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下守塘人——记2024年“感动甘肃·陇人骄子”推荐对象许茂俊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11:23 2

摘要:在祁连山脉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下,有一方被当地人称作“红塘”的土地。这里荒寂偏远,寒风裹挟着砂砾呼啸而过,却始终跃动着一簇温暖的“火焰”——许茂俊,一位用半生光阴扎根于此的守护者。正值青春却选择扎根大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塘长”——他,就是27年如一日扎根祁连山

在祁连山脉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下,有一方被当地人称作“红塘”的土地。这里荒寂偏远,寒风裹挟着砂砾呼啸而过,却始终跃动着一簇温暖的“火焰”——许茂俊,一位用半生光阴扎根于此的守护者。正值青春却选择扎根大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塘长”——他,就是27年如一日扎根祁连山腹地,守护石灰关河系的生命线红塘引水渠,诠释责任与担当的高台县红崖子水管所水管工许茂俊。

三十余载春秋,他以瘦弱的身躯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用执着的信念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生态与人文记忆,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对红塘的深情守望中。多年来,他只身一人在大山深处默默坚守,肩头布满艰辛的同时,也挑起了一心为公的责任和担当:守住红塘,护佑家乡人民。2020年11月,许茂俊光荣入选“中国好人榜”。当问起坚守的意义,他望向远处连绵的雪山,轻声道:“红塘于我,不仅是一方水土,更是一份放不下的责任。”这份质朴的誓言,正是他书写平凡而伟大人生的真实写照。

敢为人先勇担当

红塘引水渠是红崖子灌区石灰关水库的主要水源工程,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地处海拔4400米以上的祁连山腹地。担负着新坝镇石灰关河系霞光、红崖子等七个村耕地的灌溉和人畜饮水任务,是石灰关河系的“生命线”,被当地群众称为高台的“红旗渠”。那里不仅海拔高,空气稀薄,而且一年四季基本荒无人烟,往返一次红塘要花费13个小时,走30多公里艰险的羊肠山路。

1998年5月,因许茂俊身体素质好,在上红塘登山时身手敏捷,引水渠维修上能吃苦,肯出力,被水管所领导看中。为了能让先辈们留下的红塘工程不至于后继无人,继续造福石灰关河系,许茂俊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接手了红塘引水渠管理工作。他舍小家顾大家,常年在海拔4000多米的红塘引水渠驻守巡查养护,这一干就是27个年头。“去一次红塘,回到家里的时候,脸上就要褪一层皮,几乎半个月、二十多天才能褪掉。”许茂俊说。由于海拔高,红塘的春天来得格外晚,每年约有半数时间,上红塘都在和漫天大雪作斗争,随着海拔不断升高,气温越来越低,赶到红塘引水渠管理房最少也得10个小时,许茂俊经常是已经精疲力尽甚至冻僵了。

夏季,正处于浇灌季节,也是红塘引水渠防护工作的关键时刻,红塘引水渠牵动着河系每个人的神经。大山里下雨频繁,许茂俊行走在被雨水打湿盘踞的小路上,一走一滑相当危险,拉着骡子每走一步都是艰辛和不易。到达管理房后,许茂俊每天都要在5公里的引水渠进行巡查,若遇晚上下雨,哪怕多迟,他必须徒步到引水渠上巡查一遍,查看河道,遇水大要提闸泄水,控制好水量,防止引水渠被水冲毁或出现塌方影响过水,影响水库蓄水和7个村的农田灌溉。遇到暴雨冲毁渠道就必须组织民工进行抢修。因海拔高,在红塘干活非常吃力,不能用蛮力,每天只能干5-6个小时,许茂俊利用多年积累的维修经验,和民工同工同劳,每年均超额完成抢修任务。

