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大化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在双方起初“寸步不让”的情况下,法官通过多次沟通、释法明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近日,大化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在双方起初“寸步不让”的情况下,法官通过多次沟通、释法明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事件始末
一场由谣言引发的冲突
2024年12月,某初中学生小明(化名)对同学小华(化名)拳打脚踢,导致小华鼻部受伤、短暂昏迷。经医院诊断为头部外伤、面部软组织挫伤,并因心理创伤无法返校。公安机关随即对小明作出行政处罚,但小华一家认为处罚过轻,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医疗费、精神损失费等。
法官调解
承办法官考虑到双方都是未成年人,法律意识淡薄但心理敏感,若简单判决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于是采取背靠背调解的方法,多次耐心同双方家长电话、面对面、沟通协商。
但调解过程一波三折。首次法庭调解时,原告监护人情绪激动,表示赔偿金绝不能少;被告方也表示对原告方提出的赔偿金额难以接受。案件进入僵局。
握手言和
为促进当事双方解决矛盾,回归生活,后来在双方的意愿下,法官又重新组织调解。在法官的精心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当庭兑现协议赔偿款,并承诺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管。目前,原告已经顺利返校,双方均回归正常生活轨迹。
司法调解背后的普法教育:一堂生动的法治课
“许多未成年人对暴力行为的法律后果缺乏认知,甚至认为‘打一架’只是小事。”主审法官说,调解不仅是解决纠纷的手段,更是普法教育的重要契机。庭审中,法官向双方详细阐释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民法典》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特别指出:即便施暴者是未成年人,其监护人仍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造成轻伤以上后果,还可能触犯刑法。
而原告也通过案件了解到,除了医疗费用,因心理创伤产生的治疗费、误学费等均可依法主张权益。法官:“要让孩子们明白,法律既是约束行为的红线,也是保护权益的盾牌。”
法律责任与心理创伤的认定
本案的调解结果看似简单,但其背后的法律适用和争议点具有典型意义。
01
施暴者责任认定
尽管被告未满16周岁,但其行为已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依法对其予以行政处罚,体现了“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民事赔偿部分依据:依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被告父母作为监护人需赔偿医疗费、精神抚慰金等。法院调解金额虽低于原告诉求,但表明“施暴必担责”。
02
心理创伤的赔偿主张
原告因暴力事件产生心理问题,其主张的精神损害赔偿成为争议焦点。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院结合医院出具的焦虑症诊断证明,认可了心理治疗费用的合理性,最终将精神抚慰金纳入调解协议。这一认定传递明确信号:校园暴力造成的隐性伤害同样受法律保护。
应多方合力共筑校园安全防线
校园暴力需家庭、学校、司法共同治理。孩子犯错时,惩戒与教育并重,才能实现真正的救赎。
01
学校 | 预防为先 完善干预机制
案件暴露了校园安全管理漏洞。学校应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建立校园欺凌预防机制:定期开展法治教育课程,通过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强化学生法治意识;设立匿名举报渠道,及时发现矛盾苗头;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对受害者进行创伤干预。
02
家长 | 监护责任与法治意识缺一不可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具有深层影响。家长主动学习《家庭教育促进法》,关注子女心理变化,及时纠正不良行为。而对受害者家庭而言,若发现子女涉及欺凌或受害,应保持理性,配合学校调查,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保留医疗记录、报警回执等证据链至关重要。
03
法治护航 | 调解与惩戒并重的启示
案件从诉讼到调解的转变,彰显司法程序的灵活性。“调解结果既体现对受害者的救济,也警示施暴者承担民事责任。”法案件也通过司法程序向社会传递“校园暴力必究”信号。
法律小贴士
拳头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带来法律严惩和终生悔恨。同时过度隐忍不是美德,及时求助才能斩断暴力的链条。遭遇暴力后立即向老师、家长求助,必要时报警要勇敢地用法律武器对抗欺凌。
如果你遭受了校园欺凌,你可以:
维权指引
➤遭遇暴力立即拨打110或12355进行维权
➤ 保留证据:医疗记录、监控录像、证人证言
➤学校应在24小时内上报欺凌事件,不得隐瞒
➤心理创伤需在事发72小时内寻求专业干预
当法律意识
浸润校园的每个角落
当“拒绝暴力”
成为青少年的共同信仰
青春才能真正远离阴霾
向阳生长
来源:千新电脑大娄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