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大爷85岁才开始学医 每天步行3公里出诊 背后真相让全村人泪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09:46 2

摘要:村口的老槐树又抽了新芽,我骑着电动车从县城回来,远远看见李大爷又背着那个褪了色的军绿色帆布包往前赶路。

村口的老槐树又抽了新芽,我骑着电动车从县城回来,远远看见李大爷又背着那个褪了色的军绿色帆布包往前赶路。

“李大爷,上哪去啊?”我停下车。

李大爷今年已经89岁了,腰板却依然笔直,只是步子迈得小了些,脸上的皱纹堆得更密了。

“去张家湾,老张家那个孙子又发烧了。”李大爷声音有点哑,但中气十足。

我看了看手机,已经下午四点半,天色渐暗。“我送您一程吧,张家湾可有三里地呢。”

李大爷摆摆手,“不用不用,走着好,看看路边野草都长出来了,前两天还采了点益母草。”

这就是我们村的李大爷,85岁才开始学医,如今已经行医四年,成了方圆十里最受欢迎的”老郎中”。没人叫他大夫,都亲切地叫他”老李头”或者”李大爷”,但找他看病的人从不间断。

李大爷原本是我们县农机厂的钳工,手艺极好,退休后在家带孙子。四年前的那个冬天,他的老伴——我们都叫她李奶奶——走了。

那天下了场小雪,李奶奶在睡梦中去世,走得很安详。村里人都说李奶奶有福气,没受罪就走了。只有我妈半夜听见李大爷的哭声,像是被什么东西掐住了喉咙一样。

李奶奶下葬那天,李大爷没哭,穿着整齐的深蓝色中山装,站得笔直。他的儿子女儿都不在身边——大儿子在深圳打工,听说是做什么外贸生意;小女儿嫁到了省城,好像是在医院工作。

办完丧事第三天,李大爷就不见了。村里人都以为他去儿女家了,毕竟一个老人独居不容易。可一个月后,李大爷回来了,背着一个旧书包,里面塞满了书和笔记本。

“去哪了啊,李大爷?”我爸问他。

“学医去了。”

我爸愣了一下,以为自己听错了。“您说啥?”

“学医,学看病。”李大爷简短地回答,然后径直回了家。

村里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李大爷是想老伴了,魔怔了;有人说可能是儿女不要他,想找点事做打发时间;还有人说可能是骗子忽悠他去买什么保健品。

直到李大爷开始给人看病,这些流言才渐渐平息。

第一个找李大爷看病的是村东头的刘二娘。刘二娘膝盖疼了大半年,去县医院也看过,花了不少钱也不见好。

那天她路过李大爷家,看见李大爷在院子里晒一堆草药。

“李大爷,你这是?”

“自己采的一些草药,准备泡酒。”李大爷回答。

刘二娘随口说了句自己膝盖疼的事,没想到李大爷放下手里的活计,认真问了她一堆问题:什么时候开始疼的?天气变化时会不会更疼?有没有肿?晚上睡觉时会不会更厉害?

刘二娘一五一十地回答了,心想李大爷怎么懂这么多。

“你等着。”李大爷进屋拿出一个玻璃瓶,里面装着一种黑乎乎的膏状物。“这是我自己做的草药膏,你回去敷敷看,早晚各一次,三天后再来找我。”

刘二娘将信将疑地接过药膏。没想到三天后,膝盖真的不那么疼了。刘二娘高兴得不行,连忙来感谢李大爷,还带了自家腌的一坛咸鸭蛋。李大爷婉拒了咸鸭蛋,只让她帮忙采些路边的蒲公英。

消息很快传开,村里人陆续来找李大爷看病。感冒发烧、风湿骨痛、小孩子的疮疹…大家原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结果效果出奇地好。

我妈有一次问李大爷:“您老人家这医术是跟谁学的啊?”

李大爷笑笑:“书上学的,再加上自己琢磨。”

他说这话时,目光投向了墙上李奶奶的遗像。

夏天的一个午后,我在李大爷家喝茶。他家的院子不大,但收拾得很整齐。一角种着几盆草药,有薄荷、艾草和一些我叫不上名字的植物。茶几上摆着几本翻得起毛边的医书,有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之类的。

“您老人家学医这几年,没觉得辛苦吗?”我问。

李大爷用一个缺了口的瓷杯给我倒茶,茶叶是自己晒的槐花,香气淡雅。

“不辛苦。”他说,“人这一辈子,总得做点事。”

我看见茶几下面的纸箱里堆满了笔记本,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药方和病例。

“您记这么多,能记得住吗?”

