从来都是我心中,高高挂起的明月。
从高中起,我就知道学理科是有“前途”的。学校是省里数一数二的高中,就像爸爸所在的医院重视外科,因为外科能给整个医院带来最大收益一样,我们学校也注重理科。
文科在整个年级的十几个班里,只有寥寥无几。而去文科班读的同学,通常会被认为,没有那么聪明,理科不太好。所以对于年少气盛的我来说,去文科班无非就像被判去冷宫的妃子,被下令左迁的大臣,不过一个被贬之人。
我不想那样,也就随大流选了理科,也维持着还算不错的成绩。
我曾经以为,大约一辈子就会像父母所期望的那般,学着大家大喊聪明的专业,学一项技能,拿个不错的工作,就这样作为一个尚有“优越感”的理科生,就这样过一生。
可事情坏就坏在,忽然有一天,我心血来潮去了学校英语角。
也许是出于好奇,我问耶鲁毕业的外教,是怎样被耶鲁录取的。她想了一会,也没有敷衍我,她温柔而认真地告诉我说,她觉得最重要的是passion。也许是那时她温柔而坚定的样子很难忘,所以在当时的我心里留下了很大的影响。我开始认真地想,一直以来我只是像规定好的机械程序一样的生活,可我的passion,又在哪里呢?
在第一次英语角后,我开始频繁地参加每周二中午的英语角。渐渐地,与外教熟识,成为了很好的朋友。跟她聊天的时候,我总会有远多于学理科,进行逻辑推理后得到既定答案的不同启发。
在她的世界里,历史并不只是冰冷的数字,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带着不同的情感,持着不同的信念,组成的一段段人生。政治也不单单是单调的理论,而是人类智慧集结出让整个国家更美好的各种各样的思想。
比如法西斯主义,在暴力与血腥之前,也有墨索里尼为了反转意大利被其他大国bully的初心,还有希特勒虽然不是德国人,却因为他的家人而深刻爱着这个国家,虽然最后变成过于偏激的局面。
在人文的世界里,没有单纯的答案,也没有绝对的是与非,恶与善。而更多能从不同的方面去了解各个版本的故事,不可谓不精彩。
渐渐地,我也在逐渐思考我喜欢的是什么。虽然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上,我觉得承认我喜欢文科其实还蛮丢脸的。
可是我控制不住地发现,我真的很喜欢探究每一个人背后的故事,还有他们与社会的联系。也喜欢那些快被人遗忘的文化,比如湘西的蛊传说,赶尸,还有逐渐失传的皮影戏、糖画和渐渐很少人学的民乐十二器。
所以有一个念头,不断在我脑子里生根发芽,也可能是耶鲁外教的影响吧。我想走出我的国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因为开始得晚,只能拼命开始刷标化,而刷标化的时候,我也确实打开了新世界。在刷托福听力的时候,我发现每个心理学讲座都是我感兴趣的话题,刷SAT阅读的时候,每一个历史人物的写信、对话,还有冷嘲热讽的较量,小说里的人物心理,都是我在理科领域学不到的。
就像喜欢一个人一样,你一旦发现了被潜意识压下的喜欢,你就再也控制不住去想念。而人文学科就像我长期被压制的喜欢,它变得越来越像路边的野花,唐僧取经引诱人的漂亮女妖,无一不吸引着我向下探索的渴望。
可终究,没有人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
我通向社科人文道路上的拦路将,就在我决定大学专业要学人文社科方向的时候出现了!第一个就是我的父母,“火神兽”,嘿,还是一对的。
