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滑铁卢战役二十五年后,燧发枪在战场上百余年的统治地位逐渐被击发帽取代,走向终结。与此同时,一旦找到将弹丸推入线膛枪管的可行方法,滑膛枪也将从步兵手中退出。德尔维涅上尉(Captain Delvigne)再次成为先驱——1841年,他设计了一种“圆柱圆锥型”弹丸
十九世纪中叶的火器与火炮
恩菲尔德“线膛滑膛枪”
米涅弹
惠特沃斯实验性3磅炮在利物浦试射,可见炮尾与炮闩螺杆
滑铁卢战役二十五年后,燧发枪在战场上百余年的统治地位逐渐被击发帽取代,走向终结。与此同时,一旦找到将弹丸推入线膛枪管的可行方法,滑膛枪也将从步兵手中退出。德尔维涅上尉(Captain Delvigne)再次成为先驱——1841年,他设计了一种“圆柱圆锥型”弹丸,成为后世所有步枪子弹的原型:其空心弹底在发射药爆炸时会膨胀嵌入膛线。文森斯枪械学校的克劳德·艾蒂安·米涅上尉(Captain Claude Etienne Minie)对该设计进行了改进,在圆柱圆锥型铅弹底部加装铁塞,发射时火药推力将铁塞向前挤压铅体,使其膨胀贴合膛线。
经同事塔马西耶上尉(Captain Tamasier)改良膛线后,米涅步枪被英法军队同时采用。该枪口径0.702英寸,重10磅,比滑膛滑膛枪略轻,表尺射程达1000码,但其实际精准射程仅约一半。在英国军队中,它被官方称为“线膛滑膛枪”,因为步枪旅指挥官威灵顿公爵坚持认为,若允许战列步兵自视为“步枪手”,“他们下一步就会要求穿绿色或其他花里胡哨的制服”。
尽管英国于1851年采用米涅步枪,并在随后三年开始装备部队,但军方对其并不满意。甚至在士兵尚未普遍列装时,英国就成立委员会研发替代武器,委员会秘书为掷弹兵近卫团的皮特-里弗斯上尉(Captain Pitt-Rivers)。作为职责之一,他收集了各类火器,进而扩展到收藏所有能体现人类发明进步的手工艺品。因此,这项工作意外使他成为系统考古学的奠基人。
委员会建议采用恩菲尔德“线膛滑膛枪”,该枪融合了印度铁路工程师威廉·埃利斯·梅特福德(William Ellis Metford)提出的膛线和弹丸改良方案。与米涅步枪相比,恩菲尔德步枪更小更轻,重不足9磅,口径仅0.577英寸,表尺射程1200码,但使用者认为其有效射程仅略超250码。尽管1853年就已定型,恩菲尔德步枪在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仍未充足装备部队,早期战役仍使用米涅步枪,后续才随产能提升陆续运抵前线。该枪在印度大量部署,而1857年密拉特爆发的孟加拉军队兵变,表面起因正是为迫使弹丸入膛而涂抹的油脂(注:传言油脂含牛猪成分,触犯印军宗教禁忌)。
事实上,米涅和恩菲尔德步枪在设计时就已落后。1843年,普鲁士军队采用“针发枪”(Zundnadelgewehr),这是首款实用的军用后装步枪。由尼古拉斯·德莱赛(Nicholas Dreyse)设计的该枪,首次使士兵可卧姿装填射击——后装设计无需使用通条(前装枪需站立完成推弹动作),射速也从线膛前装枪的每分钟2发提升至8发甚至12发。尽管普鲁士在1864年几乎无人关注的丹麦战役中就已使用针发枪,但直到十九世纪后半叶,这款革命性武器才被广泛认可,而与此同时,美国已在研发更先进的枪械。
1848年,美国人克里斯蒂安·夏普(Christian Sharp)为一种“落锁式”后装枪机申请专利,通过扳动扳机护圈后的杠杆使枪机向下摆动完成开锁。几乎同一时期,法国率先研发了定装弹药(纸或纸板包裹击发帽、发射药和弹丸的圆柱体)。夏普步枪搭配这种“针发”弹药,在美国内战中被联邦军队大量使用,但最先进的设计当属20岁美国人克里斯托弗·M·斯宾塞(Christopher M. Spencer)的发明:他沿用夏普的落式枪机,在枪托内加装弹簧驱动的七发弹管,每次枪机下摆时自动推弹入膛,弹底抽壳器同步退出弹壳。毫不意外,1861年华盛顿军方拒绝接受这款首支弹仓步枪,但斯宾塞设法面见林肯总统,后者在白宫花园亲自检验了该枪。内战结束前,联邦骑兵已装备61,685支斯宾塞卡宾枪。
火炮的革新
在同一时期,停滞逾百年的火炮终于开始突破。首个变革是采用击发管取代慢燃引信(海军则淘汰燧发枪机)作为发火装置。1845年,英国皇家炮兵采用了一位外科医生设计的击发管模型——内置福赛斯击发帽,由击锤撞击发火;六年后,更精密的击发管服役,通过粗糙金属杆摩擦雷汞引发爆炸。同期,皇家炮兵的Boxer上尉研发了基于木质药管的延时引信,药管内填充火药并按定时间隔钻孔,这极大提升了榴弹和霰弹的杀伤效能。
此时所有火炮仍为滑膛设计,英法军队带入克里米亚的火炮与滑铁卢战役时几乎无异。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需要重炮时,海军提供了部分68磅炮和8英寸炮,这些火炮按查尔斯·威廉·兰开斯特(Charles William Lancaster)的原理改装为线膛:其膛线并非传统沟槽,而是将整个炮管制成椭圆形并螺旋扭转(每30英尺旋转一周),弹丸也为椭圆形。在塞瓦斯托波尔,兰开斯特炮在2600码射程内表现出色,但由于八门参战火炮中有三门试射时炸膛,炮手对其毫无热情,兰开斯特的设计也随之被弃用。
尽管如此,射程两倍于滑膛炮的线膛炮列装已是必然,各国军队的争议焦点集中于野战炮应采用前装还是后装。传统派不无道理地指出,当时尚未发明可靠的炮闩闭锁方式;且不可否认的是,在火炮每次发射后坐数英尺的情况下,后装设计节省的装填体力远不如今天想象的显著。
在英国,革新派暂时胜出:1859年,野战炮和骑炮兵开始换装基于威廉·阿姆斯特朗(William Armstrong)原理的线膛12磅和9磅后装炮。该设计通过“排气块”闭锁炮尾——排气块嵌入沟槽,由炮闩螺杆固定,螺杆钻孔使排气块抬起时可从后方装填炮弹。这一设计总体简洁高效,但缺陷在于:即使是野战炮,排气块也笨重难操作。英军刚开始列装阿姆斯特朗炮,法国人就推出了适配膛线的带凸笋弹丸,可从前装轻松滑入膛线。英国随即成立委员会重新评估后装与前装的优劣,1860年发布的报告断言:“后装炮在结构 simplicity 上远逊于前装炮,在实战效能方面无法相提并论。” 于是,皇家炮兵决定改回前装炮,而此时德国的克虏伯先生正为普鲁士军队完善一款改进型后装炮。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