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是农商银行的根脉魂源——一个农信老兵的心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10:09 2

摘要:“随着县级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省级联杜改制为农商联合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个名字将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我们必须珍惜农信社这段光辉历程,因为它是农商银行的根脉和魂源。”这是一个农信老兵的心灵呼喊。

“随着县级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省级联杜改制为农商联合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这个名字将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我们必须珍惜农信社这段光辉历程,因为它是农商银行的根脉和魂源。”这是一个农信老兵的心灵呼喊。

(一)

他叫周邦彦,1954年参加农信社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背包银行》最初经历者和模范践行者,是山西省夏县农信社主要创办者和发展见证者,是全国农信系统荣获中国人民银行、全国金融工会、农业银行联合颁发的“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专门写信祝贺和称赞他的杰出贡献;2014年7月,山西运城市总工会、人民银行、银监局、金融办、信用联社联合授予他“信合功臣”。

(二)

他记得那些帆布包,记得那些走村串户的脚印。一九五四年的镰刀,五角钱现款或四公斤小麦的抉择,在夏收的烈日下显得尤为锋利。吕开化连夜送去的贷款,不仅平息了一场高利贷的交易,更在黄土高原上播下了信用的种子。

(三)

三驾马车的年代,农业社的砖井旁总能看到信贷员的身影。他们用麻绳和铁环测量水位,在图纸上画圈点红点,像古代的堪舆师,却为活水而非风水。贾宏元打井的故事流传下来,三千亩旱田变水田的奇迹,至今仍在鲁因村的麦浪里摇曳。

(四)

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包产户的田野时,他已不再年轻。但那些账本记得分明:服务对象从百十个核算单位变成千家万户,贷款流向从集体转向个体。专业户、联合体如雨后春笋,而农村信用社始终是那柄撑开贫瘠土壤的锄头。

(五)

当农信社的牌匾即将被历史收存,他抚摸着褪色的公章,忽然明白:所谓根脉,不在名号,而在那些至今仍在田间地头流动的温情。农商银行的玻璃幕墙倒映着麦穗时,那光芒里仍有帆布包的影子……

(六)

帆布行囊,踏遍千村,镰月如钩。忆夏收时节,银钱几角;麦芒风里,信贷初谋。吕氏星夜,解危济困,一纸契约断债囚。黄土上,看金种深埋,破土抽柔。

三驾马车未休,井台畔、堪舆活水求。纵麻绳测渊,铁环量脉;鲁因千亩,碧浪悠悠。包产潮来,账翻新页,万户春芽破冻畴。抚旧印,纵牌匾更迭,根在田畴。

来源:中国农信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