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上 8 点,设计院走廊的灯次第熄灭,她合上 CAD 文件,从抽屉里掏出《行测真题卷》。这是她坚持在职备考的第 127 天 —— 作为劳务派遣员工,她白天在甲方的「坡比调整」与「明日交图」中挣扎,夜晚在资料分析的「基期比重」和申论的「基层治理」里沉浮。困住她的
晚上 8 点,设计院走廊的灯次第熄灭,她合上 CAD 文件,从抽屉里掏出《行测真题卷》。这是她坚持在职备考的第 127 天 —— 作为劳务派遣员工,她白天在甲方的「坡比调整」与「明日交图」中挣扎,夜晚在资料分析的「基期比重」和申论的「基层治理」里沉浮。
困住她的不是图纸,而是三个现实困境:
这不是个例。在设计院的茶水间、通勤路上、加班间隙,无数人正用碎片化时间编织着「上岸梦」——他们是画图狗,也是考公人,在甲方催图与人生理想间寻找生存缝隙。
「摆烂式生存」是战略而非消极有网友直言:「劳务派遣的性价比本就低,何必为了『表现』搭上上岸机会?领导安排额外任务?先回『手头有项目在赶,可能需要延期』,再用「低效率」完成 —— 几次下来,杂活自然绕道。」碎片化时间的「颗粒级利用」
通勤时用 APP 刷类比推理题,午休花 15 分钟速记常识考点,甚至有网友在会议室等待评审时,用手机备忘录整理申论金句:「只要想学,连等电梯的 3 分钟都能记两道资料分析公式。」「断舍离」思维:放弃「完美主义」备考
一位水利上岸者建议:「每天 2 小时优先攻克高性价比模块 —— 资料分析(单题分值高、提分快)、判断推理(技巧性强)、言语理解(培养题感)。数量关系和常识可暂时搁置,考试时用「蒙题技巧」保底。」
设计院的工作本质是「空间想象力 + 细节把控」,而考公需要「逻辑分析 + 文字敏感度」,如何快速切换?
有网友分享:「下班前 5 分钟关闭所有设计软件,步行 10 分钟到附近图书馆 —— 用环境转换强制大脑「重启」。」甚至有人在手机设置「备考模式」:19:00-21:00 自动屏蔽工作消息。「轻量学习」对抗疲惫感
拒绝「沉浸式苦学」,尝试「分段突击」:将 2 小时拆分为「40 分钟资料分析 + 20 分钟时政音频 + 40 分钟判断推理 + 20 分钟申论积累」,用「听读结合」减轻视觉疲劳。某 APP 的「每日晨读」和「申论热点 30 分」成为通勤路上的「精力缓冲剂」。用「目标反哺」激发动力
每当被甲方要求「第 8 版修改」时,有人会在图纸角落写下「这是最后一次改图」—— 设计院的每一次委屈,都化作刷题时的咬牙坚持:「现在多改一张图,将来少受一次气。」
关于「工作经历与考公的关联」,过来人有两种声音:
现实一面:考公笔试重理论,设计院的画图经验很难直接转化为分数;部分岗位更倾向应届生,在职备考者需用「专业匹配度」突围。隐藏价值:在水利、住建等专业对口岗位的面试中,设计院参与的项目(如水库设计、管网改造)可成为「实战案例」。有上岸者回忆:「面试被问到『如何推进老旧小区管网改造』时,我直接拆解了曾负责的项目流程,当场获得面试官认可。」策略建议:岗位选择:优先报考「专业限制明确」的岗位(如「水利工程管理」「土木工程」),避开「三不限」红海;面试储备:提前梳理 3-5 个典型项目,用「背景 - 任务 - 行动 - 结果」(STAR 法则)提炼成通用案例,应对「应急处理」「组织协调」类题型;曲线路径:事业编竞争压力通常小于公务员,且部分岗位会考《专业知识》(如水利法规、工程预算),可作为「过渡选择」。案例 1:「955 设计院」的 50 天冲刺
某东部沿海城市设计院员工,每天下班后雷打不动学习 3 小时,周末全天泡自习室,用「真题 + 错题复盘」模式刷完近 5 年省考真题,最终以行测 73、申论 69 的成绩上岸。关键心得:「关闭手机通知,用『番茄钟』把每小时拆成 4 个 15 分钟,拒绝『磨洋工』式学习。」案例 2:30+「大龄考生」的逆袭
工作 8 年后决定考公,每天凌晨 5 点起床学习,利用早晨「大脑空白期」攻克数量关系,晚上专攻申论。坚持 1 年后,以岗位第一成绩考入县级水利局:「设计院的高压让我更懂得『机会珍贵』,每一次疲惫时,都告诉自己『这是最后一次加班画图』。」案例 3:「摸鱼式备考」的智慧
有人将行测题打印成小卡片,夹在设计图纸中;用 Excel 表格伪装成计算书,实则记录逻辑推理错题;甚至在 CAD 图纸的「注释层」偷偷写下申论金句 ——「只要不被发现,处处都是学习场。」
每周至少留 1 天「无压力日」,拒绝「用健康换上岸」。有网友因连续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最终不得不暂停备考:「身体是持久战的本钱。」高性价比拒绝术:
面对额外加班,可用「模糊理由 + 有限承诺」应对:「今天家里有事,只能完成 80% 的量,剩下的明天一早优先处理。」既不暴露备考计划,又为学习保留时间。双轨制心态建设:
考公是概率游戏,可能需要 1-2 年持续投入。某上岸者分享:「我曾 3 次进面失败,但每次都告诉自己:『设计院的改图都挺过来了,考公的挫折算什么?』」
凌晨 1 点的设计院,总有人在键盘声中揉着眼睛改图;但同一个时刻,也总有人在书桌前圈画着真题解析。那些被甲方否定的夜晚,那些因加班错过的聚会,终将成为你简历上最独特的注脚 ——你比应届生多了一份「抗压力」,比全职备考者多了一份「紧迫感」,这些都是设计院赋予你的「隐性优势」。
来源:带你了解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