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民族学的学科建设要以发现基于自身的普遍知识价值为目标,在西方民族学之外提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进而将中国从近代西方民族学与民族主义研究的知识谱系中解脱出来,从比较文明研究入手,重新思考中国“民族”概念的意涵。中国文明是以时空循环制度为基础的,不同于以律法为基
北京|基于文明比较的中国民族学
时间:5月23日(周五)15:00
地点:海淀区双清路30号清华大学文科图书馆东南四层会议室
主讲人:张亚辉(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
中国民族学的学科建设要以发现基于自身的普遍知识价值为目标,在西方民族学之外提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进而将中国从近代西方民族学与民族主义研究的知识谱系中解脱出来,从比较文明研究入手,重新思考中国“民族”概念的意涵。中国文明是以时空循环制度为基础的,不同于以律法为基础的印欧文明和以信仰为基础的闪米特-阿拉伯文明,中国的民族也因此不同于西方基于日耳曼人的现代性为基础的nation。中国民族学的知识使命即在于首先以一种普遍知识方案提防走向过度的相对主义、在时空制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探寻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方案,以及在后革命时代以国家的道德事业为基础重构中国的整体性。
北京|过时文学:严彬的诗与小说分享会
时间:5月23日(周五)19:00
地点: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路东地坛公园北门内我在地坛书店
主讲人:严彬(诗人、作家)
5月23日晚,80后诗人、作家严彬将举办个人文学作品分享会,和读者一起聊聊文学,话题包括:一个诗人和小说家的成长道路,抒情诗的写作和欣赏,文学的经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北京|AI会颠覆人类的表达霸权吗?
时间:5月24日(周六)14:00-14:40
地点: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园区火车头广场
嘉宾: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程衍樑(播客主播、JustPod CEO)、蔡康永(主持人)、俞白眉(编剧、导演、监制)等
在这个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深度对话的时代,第十一届“新知青年大会”将于5月24日在北京798园区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科技与人文边界的对话。本次大会将以独特的跨界对话的形式,汇聚各领域专业创作者与思考者,探讨AI时代人类思维的无限可能。
北京|《红楼梦》里的病与药 那一代人的怕和爱——《大观园的病根》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海淀区中关村大街9号风入松书店4层
嘉宾:石中琪(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赵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李远达(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
林黛玉一进贾府之时,众人似乎都看出她有不足之症。她到底得了什么病?这引起了两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好奇。《大观园的病根》的作者李远达,受过良好而系统的文学研究训练,他结合自己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开设《红楼梦与健康文化》课程的心得体会,提炼浓缩而成这部著作。细读《红楼梦》,你会发现书中几乎没有一个药方真正治愈了人物的身心疾病,有的只是稍稍慰藉他们的心灵。伟大的小说,它的写作目的从来不停留在证明无情草木的效验如神,而意在提示读者只有换新眼目,方可疗愈有情疾病,破解众生困局。5月24日下午,石中琪研究员、赵威主任两位嘉宾,将与李远达一起为您剖析林黛玉的疾病,破解《红楼梦》人物的身心困局。
北京|当所有镜子破碎,照见的才是人类瞳孔——《黑镜森林》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点:西城区廊房头条13号院北京坊东区E11楼PAGEONE书店3F
嘉宾:朱苑清(作家)、梁鸿(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杜梨(作家、译者)、刘诗宇(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研究员、作家)
你是否也在日复一日的996中耗尽热情?是否在房贷、催婚、职场内卷的围城里感到窒息?当现实如黑镜般冰冷,我们如何在裂缝中窥见希望?青年作家朱苑清的长篇新作《黑镜森林》,以冷峻笔触描摹都市青年的生存困境。5月24日,PAGEONE特邀朱苑清,与著名文化学者、作家梁鸿,青年作家杜梨,文学博士、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研究员刘诗宇共聚PAGEONE北京坊店,以《黑镜森林》为引,探讨当代人的精神困局,在莫比乌斯环下展开一场关于生存法则的重构实验。
北京|所谓勇气,就是与恐惧相拥——《只有一朵玫瑰支撑:希尔德·多敏诗选》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朝阳区东坝镇半截塔路53号郎园Station(北京纺织仓库南门)D3-1座单向空间
嘉宾:黄雪媛(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德语系副教授、译者、随笔作家)、流马(诗人、作家)
