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钟崇鑫和张淑英的爱情故事看两岸血脉相连的纽带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2 21:53 2

摘要:笔者今天介绍抗日民族英烈钟崇鑫(1905-1937),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牺牲的故事。钟崇鑫生于重庆市荣昌区,1922年考入成都大学法律系,4年后毕业,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工兵队学员,1929年毕业,从此开始军旅生涯。

文︱关品方

笔者今天介绍抗日民族英烈钟崇鑫(1905-1937),在南京保卫战中壮烈牺牲的故事。钟崇鑫生于重庆市荣昌区,1922年考入成都大学法律系,4年后毕业,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工兵队学员,1929年毕业,从此开始军旅生涯。

钟崇鑫加入国民革命军,军衔中校,71军87师259旅参谋主任。1935年,他与张淑英(福建省漳州市)相识并结婚。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妻子送丈夫奔赴战场,保家卫国。钟崇鑫投身八一三淞沪会战后,奉命转进,参加南京保卫战;12月11日,在南京雨花台阵地为国捐躯,终年32岁。当年张淑英16歲。

张淑英念念不忘丈夫,经历了漫长的寻找和等待。1944年,她才得知钟崇鑫已经牺牲的消息。她娘家人在解放前随蒋介石去了台湾,但她坚持留守大陆。2014年,93岁的她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前往台湾祭奠先夫,实现了她与钟崇鑫阴阳相隔77年后、当年离别时许下“一定要再相见”的承诺。

11年前(2014)张淑英赴台祭夫。她和钟崇鑫的爱情事迹当年在海峡两岸有广泛报道。钟崇鑫的灵位供奉在台北国民革命忠烈祠。张淑英的平生被广泛传播,感动了许多人。他们两人的传奇际遇和轰烈爱情,令人动容。

钟崇鑫是千千万万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中国军人。他的一生体现了为国牺牲的英雄主义,也反映了战争年代的苦难与强韧。他的故事,通过妻子张淑英寻找先夫的坚持,得以流传后世,是激励后人尽忠报国的宝贵遗产。

笔者今天为什么要谈到钟崇鑫和张淑英?那是因为赖清德最近发表的言论颠倒黑白,认贼作父,令人不齿。他最近大放厥词,认为亚太地区应该由日本领导,台湾地区应该亲近日本、服从日本、追随日本。他认为台湾应该北上(依赖日本)抗中。言下之意,他认为自己是日本人,等于承认自己是遗留在台湾地区的日本皇民后裔。他的言论和行径,如今已坐实是汉奸叛徒卖国贼。笔者估计,如果他冥顽不灵,一条黑路走到底,他最终或将会在国家的军事法庭上被审判并处以极刑。不如此,无以面对像钟崇鑫这样千千万万为国捐躯的中国军人。

钟崇鑫是中国国民革命军的抗日英烈。虽然他并非中国共产党成员,但内地官方媒体对像钟崇鑫这样的抗日英烈持肯定和赞扬的态度。钟崇鑫在南京保卫战中英勇牺牲,体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定决心和不屈精神,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跨越党派的,值得两岸共同纪念和学习。中国共产党一贯强调中华民族的团结,共同抵御外侮的历史,反映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抗日战争期间,无论是国共合作的前敌战场还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无数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因此,中国共产党对所有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英烈都给予高度评价和深切缅怀。

钟崇鑫投笔从戎为国牺牲的事迹,张淑英对他终生不渝的坚贞爱情,在海峡两岸自2014年以来一直有广泛传播,津津乐道。关于他们的传奇际遇,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脍炙人口。当年93岁的张淑英在得知钟崇鑫灵位供奉于台北国民革命忠烈祠后,专程前往台湾祭奠先夫。这一举动感动了无数人,彰显了钟崇鑫作为抗日英烈的历史地位。他的牺牲和贡献有代表性,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和骄傲,值得两岸民众永远铭记。

