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接力,棒!④│一粽一醋里,常宁夫妻的非遗守艺人生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06:40 2

摘要:在衡阳常宁小巷深处,晨雾未散时,詹友鸣已蹲在灶台前拨弄柴火,赵娟在分拣新收的粽叶。陶缸里的七醋正发出细微的“咕嘟”声,与锅中溢出的粽香缠绕,织出一幅市井烟火图。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邹伟瑜 朱倩萱

在衡阳常宁小巷深处,晨雾未散时,詹友鸣已蹲在灶台前拨弄柴火,赵娟在分拣新收的粽叶。陶缸里的七醋正发出细微的“咕嘟”声,与锅中溢出的粽香缠绕,织出一幅市井烟火图。

十年间,这对非遗夫妻档日复一日重复着祖辈传下的技艺,让传统手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既是常宁碱水粽制作技艺守护者,也是常宁七醋酿造技艺传承人。

(赵娟正在包常宁碱水粽。 受访者供图)

起点:异乡遇见故土味道

走进赵娟和詹友鸣的家中,墙上“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宁七醋”“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常宁七醋传统酿造技艺”牌匾泛着温润的光。

2016年广东的夏夜,从事电商的赵娟望着母亲捧着空醋瓶的背影,突然读懂了乡愁的重量。这瓶曾治愈母亲水土不服的陈醋,生活中竟成了难寻的孤品,如同一枚楔子,深深扎进这对夫妻的心间。“当母亲说‘再也买不到小时候的味道’时,我们听见了传统技艺无声地呼救。”赵娟指着房间里的醋坛,眼中泛起温热。

也是在2016年,夫妻俩决定,归乡守护舌尖上的味道。从此,“常宁七醋”和“常宁碱水粽”深深融进他们生活。

破局:时光里酿就匠心

“粽子是时令的孩子,七醋是光阴的孩子。”创业初期,夫妻俩在手工工序磨合中,找到了共同的节奏。

七醋的酿造像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从三月初三浸米开始,到七月初七封缸,120天里要经历七次翻醅,每到初七、十七、二十七都要进行砣醋工序。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让“常宁七醋”保留了最地道的风味。“机器能加速流程,却酿不出阳光晒过的酸香。”詹友鸣掀起醋缸盖,琥珀色液体泛起细密泡沫。

赵娟的竹匾上,四角粽整齐码放。指尖翻飞间,两片粽叶折出标准漏斗状,棕绳在掌心缠出利落十字结。地上的竹编筛子浸着褐灰色稻草灰水,那是十年间上千次浸泡留下的年轮,是对手艺“慢工出细活”的信仰。

“包粽要趁粽叶新鲜,酿醋需等时光陈熟,老祖宗的手艺,都是急不得的。”传统手艺的破局之路,在一蒸一晒、一包一煮间,长出了抵御时光侵蚀的根系。

突围:在坚守中追光

辞去电商事业,夫妻俩却撞进了“双重迷雾”——年轻人对非遗美食的记忆蒙尘,工业化速食正挤压传统味道的生存空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常宁碱水粽和七醋,夫妻俩付出了诸多努力。

家中的三轮车成了他们移动的文化驿站。玻璃罐里的七醋晃着波光,竹篓中的碱水粽冒着清香,夫妻俩穿梭在早市与公园间:“尝尝看,这是小时候的味道。”酸香与粽甜在市井烟火中漫开,渐渐引来了驻足的目光。

非遗展台上,赵娟粽叶折叠的角度、棕绳缠绕的力度,化作年轻人手机里的教学视频;詹友鸣用祖传木勺舀起七醋,让观众凑近闻“阳光晒过的酸香”。当有老人尝着粽子落泪,当孩子们捧着迷你醋坛惊呼,这对夫妻终于明白:传统技艺的突围密码,藏在最朴素的分享里,也融在与时代的对话中。

传承:守正创新酿新篇

谈及传承,夫妻俩既有坚守也有开放。

醋缸前,詹友鸣常与两个儿子视频通话。如今,他们一个在学电商运营,一个钻研食品科学。“我们不强迫孩子接班,但希望他们去外面看看世界,带着新视野回来。”每年端午,赵娟寄往广东的包裹里,除了粽子,还有手写的酿造日记。“只有真正热爱,才能扛住传承的分量。”赵娟说。

去年,大儿子的直播间里,七醋瓶折射的光与老灶间的火光遥相呼应。“这坛醋酿了三年,酸香里有我爸守着灶台的星光。”当年轻人在弹幕里刷屏“原来传统这么潮”,这坛陈醋,已走进北上广深的写字楼。

“有人说我们‘固执’,三十六道工序一道不减;也有人说我们‘新潮’,玩起了直播。”在詹友鸣看来,老手艺就像酿醋,要守得住陈酿的“本味”,也要容得下时代的“新味”。

真正的传承,从来都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让古老的智慧找到新根系。如同“常宁七醋”和“常宁碱水粽”一般,历经岁月沉淀后,终将用最恰当的方式,唤醒人们对故土最深的眷恋。

非遗接力,棒!①│湘绣母女:两代人的针尖传承与碰撞

非遗接力,棒!②丨“岳州扇”父子:一扇连匠心,风骨照古今

非遗接力,棒!③│何氏父子:光影交织中的时光密码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