二战后的德语文学世界中出现了一批“流亡作家”,希尔德·多敏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多敏的流亡体验中,长年的避难生活没有压垮她,母亲的死亡却让她陷入绝境。人生的晦暗时刻里,写诗是唯一支撑她的一朵玫瑰。她“站起身,走向家园,走向词语”,将语言作为最后的避难所。“所谓勇气,就是与恐惧相拥。”多敏的这句诗,可以作为她跌宕一生的精神写照,也给我们带来一种源于本我的内心感召。5月24日,华东师范大学德语系副教授、德语译者、随笔作家黄雪媛与诗人、作家流马将做客单向空间·郎园Station店,与读者朋友共同回望德语诗人多敏坚韧而不凡的一生。
北京|青藏高原的生命史诗——《山海折叠》读者分享会
时间:5月24日(周六)14:00
地点:朝阳区东三环南路88号首都图书馆(华威桥馆)A座报告厅
嘉宾:吴飞翔(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幼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古鱼类学家)、胡珉琦(记者)
本次活动,吴飞翔研究员将以亲身经历的青藏高原科考为线索,揭秘高原上2亿多年来沧海桑田的生命史诗,并与古鱼类学家朱幼安、资深科学记者胡珉琦展开对谈,畅聊在高原反应的痛苦里寻找化石的快乐以及更多《山海折叠》背后的故事。
北京|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唐诗选本中的唐诗名篇
时间:5月24日(周六)14:30
地点:海淀区学院路37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M201
主讲人:张一南(国家图书馆展览部策展人)
唐诗选本从浩瀚的唐诗海洋中选出优秀之作,使之获得了更多读者的注意。我们熟知的唐诗,往往曾出现于经典的唐诗选本。古人也背这些诗吗?你在孩提时代背诵过的唐诗,最早是出现在哪本诗选中的?古人背的诗和我们一样吗?历代的唐诗选本,为我们保留了哪些已经被我们淡忘的信息?国图策展人张一南,为您讲解唐诗选本中的唐诗名篇。
北京|回归诗性抒写,切近生命的奥秘——臧棣四十年诗选《最美的梨花即将被写出》图书分享会
时间:5月24日(周六)15:00
地点:东城区和平里西街51号雍和宫壹中心B座一层雍和书庭
嘉宾:臧棣(诗人、批评家)、唐晓渡(诗人、文学评论家)、杨碧薇(诗人、作家)
1982-2022,鲁迅文学奖得主臧棣四十年诗歌精选集,共收入诗歌300余首,由诗人亲自编选,这些诗歌充满生命的意义与疗愈的希望,是诗人对丰沛的感受力、想象力与精湛的语言技艺进行锤炼的成果,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几十年来创作的清晰脉络以及丰富、真实、完整的创作状态,亦可以展示诗人独立的创作品格以及独特的汉诗之美。5月24日,我们邀请臧棣与诗人唐晓渡、杨碧薇齐聚雍和书庭,一起分享臧棣的诗歌。
北京|透过他人眼睛,更好认识自己——《中国记事(1912-1928)》全国首发·北京暨分享会
时间:5月24日(周六)15:00-17:00
地点:朝阳区建国路郎家园6号郎园Vintage七号楼兰境艺术中心
嘉宾:李敬泽(评论家、作家)、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王笛(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
《中国记事(1912-1928)》(两卷本),是历史学家王笛七年打磨而成的重磅历史非虚构作品。5月24日,我们将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罗新、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王笛作为对谈嘉宾,知名读书博主赵健作为主持人,举行该书的全国首发分享会。本场活动将分享《中国记事(1912-1928)》的创作理念、写作故事、阅读体验,以及我们从阅读这部近代史的作品中可以给现实的人生以怎样的启迪。
北京|告诉我,什么是真实——《瀛波志》新书首发
时间:5月24日(周六)15:00
地点:东城区板厂胡同12号卓尔书店
嘉宾:陆源(作家)、雷思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副教授)、袁恬(诗人)
长篇小说《瀛波志》,开篇头一句即是:“瀛波庄园坐落于大都会的南部边缘。实际上,它是一扇时空之窗,三个世界在此重叠。”从这第一句即可见出作者的野心,他试图以虚构的方式揭示中外各文明彼此融合的历史、现实、未来的图景。本周六下午,在卓尔书店,作家陆源与人大哲学副教授雷思温、青年诗人袁恬一起聊聊什么是“世界的真实”或“真实的世界”。
北京|古典小说里的人性时刻——《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现代读法
时间:5月24日(周六)19:00-21:00
地点:朝阳区建国路87号SKP购物中心四楼SKP RENDEZ-VOUS
嘉宾:刘晓蕾(作家)、庄秋水(作家、制作人)、杨早(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经典小说,能否回应今天的职场焦虑、教育内卷与意义迷惘?刘晓蕾、杨早、庄秋水三位学者,以36封书信重新走进《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用现代人的视角拆解经典文本,为我们照见困顿于KPI与社交媒体焦虑中的当代精神图景。5月24日晚,我们邀请作家、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刘晓蕾,作家、制作人庄秋水,作家、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杨早做客SKP,聊聊我们与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局,也聊聊古典文学如何以它隐秘的方式,始终陪伴着我们继续生活下去。
北京|个体如何理解社会——《看见不可见社会》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5日(周日)14:00-16:00
地点:朝阳区建国路87号SKP购物中心四楼SKP RENDEZ-VOUS