“记性不好了,所以要多记。”李大爷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这里不中用了,就得靠这个。”他晃了晃手里的笔记本。

一阵风吹过,掀起了桌上的纸张。我帮他按住,无意中看到一份病历表,上面是省城第一医院的抬头,患者名叫王秀英——李奶奶的名字。

李大爷顺着我的目光看去,轻轻叹了口气。

“她走得太突然了。”他说,声音突然变得低沉,“那天晚上,她说头有点晕,我以为是天气变化。第二天早上…她就不在了。”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沉默。

“后来医生说是脑溢血,如果早点发现,送医院抢救,或许还有救。”李大爷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份病历,“我懂机器,懂零件,可我不懂人啊。”

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秋收过后,村里的王大娘得了重病,躺在床上起不来。她儿子在城里上班,听说后赶紧回来,想把母亲送到县医院。

王大娘却坚持要找李大爷看看。李大爷来了,仔细诊断后,摇摇头。

“大娘,这病我看不了,得赶紧去医院。恐怕是肺部有问题。”

王大娘儿子连忙问:“李大爷,您看严重吗?”

李大爷认真地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现在送医院还来得及。”

王大娘被送到县医院,检查结果是早期肺癌。因为发现得早,手术很顺利,如今恢复得不错。

王大娘儿子后来特意来感谢李大爷,还带了补品。李大爷却说:“不是我的功劳,是医院的医生救了你母亲。我只是提了个建议。”

村里人都夸李大爷不但医术好,还懂得有些病自己看不了,不强出头。这份谨慎和负责,让大家更加信任他。

冬天来了,田野一片萧索。这天早上,我在李大爷家门前看见一辆黑色轿车停着,车牌是省城的。

原来是李大爷的女儿回来了。她穿着白大褂,看样子是直接从医院过来的。

“爸,您真的不考虑和我一起回省城住吗?”我听见她问。

李大爷摇摇头:“我在这里挺好的,还能帮村里人看看小病。”

“可您这个年纪,独自一人生活,我担心啊。而且您这样给人看病,万一出了事…”

“不会的,我有分寸。”李大爷语气坚定。

他女儿叹了口气,拿出一个纸袋:“这是我们医院最新的降压药,您记得按时吃。”

“知道了。”李大爷接过药,小心地放进柜子里。

中午,李大爷女儿来我家串门。她和我妈是旧相识,两人聊起了家常。

“李医生,你爸爸这么大年纪学医,你不担心吗?”我妈问。

李大爷女儿苦笑:“担心啊,怎么不担心。一开始我还以为他是太想念我妈,精神出了问题。后来看他是认真的,我就从医院借了些基础医书给他。没想到他这么用功,一学就是好几年。”

“你爸爸帮了村里不少人呢。”我妈说。

“我知道。”李大爷女儿眼圈微红,“他总觉得如果当初他懂一些医学知识,我妈就不会走得那么突然。”

屋子里安静下来。窗外,寒风吹过光秃秃的树枝。

春节前,村里办了个小型联欢会。李大爷也来了,穿着整洁的深蓝色毛衣,胸前别着一枚旧工人奖章——那是他在农机厂时获得的”先进工作者”奖章。

村支书特意表扬了李大爷,说他活到老学到老,无私奉献,是全村学习的榜样。

李大爷被请上台讲几句,他有些腼腆地站在话筒前。

“我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觉得人活着,总得做点有用的事。我懂的不多,能帮就帮一把。”

说完,他就下台了。掌声却经久不息。

那天晚上,我送李大爷回家。月光下,他的背影显得有些孤单。

“李大爷,您这几年帮了那么多人,自己有什么愿望吗?”我问。

李大爷停下脚步,抬头看了看夜空。

“希望村里人都健健康康的。”顿了顿,他又补充道,“还有,希望能多活几年,多帮一帮人。”

我们默默走着,只有脚步声在寂静的村道上回响。

“知道吗,小伙子,”李大爷突然说,“其实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救自己的老伴。”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又是一年春天,李大爷家的院子里开满了他种的野花。我去看他,发现他正在翻看一本崭新的医学杂志。

“这是我女儿上个月带来的。”李大爷指着杂志说,“关于老年人脑中风预防的,我正在学习呢。”

他的桌上还摆着几瓶药片,都整齐地贴着标签,写着服用时间和剂量。

“这些都是您的药吗?”我问。

“嗯,老了,毛病多。”李大爷笑笑,“不过没关系,吃了这些,我还能再活几年,多帮帮村里人。”

我看着眼前这位89岁的老人,他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什么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李大爷,您这么大年纪还每天走那么远路给人看病,值得吗?”

