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华夏浩瀚的文化长河中,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无疑是一座巍峨的史学丰碑。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耗时十九载,涵盖1362年的历史,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宗旨,为后世治国理政、为人处世提供了无尽的智慧源泉。而其唯一存世的手稿——《资治通鉴残稿》,更是凭
在华夏浩瀚的文化长河中,司马光所著的《资治通鉴》无疑是一座巍峨的史学丰碑。这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耗时十九载,涵盖1362年的历史,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宗旨,为后世治国理政、为人处世提供了无尽的智慧源泉。而其唯一存世的手稿——《资治通鉴残稿》,更是凭借独特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成为众多书法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眼中的瑰宝。
残稿中的历史密码
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资治通鉴残稿》,纵33.8厘米,横130厘米 ,共29行465字。别看它篇幅短小,却记录了东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整整一年的史实,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所作大纲的一部分。
残稿里,每件史实开端简短,多以“云云”二字收尾。这看似简单的“云云”,实则是编纂工作中的关键提示——由于大纲篇幅有限,先以此标注,方便后续助理编修根据提示,从众多文献资料中选取具体史实,进行“修长篇”工作。而如今通行的《资治通鉴》第九十二卷与残稿对应章节存在多处不同,正是司马光“删定成书”时精心删削与修订的痕迹,让我们得以一窥这部史学巨著严谨的成书过程。
书法艺术的独特韵味
从书法角度欣赏,《资治通鉴残稿》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其字体为小楷,受颜真卿颜体影响,起笔收笔间尽显扎实功底。逆锋起笔入纸后,衄挫调锋动作丰富,回锋、勾挑、顿笔、切笔处理细腻清晰;行笔时顿挫分明,笔画虽看似轻盈,却骨力劲健 ,力透纸背。
在结构上,字形多呈方扁状,稳重大气,有着隶书的古朴韵味。点画之间,牵丝引带虽不张扬,却笔意相连,使整个字的气韵得以贯通。比如一些捺笔,微微上挑,既带有唐人“写经体”的灵动笔意,又有褚遂良楷书的起伏之感,为严谨的字体增添了几分活泼与清新。
再看章法布局,字与字间距疏朗,行与行之间透气空灵,大量留白之处更增强了作品的舒朗格调,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尽管这只是一份草稿,但司马光书写时一丝不苟,无丝毫潦草敷衍,足见其修书态度的严谨认真。
透过残稿,窥见其人
这份残稿不仅是书法与历史的交融,更是司马光个人品格与性情的映射。他为官40余年,清廉至简,“典地葬妻”的故事传为佳话;作学问时,严谨认真,19年如一日,耗尽心血编纂《资治通鉴》。其书法风格端严刚正,笔画厚重,与他“方正刚直”的性格高度契合。正如黄庭坚所评:“所谓左准绳右规矩,声为律而身为度者,观其书,犹可想见其风采。”从这465字的残稿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司马光在书案前,秉烛夜书,逐字斟酌的身影,感受到他对历史的敬畏、对学问的执着。
《资治通鉴残稿》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明珠,它以独特的方式,将历史的厚重与书法的韵味完美融合。作为书法爱好者,每次欣赏这份残稿,都像是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能汲取历史的智慧,又能获得书法艺术的滋养。如果你也热爱书法与历史,不妨一同走进这份残稿的世界,探寻其中无尽的奥秘与魅力。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
来源:可靠的空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