“火神兽”听了我要去学人文社科,一下子就火冒三丈,雄神兽——我的父亲大人,对我使用了经济制裁技能,雌神兽——我的母亲大人,对我使用了苦口婆心大法。
其实神兽们也是出于好意,怕我的终点在没有他们庇护之时,我还未能有一技之长,得以谋生。也怕我最终追寻的宝藏,那高高挂起的明月,终究无法等同于每日厨房灶台升起的渺渺炊烟。
神兽们有什么坏心思呢,不过是想要自己呵护着长大的孩子,在将来独自面对一切的时候,也不受颠沛流离之苦,不扰温饱之灾。
所以,我与神兽们的对抗也没有太久,再加上我一直以来的理科习惯,所以即使我是发现了心底月,也认清自己的特质和天赋点,我还是给自己留了余地。
在申请的时候,将自己分裂成两个不同的人,一边在文书中,凭借一直以来的理科背景知识,大喊对生物的热爱,一边打着心里的小算盘,选了undecided major。在心里想着,没准去大学了,天高皇帝远,再加上来日方长,我还能慢慢说服爸妈。
现在想想,其实我申请的时候,还觉得是很大一件事。因为我没有在文书中be myself,而仅仅是做我向来擅长的一样,伪装着自己,将过去的背景、竞赛与课外活动(因为理科背景,所以全是与理科相关的)和成绩单还有文书,连成一个半虚构的我。
当时我觉得,我就好像一个不择手段的说谎者,为了自己的背景和志向看起来尽量一致,提高自己的录取几率,我简直是十恶不赦,背叛了自己!
而且我也很害怕,我在文书里intentional地塑造,那大学录取的我不是真实的我怎么办呢!
但真正进入大学后,我发现,嘿,还真不是个大事儿。
其实没有定专业也很好,让我得以尽可能地去探索自己向来擅长的理科,被自己奉为圣旨的所谓逻辑,所谓理性,究竟对于我来说是习惯还是真喜欢。也顺便探索,越来越吸引我的女妖人文社科,究竟是一个祛魅后就索然无味的东西,还是无法阻挡的热爱。
于是大一,我的课表非常散乱,从基础物理,选到文化人类学导论,从社会心理学101,选到生态圈与人类生活,从哲学A,选到脑神经科学入门,从欧洲政治与历史,选到有机化学,从基础电磁学,选到英美文学文化,甚至抽空还上了几个宗教课与媒体导论。
我像一个四处打怪汲取经验的游戏角色,漫无目的地丛林探险,野外游玩,直到我遇到文化人类学教授。
在遇到教授之前,我一直觉得我是喜欢并且适合心理学的。我很热衷于分析每个我能接触到的人,比如为什么某个同学热衷于展现自己的奇怪,并且自己越奇怪,被周围人带着好意地损她就越开心,为什么她很喜欢依赖身边的人,而我却讨厌这样的依赖。
再比如,回避性依恋是怎样造成的,焦虑性依恋又是怎样造成的。再比如,MBTI虽然不能以偏概全,但它分类的原理是基于什么,为什么我在足够了解MBTI之后,能够通过基本观察判断一个人的MBTI类型,又该怎么样去改善这样的测试。
我真的很喜欢分析一个人,然后再分析他们的心理、动机,再分析他们的家庭背景,和性格形成。
当然,就像我之前说的,除了每天下意识分析身边的人,我也很喜欢各种奇奇怪怪的小众文化圈,也很希望了解各地民俗,复兴与保存每一个独特的文化。
可是,我选修社会心理学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失望的。这跟我想的心理学,真的一点都不一样。整个term,老师每天都在说模型、统计数据,仿佛我上的不是心理学,而是数学课。
而且研究群体的时候,也都是用数据说话。可是,我想知道群体背后的人呢,每个人的不同动机呢?那些非理性,非数据的情感呢?那些结果之前的每一个重要瞬间呢?为什么心理学研究的明明是人心,却用的是冰冷的数据解释呢?
相比之下,文化人类学,简直赢麻了!上文化人类学的时候,我每一节课都特别特别开心。简直就是新世界!