嘉宾:于海(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看不见”的社会结构运作机制无处不在。这些隐藏在大众认知之外的社会规则,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与发展。那么,作为个体,我们该如何突破认知局限,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社会?5月25日,我们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看见不可见社会》作者于海,以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做客SKP。两位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就此展开深度对话,从符号、制度、机制到感受,从社会主体、社会分层到社会互动,深入探究社会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揭示个体命运如何被社会结构中的“不可见”力量所塑造。让我们穿透表面现象,真正看清社会的本质。
北京|“小人物”的清醒悲歌:明代读书人的彷徨与内卷
时间:5月25日(周日)14:00-16:00
地点:海淀区中关村大街9号4幢2层224号风入松书店
嘉宾:张艺曦(台湾阳明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宋晨希(媒体人、书评人)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边缘人,在明代思想史的璀璨星河中,大儒的光芒常遮蔽了暗处的身影——那些徘徊于科举、生计与良知之间的“小读书人”。本次活动,特邀张艺曦教授、宋晨希先生,带领读者一同走近明代那些在思想与制度的宏大叙事之外,曾被遗忘的“二三流人物”,看他们在思潮碰撞、儒道冲突、科举压力裹挟之下,所表现出的与今人相通的悲喜。
北京|如何培养看世界的眼光?
时间:5月25日(周日)14:30-16:30
地点:西城区鼓楼西大街小八道湾胡同6号院鼓楼西剧场
主讲人: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作家)
世界充满不确定,人生没有标准答案。青年人该如何自处,如何突破焦虑与迷茫,建立自己的精神坐标?又如何用更开阔的眼光理解世界,在流动的生活中找到确定性?相信这是很多人时常困扰的问题。5月25日,梁永安教授以“如何培养看世界的眼光”为题,与大家共同探索属于这个时代的“看世界的方式”。这个世界不会变得更有确定性,但我们可以变得目光澄澈,更加清醒。
北京|照护的意义、挑战与未来——凯博文《照护》分享会
时间:5月25日(周日)19:30-21:30
地点:西城区鼓楼西大街小八道湾胡同6号院鼓楼西剧场
嘉宾:凯博文(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医学院双聘终身教授)、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照护”显然已成为每个人终将面对的课题。《照护》一书是哈佛大学医学人类学教授凯博文在妻子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后,以十年亲身照护经历写就的回忆录。5月25日,凯博文教授将来到鼓楼西剧场,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景军教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泳教授,以及媒体人、《随机波动》主播傅适野,结合中国本土实践与全球视野,展开一场有关“照护的意义、挑战与未来”的深度对话。相信这场对谈将会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疾病、衰老与照护的全新视角。
北京|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学习提问》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9日(周四)19:00-21:00
地点: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静园7号楼前明德书店
主讲人:张静(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
被论文折磨得焦头烂额的你,是否患有以下症状之一:学术型脱发、文献囤积症、导师对话框恐惧症、Ctrl+S强迫症、答辩PTSD?5月29日晚,我们将邀请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张静老师,围绕“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这一主题,谈谈青年学人(包括青年学生)在做研究、写论文的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并分享她的新书《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核心内容。
上海|怨恨,一种现代性生活的精神鸦片
时间:5月23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浦城路150号3楼融书房
主讲人:祁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在人类情感的暗面,怨恨如影随形。现代人虚无的生活状态下隐藏着的就是对他人和世界的怨恨。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哲学家们就已开始剖析怨恨这种情绪的本质。而今天,怨恨这种情绪早已从个人心理蔓延成集体症候。5月23日晚,陆家嘴读书会邀请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祁涛,通过梳理和回溯亚里士多德、尼采与舍勒,以及古典小说与戏剧中的怨恨类型,带我们拆解怨恨,以及怨恨是如何支配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并追问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当怨恨成为精神鸦片,我们是否还能想象一种不需要假想敌的生命姿态?
