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剪刀游走于红纸之上,时光的褶皱被轻轻抚平。一剪一纸间,山河走兽有了温度,神话人物垂下衣袂,连农家的窗棂也缀满了四季的私语。4月23日,记者来到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在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富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荣誉大师杨如见的讲解下,了解这门传
渭南日报 记者 赵倩茹
当剪刀游走于红纸之上,时光的褶皱被轻轻抚平。一剪一纸间,山河走兽有了温度,神话人物垂下衣袂,连农家的窗棂也缀满了四季的私语。4月23日,记者来到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在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富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荣誉大师杨如见的讲解下,了解这门传承于指尖上的古老技艺。
杨如见正在剪纸 记者 彭一鹏 摄
富平剪纸是流传于富平县的传统民间艺术,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唐宋时期,剪纸在关中地区广泛用于民俗活动,如招魂祈福、节庆装饰,并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明清时期,富平剪纸技艺趋于成熟,题材更加丰富,涵盖吉祥图案、戏曲人物、农耕场景等,形成了粗犷中见细腻的独特风格。
富平剪纸的创作方法多样,包括单手剪纸、点染剪纸、彩色剪纸、彩纸套贴、对称剪纸等。常用工具包括剪刀、斜刀、槽口刀、圆口刀等。在技法上,富平剪纸以阳刻(留线去底)和阴刻(留底去线)为主,兼用刺孔、折叠等手法,线条简洁流畅,构图饱满生动。传统作品多采用大红纸,象征喜庆吉祥,内容常与关中民俗紧密相连,如《老鼠嫁女》《社火表演》等,既承载着民间信仰,也记录着乡土生活。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承载的不仅是富平剪纸的千年技艺,更是老艺人坚守文化根脉的匠心与执着。
“这三幅剪纸作品组成了一幅百兔图,上面共有100只小兔子,历时半年时间剪成。”81岁的杨如见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剪纸作品,“它涉及各方面的内容,有成语故事,如狡兔三窟。有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这些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在杨如见家中,他的剪纸随处可见,书架上、木柜边,层层叠叠的红纸花如火焰般铺展开来。龙凤呈祥的喜花、憨态可掬的生肖、细如发丝的戏文人物,在这个空间里摇曳生姿,仿佛整个屋子都随着这些纸上的“生命”一同呼吸。
“三分手艺,七分工具”。一把用得顺手的剪刀、刻刀往往都会在刃口有着恰到好处的磨损弧度,也伴随艺人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技艺生涯。这些工具不仅仅是一件器物,更是技艺传承的“无声语言”。
“我年轻那会儿没有专门剪纸的工具,我就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制作工具。”杨如见拿起一支缠满了铜丝、木柄处布满岁月痕迹的圆孔刀向记者展示,“你看这个用于挖月牙纹、花瓣弧线的刀,就是我自己用刀片和木头做的,已经跟着我快60年了。”
从垂髫孩童到如今的耄耋老人,七十余载间,杨如见从未停下过手中那把剪刀。他创作的剪纸作品有2000余幅,参加过全国、省、市、县、镇各类美展并获得了诸多荣誉。有500余幅作品发表在全国、省、市、县各类报刊上。他一直致力于挖掘、继承、发扬民间剪纸艺术,让富平剪纸走向更高更远处。
为更好地传承和推广富平剪纸,他还积极投身到文化下乡、非遗进校园、剪纸传承等各类公益活动中,同时创作出大量新的剪纸作品已供后辈作为模板参考。如《杨爵像》《富庶太平》《富平历史名人》《祖孙三代养羊记连环画》《百虎图》《百免图》等十二生肖千图大型作品;《五十六朵民族花》《戏剧脸谱百图》《陕西红色教育基地组图》等剪纸长卷。
2010年,富平剪纸被列入渭南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富平的剪纸需要守正,更需要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富平剪纸才能有广阔天地。”杨如见感慨道。
如今,走进当地中小学,孩子们手握剪刀,红纸翻飞间剪出稚拙可爱的生肖图案,剪纸艺术正通过美育课程滋养着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走进老年大学的教室里,银发学员以剪纸为媒,在指尖流转中重温传统技艺,让晚年生活焕发艺术光彩;走进培训机构,富平剪纸艺人系统教授剪纸技法,从基础的“月牙纹”到其他复杂的工艺,为这项非遗技艺培养着新生力量。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承模式,不仅让富平剪纸技艺得以延续,更让传统文化在不同年龄层、不同群体中绽放异彩,实现了从技艺传承到文化传播的跨越。
或许,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固守。当有一天,富平剪纸从农家的窗户走进美术馆的展厅,从节庆的装饰变成年轻人的手机壁纸,它便完成了一场静默的蜕变。老手艺的灵魂,也会以新的模样,继续讲述这片土地亘古的浪漫。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