李大爷慢慢合上杂志,目光变得悠远。

“年轻人,你可能不明白。人这一辈子,总会有些事情没做好,有些人没能留住。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就会懂得,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但总有弥补的方式。”

他停顿了一下,看向墙上的老伴遗像。“我没能救她,但我可以帮助其他人。这就够了。”

院子里的一只麻雀飞来,停在窗台上。李大爷起身,轻轻地撒了一把谷子。

“生命就是这样,来来去去。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让它有意义。”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一种超越时间的力量。

去年冬天,李大爷摔了一跤,住了一周医院。村里人轮流去照顾他,我也去了几次。

病房里,李大爷的床头柜上放着几本医书和笔记本。即使生病,他也没有停止学习。

“李大爷,您休息一下吧,别看书了。”我劝他。

“没事,躺着也是躺着,看看书也好。”他说着,眼睛却有些湿润,“就是怕耽误了谁的病。”

出院那天,村里包了一辆小面包车去接他。他一瘸一拐地走出医院大门时,车外站了十几个村民,都是曾经被他治好病的人。

李大爷愣住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李大爷,您可得保重身体啊,我们都等着您给看病呢!”村东头的张大妈说。

“是啊是啊,只有您给看的药对我的风湿管用。”又一个老人附和道。

李大爷抹了抹眼睛,微笑着点头:“好,我答应你们,我会照顾好自己,继续给大家看病。”

回村的路上,李大爷一直看着窗外。我知道他在想什么——若是他老伴还在,看到这一幕,一定会很欣慰吧。

今年五月,是李奶奶去世五周年。李大爷早早地准备了祭品,我陪他去了墓地。

他献上几样李奶奶生前爱吃的点心,又插上几支她爱的野花。

“老伴,我来看你了。”李大爷轻声说,仿佛她就在面前,“这几年,我学了不少医术,已经帮了很多人了。你在那边还好吗?”

风轻轻吹过,墓前的野花轻轻摇曳。

回来的路上,李大爷说起了往事。他和李奶奶是同一个厂的工人,相识于车间里的一次技术比武。那时的李奶奶是厂里有名的女工,手巧心灵,还会唱好几种地方戏。

“那时候,我就知道她是我这辈子的人。”李大爷脸上浮现出温柔的笑意,“我们结婚六十年,从来没有红过脸。”

“您很想念她吧?”我轻声问。

李大爷点点头:“每天都想。但我知道,她希望我好好活着。所以我找了这条路,既能帮助别人,也算是替她完成一个心愿。”

原来,李奶奶年轻时曾经想学医,但因为家境困难没能如愿。

“她常说,如果能当个医生,就能救更多的人。”李大爷说,“现在,我替她完成这个心愿了。”

这或许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即使一个人已经离开,另一个人依然在延续着他们共同的梦想和价值。

前几天,县电视台来村里拍了一个短片,题目是《八旬老人学医记》,讲的就是李大爷的故事。

拍摄结束那天,记者问李大爷:“您有什么话想对观众说的吗?”

李大爷想了想,说:“我想说,人这一辈子,无论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力量。”

记者又问:“您觉得自己做得最有价值的事是什么?”

李大爷看了看远方,眼神坚定而温和:“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别人,就是最有价值的事。”

电视片播出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县医院还特意邀请李大爷去做义诊,给他颁发了一个”民间医者”的牌匾。

李大爷把牌匾挂在了堂屋最显眼的位置,就在他老伴遗像的旁边。

今天早上,我去李大爷家送了些自家种的蔬菜。他正在院子里晒药材,一盆一盆地摆着,细心地翻动着,生怕晒坏了。

“李大爷,您这是要做什么药啊?”我问。

“风湿药膏。”他说,“眼看又要入梅了,村里老年人的骨头都要遭罪,早点做些备着。”

我帮他一起整理药材,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忽然觉得这位89岁的老人身上有一种令人敬畏的坚韧和温暖。

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小村庄带来一点温暖和希望。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李大爷用他89岁的高龄和每天3公里的步行路程,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或许,生命的意义就藏在这样的细节里——当我们失去所爱之人时,不是沉沦在悲伤中,而是将这份爱转化为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夕阳西下,李大爷收拾好药材,背起那个旧帆布包,又要出门了。

“今天又去哪啊,李大爷?”我问。

“村西头的小刘家,他爷爷腿疼。”

我看着他缓缓远去的背影,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影子。这个影子,已经成为我们村庄最温暖、最坚定的守护者。

“李大爷,明天见!”我喊道。

他回过头,笑着挥挥手:“明天见!”

这就是我们村的李大爷,85岁才开始学医,每天步行3公里出诊,用他的坚持和爱,温暖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