2023年6月,祁连山局地降雨频繁,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红塘引水渠沿山势而建,地质条件复杂,山洪灾害造成红塘引水渠部分明渠被毁,无法正常引水,为及早修复受损渠道,确保石灰关水库蓄水和河系正常灌溉,许茂俊同几名抢修人员连夜进行勘察,摸清具体情况,在克服山路崎岖、高寒缺氧、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情况下,加班加点,抢时间,赶进度,通过4天的不懈努力,共修复明渠四处28.3米,清理土石方20余方,干砌块石20余方,有力保证了红塘工程山区灌溉高峰的正常引水。在许茂俊的守护下,红塘引水渠多年来运行畅通,保障了高台县新坝镇7个村2800人的饮水需求,以及1.8万余亩耕地和林草地的灌溉需求。

誓将白首契初心

要想管好红塘,必须到实地去巡查维修养护。而上红塘的山路崎岖难行,大多数是陡峭的羊肠小道,有些地方基本就没有路,而且一路海拔抬升快,从石灰关水库到红塘约20公里山路海拔抬升近1730多米,平均每公里抬升86米,特别是从石灰场到南台子不到3公里山路海拔抬升近500米,坡度接近30度,身体素质不好的人根本上不去。刚工作时,许茂俊没有任何交通工具,进红塘全靠步行。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喝点茶吃点烧壳子收拾好东西就从家里出发。一路上,除了雪山和月亮相伴,还有妻子的牵挂温暖着他。

2004年,许茂俊一家人省吃俭用买了一辆摩托车,但骑摩托过水的地方非常危险,若遇到水大摩托骑到水中间熄火,连人带车都会被水冲走,只能靠下游大石头卡住才能脱险,即便这样也只能拖着湿漉漉的衣服推着摩托车继续步行前往,个中艰辛滋味只有他自己能体会。

一路艰辛无畏风雨雪,一年年含辛茹苦经冬夏,几万里风霜雨雪处处家。走进祁连山腹地,也走进了狼、狗熊等野生动物频繁出没区,多年来碰见野生动物只能硬着头皮较量。因此,每次上山,许茂俊不仅要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还要拿着木棍防身。他说:“平常时间进红塘巡查维修引水渠的时候,经常会在在半路上碰见狗熊,他便通过大声喊叫才将狗熊驱赶离开。”进入大山,就如同与世隔绝了一般,没有手机,没有信号,只有许茂俊行走在大山间里孤寂的身影。

红塘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在这里居住生活全靠煤油灯照亮。在荒无人烟的高原上,水60多度就开了,和面做的饭都是半生不熟,因运输成本过高,一日三餐能简单就简单,打电话必须爬到距管理房两个小时路程的山顶上才能打通。许茂俊总是说:“红塘引水渠是先辈们花费心血修建的,作为后人,就要想办法把这个工程维护好。”

舍家为业守红塘

“赶紧装,装上了赶紧走,迟的很了。”每次上红塘,他总这样催促干活的民工。“跋山涉水,两鬓霜花,风雨雷电任叱咤。”这是许茂俊的儿子对父亲的概括。一大早,许茂俊就开始收拾东西,准备上红塘巡查。长年累月的坚守,已经成为许茂俊的一种习惯。许茂俊的儿子说:“即使在家中,父亲心里也惦记着红塘,每逢刮风下雨,他更是忧心忡忡。遇到渠上有问题,他总是第一时间夺门而出。”27年来,许茂俊只身一人在大山深处默默坚守。为了这份责任,他留妻子在家操持家务,养育儿女,就连儿子结婚、孙子出生他也是来去匆忙。多年来,他把更多的时间,都留给了红塘引水渠。

四季更迭,岁月如歌,巍峨的雪山是见证者,山涧溪流是歌颂者。铁肩担道义,青丝变白发,许茂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水利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的事迹在在央视网、中国水利报及市、县电视台等各类媒体上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以他的先进事迹为题材制作的《天边的红塘》纪录片获得甘肃省微电影、网络剧大赛二等奖。2019年4月,许茂俊被张掖市总工会评为张掖市“最美劳动者”,2020年6月,被评为张掖市“第六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同年,先后荣登“甘肃好人榜”“中国好人榜”。

来源:高台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