上海|纪念徐中玉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文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
时间:5月24日(周六)9:00
地点:普陀区中山北路3663号华东师范大学办公楼小礼堂
嘉宾: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教授)、王嘉军(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方笑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等
徐中玉先生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是新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之一,为构建文艺理论研究的中国学派做出了重要贡献。2025年适逢徐中玉先生(1915-2019)诞辰110周年,为弘扬徐中玉先生学术理念,推动中国文论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策划举办纪念徐中玉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文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
上海|中法相逢、世界相逢、时代相逢——大变局时代个人的机遇与选择
时间:5月24日(周六)10:00-12: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主讲人:徐波(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2025年又是中欧建交50周年。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传播发展,个人需拥抱世界才能使视野更加辽阔。在时代风云变幻的今天,徐波先生的新作《相逢》不仅有助于我们读懂今天的法国,也有助于我们读懂今天的欧洲和西方世界。5月24日,我们邀请徐波先生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和各位对中欧、中法文化交流有兴趣的读者朋友们分享他的感受和经历。
上海|现代中国美育的发轫——1910年代初上海的文艺新潮
时间:5月24日(周六)13:30-15: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主讲人:陈建华(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早在1905年王国维提出美育概念,1912年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为宗教”,1913-1914年新文艺一时并起。文学方面,报纸文学副刊发达,出现一大批杂志,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引领潮流;美术方面,出现杂志封面、月份牌、百美图和漫画的西化美术潮流,导致美术专科学校的建立;戏剧方面,出现新剧“甲寅中兴”、舞台上男女合演的盛况;电影方面,拍摄《难夫难妻》故事片等。5月24日,我们有幸邀请到陈建华教授来到上海图书馆东馆,为大家讲述现代中国美育的发轫——1910年代初上海的文艺新潮,从半殖民上海与世界文明的角度对市民的文化创造作历史评估。
上海|布鲁姆斯伯里的午后,作为出版人的伍尔夫
时间: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点:虹口区公平路18号8栋嘉昱大厦一层建投书局4楼传记图书馆
嘉宾: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书评人)、陈希颖(出版品牌明室创始人)、顾真(上海译文出版社文学编辑)
提起弗吉尼亚·伍尔夫,人们常赞叹她是意识流文学先驱,却鲜少关注她另一重身份——20世纪早期英国独立出版的革命者。伍尔夫亲自参与封面设计、校对排版,将出版视为“思想的游击战”。从手工油印小册子到引领文学潮流的独立机构,伍尔夫用出版重新定义了女性的文化权利。5月24日,我们将和所有喜爱伍尔夫以及出版的朋友们,再次靠近这位女作家。在一个阅读和出版总被言及式微的当下,百余年前的伍尔夫可以给我们一些怎样的启发或答案?我们邀请了知名出版品牌明室主理人陈希颖、复旦大学教授马凌以及伍尔夫中文版文集责编顾真,一起分享他们眼中的文学出版。
上海|我在上海写作——上海新锐青年作家专场
时间:5月24日(周六)14:00-17:00
地点:黄浦区复兴中路505号思南文学之家
嘉宾:朱嘉雯(作家)、陈陈相因(诗人)、关屿(诗人)、邓倩倩(作家)、广奈(文学编辑、作家)、陆铭晖(作家)、严孜铭(作家)、包文源(作家)
