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死亡病例激增!医生提醒:若有这8种异常,赶紧去医院检查!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11:21 2

摘要:最近,全国多地报告新冠相关死亡病例激增,有些人看似只是“小感冒”,却在几天之内病情急转直下,令人措手不及。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最近一段时间,医院急诊室的灯几乎没怎么熄过。白天人满为患,晚上还要安排加班,加护病房几乎天天都满员。

作为医生,他见过太多“挺一挺就过去”的悲剧,也见过不少“早来一步保命”的幸运。

疫情虽然不像最初那样肆虐,但病毒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换了种方式,悄悄潜伏在我们身边。

最近,全国多地报告新冠相关死亡病例激增,有些人看似只是“小感冒”,却在几天之内病情急转直下,令人措手不及。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在这个节点上,医生们不得不再次发出提醒:身体出现这8种异常时,一定别扛,赶紧去医院。因为有些变化看似不大,却可能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

在临床工作中,最让医生揪心的,不是病重患者,而是那些误以为自己没事的患者。尤其是一些基础病患者,或是年纪偏大的老人,一个不小心就成了重症的“种子选手”

第一种异常,是持续高热不退。发烧本身不稀奇,但如果体温超过38.5℃,连烧三天以上,即便吃了退烧药也不见好转,这就不能再拖了。

特别是出现寒战、全身酸痛、冒冷汗时,这很可能是病毒正在体内大肆复制,免疫系统已经快撑不住了。

第二种异常,是呼吸变快、气不够用。很多人会说,“就是有点喘,歇歇就好了”,可其实这正是肺部功能受损的征兆

如果走几步路就胸闷气短,说句话都得换气,甚至在静息状态下都觉得“喘不过来”,那就要高度警惕。医生见过太多患者,前一天还能打电话,第二天就进了ICU

第三种,持续咳嗽咳痰,特别是咳出黄色或带血的痰。不少人以为咳嗽是“正常感冒反应”,但如果咳得人坐不住觉都睡不着,或是痰的颜色变得异常,就要当心是不是已经继发了细菌感染,甚至是肺炎

第四种异常,是反复胸痛或胸口压迫感。这种不适并不一定是心脏病,也可能是新冠病毒引起的心肌炎或心包炎。

有的患者会感觉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做个深呼吸都疼,如果伴随心跳加快、心慌、出汗,那就要立刻就医,不能再等。

第五种,是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尤其是老年人,如果突然变得迷迷糊糊、说话不清或者行为异常,要立刻送医。

新冠病毒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这些变化往往是“重症前兆”,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后果不堪设想。

第六种,是胃口突然变差,严重乏力。很多人会忽略这点,觉得“没胃口”很正常。

但如果连水都不愿意喝,走两步就累得不行,甚至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那就可能是感染已经影响了内脏功能,必须及时补液、调节电解质。

第七种,是血氧饱和度下降。现在很多家庭常备指夹式血氧仪,如果测出来低于93%,就不是“小问题”了。

哪怕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也有可能是“沉默性缺氧”,这种在临床中很隐蔽,但危险极高

第八种,是原有疾病突然加重。像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肾病、肿瘤患者,一旦感染新冠,很容易引发基础病失控。

一个血糖飙升、一个血压猛降,可能就是致命一击。所以这类人群,一旦感觉身体不对劲,宁愿多跑一趟医院,也不能硬扛。

医生常说一句话:“不是新冠可怕,是你的身体能不能扛得住。”在门诊中,不少重症患者本可以避免,结果就是因为前期轻视。

有个60多岁的阿姨,发烧两天没当回事,等送到医院时,氧气都吸不上了,检查是双肺感染合并心功能不全,几天时间就转入重症监护室。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新冠病毒已经演变为更加隐蔽、传播力更强的变异株。它不像最初那样引发大面积的呼吸道症状,而是更倾向于攻击脆弱人群的“软肋”——心、肺、脑、肾,哪个有漏洞它就钻哪。

而普通人最常犯的错,就是把“轻症”当“没事”。医生能看的,不只是病情本身,更要看风险。就像一个小洞在堤坝上,看着不大,但有可能一夜之间把整个堤坝冲垮

面对这些风险,我们不是全无对策。接种疫苗仍然是有效的防护手段。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定期接种加强针可以显著降低重症风险。

学会监测自己身体的数据,像体温、血氧、心率这些,都可以在家里简单测量。一旦发现异常,宁可“虚惊一场”,也不能“后悔莫及”。

第三,不要随便吃药,更不能乱用抗生素或激素。很多人一感冒就吃上一堆药,有的甚至吃了不该吃的药,反而拖了病情。所有药物都需要医生判断后使用,千万别自己“开方”

第四点,是关注饮食与休息。感染期间身体的能量消耗大,必须保证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同时不能熬夜,得让免疫系统有空间“打仗”。别小看睡眠,它是身体最天然的药方之一

第五,保持心理健康也很重要。有不少患者,在确诊之后情绪崩溃,焦虑、失眠、胡思乱想。这些负面情绪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

医生建议可以适当冥想、听舒缓音乐,必要时也可以寻求心理支持

疫情以来,医生们的习惯也变了。

以前是看病查体开药,现在更多是盯着心电图、肺部CT、血氧数据看“有没有藏着的危险”。这说明一个问题:病毒变了,我们也得跟着变聪明

医生想说:新冠不再是“猛兽”,但也不是“感冒”。它更像是一场“身体的考试”,有的人轻松及格,有的人交了白卷

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听懂身体说的话,能不能在它还在“低声提醒”我们的时候,就做出反应。

不要等到病入膏肓,才想起医院门口的那句标语:“早发现,早治疗。”

健康这件事,从来都不是运气,而是选择。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2023年1月发布.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冠病毒变异株风险研判报告》.2024年12月.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基础疾病与新冠感染并发症关系研究》.《中华呼吸杂志》,2023年第44期.

来源:老李科普Talk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