蒋介石作为中国国民党总裁和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他领导下的国民政府组织和指挥了多次重大战役,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蒋介石对于在抗战中表现出色的将士给予高度评价和表彰,对抗日英烈秉持敬仰、肯定和赞赏的态度。为了表彰和纪念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将士以激励军民士气、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建于台北的国民革命忠烈祠有名有姓,供奉包括钟崇鑫在内的千千万万民族英烈,就是明证。他们的牺牲和贡献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根源。

当年南京保卫战失败,12月12日南京沦陷。残暴的日军随即进行大屠杀,随后的两周之内在南京总共杀害了不及逃离的中国同胞30万人。民族的血海深仇,未敢或忘。如今台湾赖清德已被定义为中华民族的逆子孽障,汉奸叛徒,亲美媚日,恬不知耻,数典忘祖,令人发指。他应该在国民革命忠烈祠前面长跪不起,深刻忏悔,认罪认罚。这是民族大义。笔者认为,在大是大非面前,台湾民众应拒绝骑墙,不可被洗脑,不宜犯迷糊。

笔者认为,钟崇鑫和张淑英是在凛然的民族大义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且因为家国情怀,坚贞的爱情更为轰烈。1935年,14岁刚从私塾毕业的张淑英经朋友介绍,在福建省漳州市西湖公园认识了30岁的军人钟崇鑫。彼时,钟崇鑫年轻帅气、英姿飒爽,张淑英灵巧美丽、知书达理;二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在双方父母的促成下,他们走进婚姻殿堂,婚后生活甜蜜异常。钟崇鑫虽为军人之身,但从不把部队的习气带回家中,对张淑英贴心呵护,帮忙做家务,无事不包揽。两人如鱼得水,相爱相知,两边亲家亦互相扶持,患难与共。然而国难当头,既以身许国,难再许卿。处于动荡离乱的上世纪30年代,钟崇鑫所属部队奉调南京,於是举家同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日寇狂攻上海。12月,日寇迫近南京。钟崇鑫服从部队安排,送张淑英和家人经武汉到重庆,行前叮嘱张淑英:“阿妹,等我回来。”。丈夫一句叮咛,妻子终身不忘。随后钟崇鑫奔赴战场,於兹一别,便成永诀。

从此张淑英失去了钟崇鑫的消息,7年后的1944年(23歲),她从钟崇鑫曾经的战友得知噩耗,原来早在7年前的南京保卫战中,钟崇鑫已经在雨花台壮烈牺牲。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张淑英整日以泪洗面,钟母经受不住丧子的打击,不久后离世。张淑英独守婆家,执意留下来。期间娘家劝她再嫁,三番四次都被她谢绝。

新中国成立后,张淑英再婚,生下3个孩子。在第二任丈夫离世多年后,1988年(67歲),她将孩子们叫到身前,说出了藏在心底多年的夙愿,希望尋访钟崇鑫。儿女们决心帮助年迈的母亲。虽困难重重,通过仅有的蛛丝马迹,他们找到南京军区相关部门,在官方机构和两岸民间志愿者的支持和帮助下,念念不忘终有果报,找到了钟崇鑫的阵亡日期和地点,确认了钟崇鑫的牌位供奉在台北国民革命忠烈祠之内。

此时张淑英身体已不行,因年轻时伤心过度留下眼疾,左眼球已摘除。2014年11月22日,93岁的张淑英在儿女们和志愿者的陪同下,踏上飞往台湾的旅程。次日,她终于见到77年来朝思暮想、魂牵梦萦的丈夫的遗照。她从16歲等到93歲,终于和他再相见。她祭奠他,遥隔七十七年辛苦路,此时相顾已无言,此刻无声胜有声。行文至此,不可无诗。青山肃立悼忠魂,热血浇灌华夏根。炮火硝烟成旧忆,英名万古映乾坤。碑前默立祭英灵,浩气长存岁月情。昔日捐躯逐魑魅,今朝华夏如愿兴。秋风瑟瑟悼忠贤,赤胆霹雳护篦钿。战火纷飞身已陨,丰碑碧血映长天。

钟崇鑫和张淑英的故事,令笔者潸然动容。他们的爱情跨越了战争和时间的考验。张淑英的深情执着,令人难忘。钟崇鑫的家国情怀,令人景仰。

来源:关品方香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