5月24日下午,8位上海新锐青年作家将做客思南读书会。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7岁,来自全国各地,如今在上海工作,在上海生活,在上海写作。他们的学历背景各不相同,或奖项颇多,或作品“出海”,或擅长多种文体写作,或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从某种角度而言,他们和他们所代表的新锐作家群体,将铸就上海文学的未来。在第506期思南读书会上,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上海最年轻的文学之声。
上海|当故事遇上医学:阿尔茨海默病的情感挑战与科学应答暨《寻找正确的单词:一个关于文学悲伤和大脑的故事》图书分享会
时间: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点:徐汇区龙华中路759号绿地缤纷城1楼钟书阁
嘉宾:张怡微(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鲍伟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核医学PET中心主治医师)
《寻找正确的单词:一个关于文学、悲伤和大脑的故事》是一部罕见的跨界之作。文学教授辛迪·温斯坦用细腻深情的语言,书写父亲患上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过程;神经病学家布鲁斯·米勒则用专业的医学视角,解析记忆、失语与哀悼。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爱与失去、语言与沉默的故事空间。本次分享会,我们邀请到两位嘉宾——《寻找正确的单词:一个关于文学、悲伤和大脑的故事》译者、神经退行性疾病专家鲍伟奇医生,以及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怡微,从文学创作、疾病经验与医学专业的交汇处,谈谈阿尔茨海默病带来的情感挑战与科学回应,也聊聊当医学遇上写作,如何照亮彼此的暗面。
上海|千年供养人与当代守护者:敦煌莫高窟的文明之光与大漠丹心
时间: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401号上海古籍书店4楼博雅苑
主讲人:张先堂(原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人们在惊叹敦煌莫高洞窟之多,壁画之精美宏大,塑像的丰富多彩之余,总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这些洞窟都是什么人建造的?这些在洞窟内都可以找到答案,就是壁画上的供养人。5月24日,让我们通过嘉宾原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张先堂的讲述,领悟学习“现代供养人——敦煌石窟守护者的精神”,关心、爱护和支持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一起做新时代敦煌文化艺术的供养人。
上海|许多首诗不断构成一个词——木叶诗集《乘一根刺穿越大海》分享会
时间: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点:徐汇区淮海中路1555号上海图书馆淮海路馆三楼外文科技期刊阅览室
嘉宾:木叶(诗人、批评家)、俞璐(诗人)
这是一本穿越时间的诗集,也是一次叩问语言的冒险;这是一场对古典的回望,也是一次向未来的眺望;这里有凝练如刃的短章,也有奔腾如河的长诗;它书写生命的困惑,也记录自由的微光;它锋利如刺,却能带我们横渡苍茫。5月24日,“读道”上图新书分享会将为大家带来木叶诗集《乘一根刺穿越大海》,木叶和诗人俞璐将来到现场,与读者一同感受文字的力量与生命的省思。
上海|《源氏物语》: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
时间:5月24日(周六)14:00
地点:徐汇区淮海中路1555号上海图书馆正门四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徐静波(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
《源氏物语》成书于1004-1012年间,一般认为作者是紫式部。小说虽然主要描绘平安时代中期宫廷内的各色人物的男女情爱,却透过这些人物写出了人世的炫亮与苍凉,是日文形成不久后的第一部具有写实风格的物语小说。小说的价值在于通过几个恋爱故事和在命运中沉浮的诸种人生,写出了王公贵族社会的各种面相和各色人物的内在心理,是平安时代中期的一幅世俗画卷,且奠定了日本长篇小说的基本结构,作品中所体现的日本人的情感和审美,对后世影响甚大,作为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在文学史上具有开山的意义。
上海|中东地区历史文化的传统与现实
时间:5月24日(周六)14: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B1放映厅(蓝厅)
主讲人:邹志强(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本场讲座,我们将跟随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邹志强,开启一场横跨时空的中东文明探索之旅!
