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女状元”成长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08:08 2

摘要:“再过几天,小麦就要收割了,到时我把秸秆给你送来,今年你可以多养几头牛!”5月20日,养牛大户刘琴来到养牛户耿真的肉牛养殖场,一边帮着他喂牛,一边唠着嗑。5年前,一场交通事故让耿真身体残疾。绝望之中,刘琴给他送来2头小牛犊,帮助他养牛致富。如今,耿真的牛舍里已

5月18日,刘琴来到肉牛养殖场,帮养牛户喂牛。本报记者 王珂 摄

“再过几天,小麦就要收割了,到时我把秸秆给你送来,今年你可以多养几头牛!”5月20日,养牛大户刘琴来到养牛户耿真的肉牛养殖场,一边帮着他喂牛,一边唠着嗑。5年前,一场交通事故让耿真身体残疾。绝望之中,刘琴给他送来2头小牛犊,帮助他养牛致富。如今,耿真的牛舍里已有35头肉牛。

经过25年的创业,刘琴靠养牛闯出一片天,从一名普通农村妇女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为农民代言;因为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养殖肉牛,实现共同致富,她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太平村,刘琴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养牛“女状元”。

“虽然我是一名农村妇女,但不能只是照顾老人孩子,更想养牛致富,把日子过好。”

——摘自刘琴日记

一身朴素的衣服,一双沾满泥土的胶鞋,第一次见到刘琴,她正在自家牛棚里忙活,动作麻利。谈起25年的养牛经历,她感慨万千。

1995年,25岁的刘琴结婚了。婚后2个月,刘琴夫妇就与公婆分家单过。除了分得2亩地,再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刘琴在日记里写道:“那时真的太难了,连孩子的奶粉钱都成了问题……”

“要想过上好日子,光靠这2亩地是不行的。”刘琴说。看到当地肉牛的需求越来越大,她在日记里写下了大胆的想法:“自己创业,养牛!”

“既能增加经济收入,又能照顾家庭,总比把孩子留在家里,出门打工强。”与丈夫一合计,刘琴便把这个想法告诉公婆。面对家人的担忧,刘琴表明心迹:“农村妇女也可以自力更生,再像以前那样围着丈夫、孩子和灶台转,日子只能越过越穷。”

2000年,刘琴借钱买了2头水牛,开启了养牛创业之路。

每天,除了照顾老人孩子,刘琴割草、放牛、打扫牛舍,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在她的精心喂养下,水牛越长越壮。一年下来,1头牛净赚1000多元,这让她看到了希望。得知肉牛价格高,她又更换品种,1头肉牛净赚6000多元,养牛致富的信念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从3头到20头、200头,养牛让刘琴尝到了甜头。2012年,刘琴注册成立了刘琴养牛场,注册资本1000万元。

“当时是从零开始,养牛技术完全靠自己摸索。”刘琴参加各种养殖培训班,购买养殖书籍,不断汲取新知识。经过多年实践,她不仅掌握了科学养牛的技术,还成为当地的牛病防治专家。

养牛的活又脏又累,特别是夏天,牛舍气味难闻。但刘琴自己动手清理牛粪,割草喂牛,春夏秋冬从未间断。当年那个30平方米的简易牛棚,现已变成4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牛场,年出栏肉牛400头。

“国家有好政策,咱有干劲,还怕不能发展致富?现在养牛更有底气了!”刘琴在日记里写道。

一年接一年,刘琴的养牛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在她的带动下,太平村已有60多户村民养牛,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专业村。养牛“女状元”刘琴也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

“我长期生活在农村,深知农民所想所需。作为农民代表,我就要为咱农民代言!”

