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8月,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壮族小伙, 背着行囊回到广西桂林阳朔县杨堤乡中南村,成了村主任助理。报到第一天,驻村第一书记肖新风就把一台沾着泥点的摄像机塞到我手里:“小莫,咱村几十亩红薯滞销了,你是大学生,见识广,看能不能试试用这摄像机,帮乡亲们把销路打开
莫培华在拍摄漓江美景。(阳朔县杨堤乡人民政府供图)
2022年8月,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壮族小伙, 背着行囊回到广西桂林阳朔县杨堤乡中南村,成了村主任助理。报到第一天,驻村第一书记肖新风就把一台沾着泥点的摄像机塞到我手里:“小莫,咱村几十亩红薯滞销了,你是大学生,见识广,看能不能试试用这摄像机,帮乡亲们把销路打开。”阳光从村委办公室的木窗格透进来,照在我发颤的手背上——那时的我,连摄像机开关都找不到,更别说拍视频、搞宣传了。课本里的金融公式烂熟于心,可面对这台黑乎乎的机器,我只觉得比解微分方程还难。
我抱着相机蹲在田埂上,看村民老秦弯腰挖红薯。泥土裹着薯块滚落,老秦粗糙的手掌被藤须划出红痕。“去年能卖两块一斤,今年收购商说行情不好,一块都没人要。”老秦蹲在田头抽烟,火星在暮色里一明一暗。
那天夜里,我在宿舍啃着冷馒头看剪辑教程,笔记本上画满歪歪扭扭的镜头示意图,诸如“逆光拍红薯要补光”“运镜时手腕得稳”之类。村干部推门进来,看我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时间轴发呆,笑着塞给我一瓶水:“小莫,你这架势跟当年高考冲刺似的!”我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要是咱的红薯能像城里超市那样‘包装’一下,说不定能卖出去呢。”
第一次拍摄时,我举着摄像机的手直打哆嗦。镜头里,老秦捧着红薯站在田埂上,背后是青灰色的山影,他对着镜头结结巴巴:“这个红薯,很甜……”视频发布三天,播放量不到两百。后来,还是肖书记带着党员干部挨家挨户拍红薯,发朋友圈,帮村民把红薯一车车拉到县里的集市,这才解决了滞销难题。那天傍晚,老秦硬塞给我一袋烤红薯:“娃,别灰心,咱村里人实在,东西肯定差不了。”
我把自己“泡”在剪辑软件里,像拧螺丝似的反复调整每一帧画面,不断学习新的创作思路。今年春天,村里的夏橙熟了,金黄的果子压弯枝头。我扛着摄像机钻进果园,志愿者站在果树下,阳光透过橙叶洒在他的脸上:“咱这夏橙喝的是漓江水,吃的是山土肥,咬一口能甜到心窝里!”我学着网上的“网感”文案,给视频配了段幽默的背景音乐。没想到这条视频在微信视频号炸开了,播放量蹭蹭涨到12万次,评论区全是“多少钱一斤”“怎么下单”的留言。3天后,外地客商的货车开进村里,农户老邓在果园里准备采摘发货,冲我笑出一口白牙:“以前挑着担子走山路出去卖橙子,现在坐在家里接电话就行,你这镜头比我的扁担管用!”
现在我的手机相册里存了5000多张照片,200多条视频:有漓江晨雾里撑竹筏的生态守护人杨有发,他的故事让几十个年轻人加入了漓江保护志愿服务队;有脱贫户李婶家的土鸡蛋,镜头扫过鸡窝里带着体温的蛋,1小时就被朋友圈订空;还有我爬上山顶拍的“烟雨漓江”风光片,镜头里白墙黛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后来竟成了乡里的旅游宣传片。
莫培华在指导村民使用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阳朔县杨堤乡人民政府供图)
每次走在村里,总有阿婆拽着我的袖子塞橘子:“小莫,你拍的视频让我在外打工的儿子看到了,说过年要带孙子回来看漓江!”摄像机的镜头上又多了几道划痕,那是上个月拍村民抢收橙子时,我不小心摔在田坎上留下的。但现在的我,再举着它走村串户时,脚步比刚来的时候稳当多了。我渐渐明白,短视频不仅是帮乡亲们卖货的工具,更是一座桥——把村里的阳光、泥土和笑脸,送到村外的世界;也把外面的目光、订单和希望,引进这连绵的青山。就像老秦说的,咱村里人实在,可实在的东西也得让人看见啊。而我,很庆幸能用镜头做那双让世界看见村里的眼睛。
作 者 | 莫培华
编 辑 | 刘琼
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稿件来源、作者;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微信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聚焦三农工作队伍
聚力乡村振兴战略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xcgbbtg@vip.163.com
来源:乡村干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