上海|三人行必有我“失”:“从众”让人默默学坏?——《规则为什么会失败》书籍分享会
时间: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杨浦区政学路158号内铺位B110号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
嘉宾:本雅明·范·罗伊(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学院法律与社会学教授兼研究主任)、梁捷(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郑诗亮(《澎湃新闻·上海书评》编辑、播客主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目睹一种“奇怪的合理”:明明知道地铁上不要插队,但看到前面好几个人都这么干,你也“默默地”走了过去。这,就是“从众”的魔力——它让人一边心虚,一边放松地随大流,最后可能“集体把规则做废了”。“规则失败”的背后,也许有人类对“不合群”的惧怕。但“从众”也并非原罪,关键在于我们“跟的是谁”“随的是哪股流”。5月24日,《规则为什么会失败》作者、阿姆斯特丹大学法学院教授本雅明·范·罗伊,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梁捷,《澎湃新闻·上海书评》郑诗亮,将做客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带你翻开《规则为什么会失败》,从法学、经济学到社会学,拆解这个你我每天都在经历、却很少认真思考的问题。
上海|多一个亲人,就跟世界多一份联结——《生女有所归》新书分享
时间:5月24日(周六)15:00-16:30
地点:浦东新区环湖西一路91号港城广场文化综合馆7楼朵云书院
主讲人:毛利(作家)
成为母亲,曾经是一个必选项,现在成为一个选择题。毛利的《生女有所归》这部作品,采取了双女主模式,讲的就是两个性格迥异、关系亲密的年轻知识女性,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生活,在面对生孩子这件事上,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5月24日,作家毛利将来到朵云书院·滴水湖店,从《生女有所归》出发,和你聊聊适龄女性“生”还是“不生”,你到底是为了谁生的孩子,你愿意失去事业还是失去男人等女性婚育问题。
上海|淡淡梳妆薄薄衣——宋代女性的服饰风尚
时间:5月24日(周六)15:30-17: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主讲人:李甍(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魅力的时代。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服饰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引领今人直观领略宋人的世界。讲座将围绕服饰风尚,分析宋代女性的妆容、发饰、冠帽以及服装的类型和款式,梳理宋代服饰随时间变迁的理想形象和审美风格,并解读各个服饰符码背后的象征及文化内涵。
上海|宋词解码大宋文明:对话常华《千千阕》
时间:5月24日(周六)19:00-21: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嘉宾:常华(媒体人、作家)、徐梓嘉(电台主持人)
当宋词不再是语文课本里的韵文符号,而是解码大宋文明的密钥,我们要如何重读那些穿越千年的文字?5月24日,作家常华携新著《千千阕:宋词里的大宋小史》做客上海图书馆,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徐梓嘉一起带领读者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宋词考古”。
上海|汉代《鲁诗》与《毛诗》文本异同
时间:5月25日(周日)13:00-15:00
地点:黄浦区福州路401号上海古籍书店4楼博雅苑
主讲人:虞万里(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讲席教授)
文献浩瀚、异文纷繁,我们要如何穿越时空、找寻《诗》文本的原初之色?经学与文献研究专家、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讲席教授虞万里,将聚焦鲁、毛二家《诗》之异同,围绕《诗》的文本传承、经学阐释与近代发现展开一次讲座。活动同样为《文本视野下的诗经学》一书的新书分享会。5月25日,“汉代《鲁诗》与《毛诗》文本异同”主题讲座邀您一同走进《诗经》的世界,感受经典背后的历史纵深与文本魅力。
上海|安徒生诞辰220周年纪念:重读安徒生,唤醒内心的小孩——《安徒生童话与故事全集》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5日(周日)13:3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嘉宾:王幸(主持人)、杨稚梓(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25年4月2日是“童话之父”安徒生诞辰220周年,也正逢中丹两国建交75周年,上海译文出版社隆重推出安徒生220周年纪念版、译文插图珍藏本·小经典系列《安徒生童话与故事全集》,和全国读者朋友见面。5月25日,我们特别举办“重读安徒生,唤醒内心的小孩”图书分享会,活动邀请该书的责编徐珏担任主持,侧耳团队主创、SMG主持人王幸和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助理研究员杨稚梓两位嘉宾,来到上海图书馆东馆和大小读者一同分享安徒生的故事。
上海|近现代欧洲书写“历史”的反思?——《把过去民族化》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5日(周日)14:00-16: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研讨室7-03
嘉宾:孟钟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郑诗亮(《澎湃新闻·上海书评》编辑)