——摘自刘琴日记

“第一次收到人大代表建议的回复,我太激动了!”5月18日,刘琴一边忙着整理饲料,一边向记者感慨,能够为农民表达心声,她很自豪。

在刘琴的日记本上,记录着她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建议——“加强农村兽医队伍建设”。让她惊喜的是,相关部门很快就给出回复:“将加强农村兽医培训力度,支持农村畜禽养殖业发展……”

2013年,刘琴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一位农民代表,她格外关注“三农”工作。

那一年,从未离开过淮南的她第一次走出家乡,来到首都北京。那一次,她穿上民族的盛装,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以一位基层农民的身份,为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人民期盼的,就是人大代表要做的!”刘琴坦言,只有全身心投入,方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为了更好地为农民代言,初中毕业的刘琴习惯了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到“学习强国”平台做题,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平日里,她没事就往学校、卫生院、群众家中跑,了解群众的所需所盼,针对美丽乡村建设、采煤沉陷区治理、农村卫生医疗机构建设等提出建议。

“以前的农村旱厕早就不见喽!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在太平村,58岁的村民赵海珍指着自家院子的一角告诉记者,“刘琴妹子提的建议,管用!”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刘琴提出代表建议:“农村生产生活用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排沟塘,污染环境,建议加大对美好乡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从第十二届、十三届到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刘琴在履职路上不断成长。她的视野从自家牛棚延伸到广袤田野,关切着千万农民的生产生活;她的脚步从淮河岸边迈向神州大地,心系着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

与会期间,她主动与内蒙古、宁夏等地的农民代表深入交流,共同为“三农”工作提出建议;回到家乡,她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征集整理农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切实履行好农民“代言人”的职责。

“被授予全国劳模称号,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我还是太平村的那个养牛人,还要继续带领大家致富。”

——摘自刘琴日记

“老耿,过几天我就要去买牛犊了,你需要几头?我给你带回来!”5月19日,刘琴来到太平村养牛户耿成的牛场,熟悉地打着招呼。

曾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耿成是村里的贫困户,夫妻俩都有残疾,还要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生活举步维艰。

“草料堆在一起,容易潮湿霉变,牛吃了容易生病,得先晒干……没地方堆草料,就放在我家!”回忆起刘琴上门帮助的话语,耿成满心感激。

2018年,刘琴帮着耿成建起了牛棚,并手把手教他养牛。几年间,先后借给他18万元,让他的养殖场走上了正轨。如今,耿成家每年出栏60多头牛,日子越过越红火。

随着养牛场规模越来越大,养牛的收益越来越好,刘琴积极带领大家开展黄牛养殖,并成立琴宏女子专业合作社,利用大户带动,产业化扶贫,提供场地、饲料,举办了养殖培训班并邀请养殖专家对口培训,为群众免费提供养殖技术,助农增产增收。

脱贫攻坚期间,刘琴鼓励贫困户到她的牛场工作。有能力的贫困户可以买牛自己养,她免费提供技术,帮助销售。若是身体不便,她还会送饲料上门,带动周边村民及1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养殖优惠政策,尤其是当地妇联和农业农村部门组织了养殖培训班。”刘琴坦言,这让她受益匪浅,以前只是割草喂养,现在已经开始科学喂养,注意饲料的营养搭配了。

在村民眼里,刘琴不仅能干,还是个热心肠。在淮南市琴宏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从买牛、饲养、防疫、卖牛,到40多户养牛户遇到的大事小情,都是她忙前跑后。

随着自身的成长,刘琴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看到邻里姐妹们除了照顾老人和孩子,便没啥事情可做,她便动员大家一起养牛致富。“大家通过养牛都有了收入来源,就不再是只会烧饭带娃的家庭主妇。”她时常和姐妹们一起聊天。

今年4月,刘琴第14次走进人民大会堂。这一次,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刘琴在日记里郑重地写下这句话。她告诉记者,在养牛事业上,她将继续扩大规模,带领更多乡亲把“牛文章”做大做强。同时还要努力学习,加强调研,倾听民声,更好地履职尽责、为农民代言。

短评

从田间农妇到养牛“女状元”,从基层农民到全国人大代表,从家庭致富到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刘琴用25年的光阴书写了乡村振兴的巾帼传奇。她勇于突破桎梏,用实干印证“奋斗创造幸福”的真谛,用帮扶践行“共同富裕”的担当。这位从乡土中走出的全国劳动模范启迪人们:乡村振兴不仅要靠政策扶持,更要靠千千万万农民的主动作为。当越来越多的“刘琴式”新农人既当产业发展的实践者,又当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希望的田野上必将绘就更加壮美的时代画卷。

来源:安徽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