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夫妻返乡种地,3年从负债到年入百万的逆袭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2 18:50 2

摘要:秋日的皖北平原上,金黄的稻浪翻滚出丰收的旋律。王强蹲在地头,手指轻轻捻开稻壳,露出珍珠般的米粒。"今年有机稻亩产突破1200斤了!"这个皮肤黝黑的90后小伙,三年前还在上海写字楼里敲代码,如今已是十里八乡闻名的"种粮大王"。

秋日的皖北平原上,金黄的稻浪翻滚出丰收的旋律。王强蹲在地头,手指轻轻捻开稻壳,露出珍珠般的米粒。"今年有机稻亩产突破1200斤了!"这个皮肤黝黑的90后小伙,三年前还在上海写字楼里敲代码,如今已是十里八乡闻名的"种粮大王"。

2019年冬天,在上海月薪3万的王强做出惊人决定:带着妻子李梅回老家种地。这个决定让全村炸开了锅。"放着金饭碗不要回来刨土?""现在年轻人种地能种出什么名堂?"村民们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只有王强自己知道,父亲确诊胃癌时账户里3万块都凑不齐的绝望,才是他决意返乡的真正原因。

第一年试水就栽了大跟头。小夫妻承包的200亩地,传统小麦每亩净利润不足300元。更糟的是,连续暴雨让三分之一的麦子倒伏在地里发芽。看着烂在地里的麦穗,李梅躲在厨房抹眼泪,王强整夜整夜地蹲在地头抽烟。转机出现在县农业局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会上,老专家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传统农业赚的是辛苦钱,现代农业要赚技术钱、品牌钱。"

第二年春天,他们拿出最后的8万元积蓄,在农科院专家指导下试种20亩富硒水稻。无人机精准播种、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土壤墒情监测仪,这些"黑科技"让老把式们直摇头:"种地还带电脑?"秋收时测产数据却让所有人闭嘴:普通稻谷收购价1.3元/斤,他们的富硒米卖到8.8元/斤还供不应求。王强至今记得那个场景:开着拖拉机的老张叔跳下车,抓把稻谷塞嘴里嚼了半天,突然拍大腿喊:"这米甜!"

真正的爆发在第三年。夫妻俩把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注册"淮畔金穗"商标,开发出胚芽米、糙米茶等6款深加工产品。更绝的是他们搭建的"可视化农田"系统:消费者扫描包装二维码,就能实时查看水稻生长情况。去年双十一,直播间里2万斤大米5分钟抢空,武汉的餐饮连锁直接签下200吨年单。

现在他们的合作社带动周边7个村368户农民,统一提供种子、技术并保底收购。62岁的王婶去年光种地就赚了4万多,比外出打工的儿子挣得还多。更让村民服气的是,王强把200亩低洼地改造成稻虾共作田,每亩增收3000元不说,还引来城里人掏钱体验"摸虾插秧"的农家乐。

站在新落成的加工车间前,王强算着今年的账:有机稻亩产增收15%,深加工产品利润提高40%,加上农旅融合带来的收益,预计全年营收能破500万。远处传来收割机的轰鸣,他转头对妻子笑道:"爸要是能看到这些,该有多好。"

夜幕降临,村文化广场的LED屏亮起,滚动播放着田间管理技术视频。三年前这里还堆满秸秆,如今成了村民每晚的"充电站"。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无数个"王强"正在用智慧与汗水,在祖辈耕作的土地上,书写着崭新的丰收。

来源:酒仙村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