历史叙事从来不是对过去的客观复现,而是一种深刻的政治实践。斯特凡·贝格尔(Stefan Berger)和克里斯·劳伦茨(Chriz Lorenz)合著的《把过去民族化:作为现代欧洲民族建构者的历史学家们》(Nationalizing the Past: Historians as National Builders in Modern Europe)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历史叙事的权力性、民族史学的矛盾性、全球化下的反思,通过考察19至20世纪欧洲民族历史学家的书写策略,以微观细节说明了“书写民族”非同寻常的复杂性、多层性和连续性——这些特征一直持续影响着今天的世界。5月25日下午,本书译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孟钟捷,《上海书评》郑诗亮,将与诸位读者共读《把过去民族化》,一同探讨欧洲历史学家如何以笔为剑,在民族国家建构中扮演关键角色,解码历史书写的复杂张力,为中国学界带来跨文化的历史反思范式。
上海|在爱物中遇见自己——《心爱之物》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5日(周日)14:00
地点:黄浦区长乐路398号朵云书院·戏剧店
嘉宾:谭咏风(华东师范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付宇(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播客主播)
为什么某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让我们难以割舍?当我们谈起所爱事物时,实际在意指什么?当物品成为记忆的载体,我们究竟是在守护过去,还是在借物遇见自己?《心爱之物:热爱如何联结并塑造我们》这本融合心理学、社会学与营销学的小书,回答了那些看似寻常却常被忽视的问题。 5月25日,《心爱之物》译者谭咏风、播客“轻刀快马”主播付宇将做客朵云书院·戏剧店,与你共聊镌刻在生命中的心爱之物,开启一场“借物观心”的自我探索之旅。
上海|游荡的摄影机:阿涅斯·瓦尔达的影像之旅
时间:5月25日(周日)16:00-18:00
地点:浦东新区合欢路300号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
嘉宾:卓悦(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比较文学系教授)、Ag(写作者、导演、策划人)
阿涅斯·瓦尔达,是和蔼风趣的“新浪潮祖母”,也是大胆创新的影史先驱。在其漫长且多元的电影生涯中,瓦尔达共留下60余部作品。在上海书店出版社《阿涅斯的海滩:瓦尔达访谈录》一书中,围绕着自己的创作轨迹、女性身份、与“新浪潮”的关系、在主流与边缘间游走的历程等,瓦尔达进行了真挚的分享。一篇篇访谈,通向属于瓦尔达的广阔海滩。5月25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卓悦教授与作家、导演Ag同聚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以书与影结合的方式,探讨瓦尔达的多重表达。
重庆|罪、罚与拯救——尼采关于道德和宗教之起源的谱系学澄清
时间:5月23日(周五)19:00-21:00
地点: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博雅书院报告厅
主讲人:吴增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讲座旨在探讨尼采在《论道德的谱系》等后期著作中对传统西方道德和宗教的三个重要主题——罪、罚和拯救——的谱系学澄清和解构。尼采在谱系学上将这些道德观念的起源“去目的论化”,认为它们是人作为权力意志的创造,而非一种永恒和超验的真理。在谱系学的意义上,罪与罚的起源是日常生活的欠债与还债关系,与“良心有愧”(或忏悔)和自由意志等道德观念无关。后者则是起源于文明社会的“内在化”过程。由于各种历史机缘,罪与罚才被道德化,并且成为基督教和现代道德的基本预设。
重庆|《春秋》大一统:经义与政制
时间:5月24日(周六)14:30-17:00
地点: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重庆大学A区博雅书院报告厅
主讲人: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学二级教授、长聘教授)
“大一统”的理念与观念几乎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文化认同,乃至于是一种具有超强征服性的精神信仰,它早已成为融入我们血液和骨子里的一种文化基因。为探析大一统思想与价值,兹专门举办一场学术与谈,话题聚焦:大一统概念、观念的渊源与流变,汉语世界中的大一统知识考古,大一统的内在逻辑与学理展开……
广州|在南方,谈起北方往事——孙频“北方往事”系列新书首发式
时间:5月25日(周日)14:00-16:00
地点: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MU35号方所
嘉宾:申霞艳(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塞壬(散文家)、麦小麦(作家、阅读推广人)、孙频(作家)
孙频,当代文坛备受瞩目的青年作家,近期,她的“北方往事”系列——《地下的森林》《截岔往事》《昨日方舟》出版。5月25日下午,孙频“北方往事”系列将在广州方所书店进行首发式。
南京|历史的味蕾:考古学者的美食穿越——《吃的中国史》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5日(周日)15:00
地点:鼓楼区广州路173号先锋书店
嘉宾:张良仁(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许金晶(书评人)
食物的记忆就是历史的记忆,食物的风味就是文明的风味。5月25日下午,南京大学教授张良仁将携新书《吃的中国史》和书评人许金晶做客先锋书店,和各位读者跨过一万余年的时间长河,聊聊美食背后的中国历史。
杭州|是处在“后全球”时代吗?