它是一个对我来说,有着独特温暖的学科。因为一个人类学者,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去主观或客观地评价,他们需要做的事只是,让自己带入学生的身份,融入本地文化中,然后让当地人以他们的价值观,告诉你他们的文化是怎么样的。
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我见识到了好多好多与世间常理不相兼容的文化,有执意相信鬼神存在的村落,他们会有一个非常正式的神婆,在每个女子被附身的时候,进行驱赶,而当事人也会进行描述,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最后是什么样的感受。也有西藏为了土地分割家族永传,而实行一妻多夫制的区域。还有至今狩猎文化残留的kung!部落。
在这样的视角里,学者即使受过主流的modern education,也不会擅自去自以为是站在制高点评价,啊你这样是不科学的!你这样是落后的。而是存着一颗温暖之心,尊重每一个文化,并记录下来文化最原本的样子。
我在课上reading里,看到了每一个文化中,一个个受访者的故事与人生。人类学在日语里有个很美的名字,叫人间科学。这仿佛更接近我想要的“心理学”,才是我想要的人生百态。
而且机缘巧合下,我在课堂提了一个关于我在国内经历的一个疫情之下社区邻里关系的问题,教授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叫“disaster utopia”,然后我在Office hour去追问相关阅读文献,一来二去老教授问我,要不要写一篇相关论文。
我脑子一热,我说,好。
可是,就像我说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大一在不同的课上,还有宿舍,认识了几个从课友逐渐变成谈天说地的好朋友。而这拦路虎,第二大关,就是名为“孤独”的引力黑洞。
虽然她们几乎都是undecided major,但好几个都以后要选商科或者理科。其中有一个朋友无数次跟我交心,说她的观念其实就跟我一样,是被家庭,被环境塑造的。她觉得如果不学理科,就不能算是有一门能拿在手里握住的技能,没有一份能挣钱的工作,家里人打死也不会同意。
其实她说得很对,其实从前的我,还在申请的时候,就会去看那些专业选择攻略,可答案永远恒定,无非CS,商科与STEM。
直到现在我决定走人类学科研也是,我还是会在各种理科课上,带着朋友们做题拿满分,算出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获得即时的正反馈与成就感。因为我擅长理科,朋友们也会觉得我很“聪明”,这样马上得到反馈的快乐,是在无法给你一个立即答案的文科中获得不了的。
可是实际上我却知道,理科对我来说,只是做题的快乐。是周围人与题目,即时给予反馈的快乐。而如果要选择一门研究终身的学科,对我来说要微观到各种细胞DNA结构,数学模型的分解,对我来说太过于抽象。
我还是喜欢,与人密切相关的东西。比如他们的过去,他们的创造,那些理性、数字与公式之外的东西。
可是坚持走社科的道路仍然是孤独的。
定专业之后,身边刚刚结识的朋友也开始渐行渐远。我们的课不再有交集,我们的话题逐渐失去联系。没有了之前理科课带来的团队合作那样的快乐与温暖,也不再有立马来自同学赞叹或题目正确的最及时的反馈。
而且开始写论文的时候,每天我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单调。因为还有各种课,在平衡上课与作业还有final的过程中,论文就成了我的第二大事。which means,我很少有时间能够社交。同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渐渐的国内原本我感兴趣的游戏、线上剧本杀,都变得不再吸引我。还有那些朋友,逐渐变得没有话聊。
我的兴趣逐渐从轻松而欢乐的点滴,转移到了强迫自己focus在“有意义”的深度和思考上。这样其实并不健康,压力也很大。可我就是逐渐变得越来越沉闷无聊,过于沉溺于我拓展的各个文献,还有那些很多年前学者提起的,我很赞同很赞同的观点。
可当跟主流感兴趣方向不一致的时候,真的很孤独很孤独,是一种离群之马的害怕。
特别是当身边朋友都在谈论,怎样实习能去更好的大厂,讨论具体理科课的内容时。我很难去插一句嘴说,嘿,我昨天看了篇文献,我靠那个观点好有意思,他居然说情感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在的理性主导最基层的原因居然是经济因素,因为理性的决策是利益最大化的。
这样显得我,很,装逼。多没趣呀。
然后我的朋友,就是时常即使课结束还在指导我写作的老教授,还有时不时聊聊学术规划的tutor。
就在从小到大的闺蜜也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要选人类学,渐渐我无法跟她交心时,我会有那样几个夜晚在想,我走这条路,究竟是不是错了。我所追求的学术研究,所追求的文科复兴,是不是不对,不然为什么最后夜深人静,我身边连一个说心里话的朋友都没有呢?
