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迪拉・甘地运河的起点是旁遮普邦的哈里克拦河坝,这座拦河坝如同一个巨大的水闸,掌控着水源的调配。运河一路向南,穿越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最终抵达拉贾斯坦邦西北部的塔尔沙漠,全长 649 公里。如果算上支渠和分渠,总长度更是达到了 837 公里,就像一条长长的丝
在广袤无垠、黄沙漫天的塔尔沙漠,炽热的阳光几乎要将大地烤化,这里常年干旱少雨,曾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
然而,一条人工开凿的 "水龙" 却在这里蜿蜒伸展,打破了沙漠的死寂,它就是印度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 英迪拉・甘地运河。
这条运河宛如沙漠中的奇迹,为干旱之地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英迪拉・甘地运河的起点是旁遮普邦的哈里克拦河坝,这座拦河坝如同一个巨大的水闸,掌控着水源的调配。运河一路向南,穿越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最终抵达拉贾斯坦邦西北部的塔尔沙漠,全长 649 公里。如果算上支渠和分渠,总长度更是达到了 837 公里,就像一条长长的丝带,在印度的土地上编织出一片绿洲。其中,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段长 167 公里,拉贾斯坦邦段长 492 公里,这漫长的距离见证了工程的浩大。
按中国标准,该工程其实更应被称为 "引水干渠",它的主要使命是为干旱的土地提供灌溉水源,并没有设计航运能力。
但别小看了它的调水能力,运河年调水量达到 49.3 亿立方米,这可是占了印巴共享水资源的上限,相当于我国南水北调中线调水量的一半。这一数据足以说明它在印度水资源调配中的重要地位,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干旱的农田。
主运河的设计堪称精妙,顶宽 43 米,底宽 35 米,水深 6.4 米。不过,由于分段设计或测量标准的差异,部分段落的参数略有不同,比如顶宽 42.56 米、底宽 38 米、深 6.25 米。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是为了适应不同地段的地形和输水需求。支渠与分渠总长度约 9245 公里,它们如同毛细血管一般,遍布拉贾斯坦邦的 7 个干旱区,如比卡内尔、斋沙默尔等,设计灌溉面积达到 196.3 万公顷,让曾经的不毛之地有了丰收的希望。
在萨特累季河取水口处,主运河的设计最大流量达到 460 立方米 / 秒,年均流量约 156.4 立方米 / 秒,这样稳定的流量保证了年调水量 49.3 亿立方米的目标得以实现。左岸下游的提水区通过 5 个提水方案将水位提升,覆盖了 30% 的灌溉面积,虽然提水高度和水泵参数未公开,但这一设计无疑解决了地势高低不同带来的输水难题。
为了减少渗漏损失,运河全程采用混凝土衬砌,厚度约 10-15 厘米,这就像给运河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在 2021 年的修复工程中,部分段落还采用了分条浇筑工艺,单日混凝土浇筑量达 13650 立方米,大大提高了衬砌的质量和效率。
运河配备了先进的 SCADA 系统,包括 2 个主控中心、3 个区域控制中心和 53 个测量点,使用声学多普勒流量计(ADCM/ADCP)和 VSAT 通信技术实时监控流量。这就好比给运河安装了一个智慧大脑,能够实时掌握水流的情况,确保输水的安全和稳定。
一期工程从 1958 年到 1983 年,耗时 25 年,建成了 204 公里的支渠和 189 公里的主运河,覆盖了拉贾斯坦邦北部,为这片土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二期工程从 1974 年到 2010 年,经过 36 年的建设,扩展主运河 256 公里至斋沙默尔,完善了提水和排水系统,最终实现了全段通水,让水源能够输送到更远的地方。
穿越塔尔沙漠是工程面临的一大挑战,这里流沙侵蚀严重,夏季气温更是高达 50℃。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工程人员在渠道周边种植了防沙植被带,就像一道绿色的屏障,阻挡着流沙的侵袭,同时还需要定期进行清淤维护,确保渠道的畅通。
密集的灌溉虽然带来了农业的丰收,但也引发了一些生态问题。约 67700 公顷的农田出现了土壤盐渍化现象,部分区域的地下水位上升了 3-5 米,导致内涝问题加剧。
来源:科技之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