时间:5月23日(周五)15:00-17:00
地点: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成均苑3幢1楼中西书屋报告厅
嘉宾:刘东(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中西书院院长)、赵刘洋(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刘东教授在十年前曾出版过《再造传统:带着警觉加入全球》,如今,世界局势剧烈变化,“后全球”如今已成为国际学界的时髦话题,促使作者对此前的观点进行反省和补充。对于“后全球”这个新术语,作者在评议多部相关著作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概念凸显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性的冲突,也放大了以往被淹没在乐观中的碎裂噪声。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采纳这个概念,它都有助于我们警醒地关注到,全人类正面临着关键的临界点。
杭州|人间来一趟,要看一看太阳——《你看世间朗朗有光照》新书分享会
时间: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点:萧山区市心中路958号萧山图书馆二楼永兴剧场
主讲人:吴忠全(畅销书作家、编剧)
畅销书作家、编剧吴忠全,继《春日站牌》之后,时隔三年推出全新散文进阶之作《你看世间朗朗有光照》。新生代作家笔下那些带着毛边感的成长叙事,对青年群体生活压力与情感状态的表达,让年轻读者产生了深度共鸣。5月24日,吴忠全将携新书来到萧山图书馆永兴剧场,与“青梅书系”主理人、本书责编姜业雨,一起聊聊那些生活内部的明暗时刻,以及青春里最值得被记住的部分。
长沙|《封神演义》的文化解读
时间:5月24日(周六)14:00-16:00
地点:开福区新河三角洲滨江文化园内长沙图书馆二楼217报告厅
主讲人:孙见坤(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教师)
《封神演义》,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榜》,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约成书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本次出版,邀请著名学者孙见坤对全书作详细的导读、点评和注释,方便读者阅读。5月24日,我们邀请孙见坤来到长沙图书馆,对《封神演义》进行文化解读。
武汉|重燃武侠魂——与六神磊磊聊金庸
时间:5月24日(周六)15:00
地点:江岸区惠济路3号卓尔书店三楼剧场
主讲人:六神磊磊(自媒体人、作家)
《六神磊磊读金庸》是六神磊磊多年沉淀之作,通过犀利深刻的解读,启发我们每一个人审视自身,保持清醒和纯良。金庸笔下的爱恨嗔痴,早已超越刀光剑影,化作叩问人心的时代回响。5月24日,六神磊磊将携力作《六神磊磊读金庸》做客卓尔书店,以新闻人的锐利与文人的通透,围绕“重燃武侠魂”的主题,带我们剖解金庸“怜我世人”的悲悯情怀,穿透武功秘籍的表象,触摸江湖深处的清醒与温良。
附:线上活动预告
《寻找新的主体:19世纪的革命、政治与共同体话语》——访问梁展教授
时间:5月24日(周六)15:00
地点:北大文研院微信视频号、哔哩哔哩·北大文研院、抖音·北大文研院
主讲人:梁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主体虽然诞生于西方启蒙运动当中,但真正激发人们思索主体性问题的机缘却是19世纪中期西方殖民主义经济鼎盛时期由奴隶造反运动所导致的社会和政治危机。《寻找新的主体:19世纪的革命、政治与共同体话语》分别讨论了1848年前后青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的影响之下对无产阶级共同体的构想,其对法国二月革命中小资产阶级共同体的批判,以及亚洲知识分子群体基于本国的革命需求在《共产党宣言》感召之下寻找和塑造新的历史主体的复杂思想历程。
历史与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时间:5月26日(周一)19:00
主讲人:卜键(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与旅游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
《天有二日:禅让时期的大清朝政》以乾隆禅让为切入点,从乾隆六十年开始,把约五年的时间跨度中的军国大事一一展现,通过奏折、实录等史料对事件的发展过程、皇帝的决断、内阁的处理等进行了纪实性描述,将乾隆禅让的初心与最终规划,两朝帝王在禅让时期的相处模式,枢阁大员在朝政中种种表现,剖析得细致而深刻。5月26日晚,我们邀请该书作者卜键做客天一文化讲坛,从《天有二日》出发,谈谈历史与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天地无用/整理
来源:米西说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