这个名为孤独的黑洞,在无数个日夜,几乎要将我吞噬。
虽然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永远遵从自己内心的指示,也是高喊着“只要月亮,六便士不是必须”的口号。可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又怎么可能完全不食烟火,只向明月呢?
现在也许我们还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不必直面人生中那些现实的部分。
可当有一天,身边人都结婚生子,有一个定居之所,有一个温暖的家。而追求社科的我,还在继续往下读,不知道自己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还是在哪个未知的地方。连一只狗都养不了,因为不确定未来定居的国家,更别说有长期的牵绊与关系了。
而人类学读下去,稍微好一点的工作也许就是在大学教书,而老教授的生活拮据,也会让我一遍遍怀疑,所追求的路究竟会不会给我带来无法承受的后果。甚至很难中途说,我不干了,我要找工作。
当爸妈打过来的钱,一个月一点点消耗,一大笔学费一下交完之后心里的空落落,也会害怕担心,爸妈花了那么多钱,让我读书,最后我为了心中的月亮,而连学费的头都赚不回来该怎么办呢?我会后悔如今的选择吗?
可是在读历史的时候,我会惊叹于朝堂上的权谋之智,会思考什么样的变化导致了,现在我们认同的智慧、聪明,是能将那些理科学好,复杂数学模型深入搞懂的人?当然,我确实很佩服理科的智慧。
所以,我总觉得,人不应该逐渐变得像机器一样,最终只会衡量利益。
那些被人逐渐遗忘的智慧,那些权谋大略,那些细节推理,那些人与人之间的交锋,思想流派的诞生与创新,文学里的妙笔生花。是理智至上,用数字远远衡量不了的东西。
而且文科虽然不能带来直观的财富,可你在文科里练就的非二元思维,缜密逻辑判断与对世间怀有的温暖之心就不可贵吗?那些在人文世界里,听起来没有意义,却可爱而独特的东西,还有你内心深处的向往,是选择利益,充满功利后,得不到的宝藏。
财富一定是可见的吗?我想答案一定不是。
前段时间,AI突然兴起一波热点。看到AI一天比一天智能,又看到各种AI能代替人写文章、写代码、写作业。
我不禁会想,如果有一天,当AI足够智能的时候,我们会像依赖手机一样逐渐依赖AI,被一步步剥夺属于自己的思考与创造力吗?那这些人类积累的文化与智慧呢,会不会变成AI吸取后能够轻易合成与理解的东西?
我想了想,AI应该是无法创造的。
因此,换一个角度想,也许相反的,会迎来人文社科的新时代。
如果AI有一天越来越将机械化的程序所替代,那么人类的创造与情感,是不是相较之下也会变得更加重要呢?当AI只能汲取,却无法用人类独有智慧所创造的,会不会使STEM盛行的今天,有个反转的局面,令人类更加珍惜自己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沉淀呢?
而那样的一天,会不会是人文社科人迎来胜利的一天呢?
我是不知道的。
可我为了那样的期望,仍然想为那些快要失去的文化,拨开迷雾,寻找终点的光明。
用我最近看的一部小说里很喜欢的一句话吧:
“暗夜行舟,只向明月,守心如一。”
我想守住我心里的月亮。
From Testdaily
北美留学考试自媒体
有干货,有陪伴,有进步
来源:留学全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