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1日,在新宁广场举办的“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上,湟源排灯作为国家级非遗技艺惊艳亮相。这门承载着茶马古道文化记忆的传统工艺,正通过现代创新重新走进公众视野,在传承与发展中勾勒出河湟文化的鲜活轮廓。
5月21日,在新宁广场举办的“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上,湟源排灯作为国家级非遗技艺惊艳亮相。这门承载着茶马古道文化记忆的传统工艺,正通过现代创新重新走进公众视野,在传承与发展中勾勒出河湟文化的鲜活轮廓。
百年排灯: 从商铺灯箱到非遗明珠
“这里有排灯,我们进去看看吧!”“好久没见过了,制作得越来越精巧了!”湟源排灯展馆内,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湟源排灯引得游客和行人驻足,大家纷纷走进展馆,或欣赏赞叹,或选购心仪的排灯。
“小时候过年就盼着看排灯,灯箱上的神话故事、四大名著、民间传说比年画还精彩!”市民陈大爷的回忆,牵出湟源排灯的历史脉络。
湟源排灯最早为明清时期商业重镇丹噶尔老街的商铺广告灯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排灯融合中原文化及青海各民族文化,逐步演化成茶马古道上一种民间节日灯彩艺术,是河湟文化的典型代表。2006年5月20日,湟源排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鼎盛时期,每当元宵之夜古城内每隔十米就有一架排灯,排灯齐亮,如同白昼。一条排灯组成的长龙延伸到万安街、张家尕铺,另一条直下丰盛街,至火祖阁,悬挂的排灯有100多架。湟源人民用排灯这一独特的艺术,表达对乡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展现出了“茶马互市”“环海商都”“小北京”的辉煌文化。近年来,为了使湟源排灯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湟源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以创新发展催生新动能,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守正创新: 当榫卯结构遇见现代设计
“湟源排灯技艺比较特殊,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场所展陈,这也限制了湟源排灯的传承和发展。”湟源丹噶尔皮绣公司副总经理杨韶鹏介绍,2020年12月,湟源县文体旅游局授牌成立了湟源排灯传承保护基地。基地成立后,邀请专家、学者,组织本地能工巧匠和民间艺人,在保留原有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从选材、造型以及画面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创新。一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由此展开。
“这批高5.2米共15架排灯灯组在完全复刻传统技艺的同时,进行了创新升级。”杨韶鹏说,框架材质使用上好花梨木,榫卯结构与可拆卸工艺结合,收藏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灯箱画面融入了皮绣、香包、剪纸、皮影、堆绣、农民画、藏绣、盘绣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排灯成为多元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时,在展示中更大程度地提升了湟源排灯自身的价值。“你看,这批15架湟源排灯横跨街道永久展陈在丹噶尔古城内成为了一道风景,让前来古城的人们随时都能欣赏到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
在湟源排灯非遗展馆内,高大的湟源排灯化身文创产品,微缩成一件件精美的“小排灯”,有传统排灯微缩版摆件、传统影台微缩版摆件、宫灯造型床头灯、仿日月亭排灯等,将榫卯工艺与生活场景结合,造型逼真精巧,游客纷纷驻足欣赏。
活态传承: 从技艺保护到文旅IP
“河湟文化大集给了我们一次近距离宣传推广湟源排灯的机会,让大家既能看实物,又能体验制作,深受大家的欢迎。”杨韶鹏说,研学体验活动正成为传承新抓手。
如今的湟源排灯,已形成“保护—创新—传播”的生态链。通过不断地开发,湟源排灯在展陈功能之外增加了更多新的使用场景,更加实用,进一步拓宽了发展空间。目前,湟源县研制研发湟源排灯的公司达到4家,通过不断挖掘,湟源排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1名,县级传承人7名。打造的湟源排灯研学体验极大提高了传承保护的力度。
湟源排灯作为河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还通过不断地传承与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湟源县积极打造“排灯文化旅游节”“湟源排灯展”“双宁灯会”等品牌活动,通过文化活动的传播,不断提升湟源排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湟源排灯艺术大放异彩。(记者 晴空 摄影报道)
来源:西宁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