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Peking Duck”(北京烤鸭)到“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学),很多外国人仍然习惯使用“Peking”这个老式拼写。然而,今天中国政府和主流媒体早已统一采用“Beijing”。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字母更替,而是中国在话语权上的一次主
从“Peking Duck”(北京烤鸭)到“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学),很多外国人仍然习惯使用“Peking”这个老式拼写。然而,今天中国政府和主流媒体早已统一采用“Beijing”。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字母更替,而是中国在话语权上的一次主动出击。在语言层面,中国正在悄然与西方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认同争夺战”。
“Peking”这个拼法来自西方传教士或清朝早期对汉语发音的误听误拼。例如法国传教士依据当时的南京官话或粤语把“北京”音译为“Pékin”,英语则变为“Peking”。但这个发音早就脱离了普通话的标准。
更重要的是,“Peking”背后隐藏着西方对中国的命名权,类似于“Canton”(广东)、“Amoy”(厦门)、“Macau”(澳门)等这类殖民口音的遗留,它们并不是中国人自我命名的结果,而是“殖民者视角”的产物。
曾是殖民地的香港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尤其是1979年中国政府正式对外推行“汉语拼音”作为国家标准后,“Beijing”被确立为北京的标准拼写。这不仅仅是拼音推广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主权表达与现代化国家形象的重建。
用“Beijing”,就像用“Zhongguo”来代替“China”(尽管后者已根深蒂固),是中国政府在全球语境中试图掌控自我叙事的一部分。正如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是“CCP”(带有冷战和批判意味),而中国更倾向于使用“CPC”;也如“国家主席”被翻译为“President”而非“Chairman”一样,都是为了统一对外形象、避免西方误读或故意曲解。
语言是权力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如果无法定义自己的名字、领导人的称呼、首都的拼写,就意味着在国际舆论场上被动挨打。中国从“Peking”到“Beijing”,每一个转换的背后,都是一次文化自觉与外交策略的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是在与西方争夺解释权,更是在向世界传递一个信号:
“我是谁,不由你来命名,而由我自己说了算。”
来源:谈天说地的庐州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