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收拾旧物,翻出大学时和室友们的合照。那时候就爱扎堆儿,跟室友在宿舍抢零食,一群人吃饭喝酒唱 K,觉得热热闹闹才叫日子。周末挤公交去逛街,疯起来能玩到半夜,笑声能传出二里地。
前几天收拾旧物,翻出大学时和室友们的合照。那时候就爱扎堆儿,跟室友在宿舍抢零食,一群人吃饭喝酒唱 K,觉得热热闹闹才叫日子。周末挤公交去逛街,疯起来能玩到半夜,笑声能传出二里地。
现在作为一名40+的中年妇女,更喜欢独来独往的生活,更愿意在周末清晨泡杯咖啡,坐在飘窗边看《知否》重播,看到明兰管家那段能反复看三遍;或者戴着耳机去超市慢悠悠地挑菜,看到打折的车厘子会暗自窃喜,仿佛捡到了宝。
告别无效社交,是中年女性的清醒时刻 。以前总觉得朋友多就是面子,哪怕累得要死也要强撑着参加同学聚会。有次硬着头皮去赴约,刚坐下就听见有人讨论"谁谁谁老公升职了""谁家孩子考上国际学校",我低头看看自己洗得泛白的帆布包,突然就没了胃口。散场后坐在出租车里,看着车窗外的霓虹发呆——这些年为了合群,我到底浪费了多少时间?
现在的我终于明白,成年人的社交就像超市货架上的速溶咖啡,看起来热热闹闹冒着香气,实则全是添加剂。你陪笑敬酒的功夫,不如回家给阳台的绿萝浇浇水;你附和吹嘘的时间,足够把落灰的瑜伽垫擦干净。上次邻居阿姨喊我去参加广场舞队,我笑着摆摆手:"您跳得真好,我还是在家追我的《甄嬛传》吧,甄嬛刚斗完华妃呢!"
独处不是孤僻,是给自己留白的智慧 别瞧我现在爱独来独往,菜市场卖菜的大姐都知道我是话痨顾客。上周去剪头发,理发师问我怎么总是一个人来,我边玩手机边笑:"我这是给自己攒充电时间呢!"每天下班回家,我有一套雷打不动的独处仪式:先花十分钟把玄关收拾整齐,再给自己调杯蜂蜜水,然后窝进沙发拆快递——哪怕只是买了双9.9元的袜子,拆包装时都像在拆圣诞礼物。
当然也有犯懒的时候。上周六整整一天没出门,穿着睡衣从卧室晃到客厅,饿了就煮碗螺蛳粉,边吃边刷搞笑视频,笑到差点把汤喷在电视上。有人说这样的日子太单调,可我觉得比赶场子似的社交舒服多了。上次尝试一个人去看电影,买了超大桶爆米花,不用担心和别人分享,中场去洗手间时还特意跟邻座的小姐姐说:"麻烦帮我看一下包哈,我怕回来座位被占了!"两个人笑成一团,这不也是意外的小确幸吗?
把日子过成"一人食",才是真正的富养自己。现代人的社交焦虑就像手机电量,见一次面掉20%,聊一次天耗30%。深以为然。想起去年参加的那场婚礼,全程陪着笑脸敬酒,回家后累得连卸妆水都懒得拿,躺在床上直犯恶心。从那以后我就明白:与其把精力浪费在"假笑社交"上,不如用来好好宠自己。
现在我的周末清单里,多了许多"一个人的浪漫":每周三固定去楼下的美容院做脸,听着轻音乐打个盹;每月去一次书店,挑本喜欢的散文坐在角落读;偶尔兴起时,会给自己安排城市微旅行——坐着公交从城东晃到城西,看到有意思的小店就进去逛逛,买根烤肠边走边吃,像个探索新大陆的孩子。上次在巷子里发现家宝藏咖啡馆,老板养了三只懒猫,我点了杯拿铁坐了一下午,看阳光透过百叶窗在猫背上织出金色的条纹,突然就懂了什么叫岁月静好。
偶尔也会有人说我"不合群",我总是笑着回:"我这叫'精准合群'。"上周大学室友来家里做客,我们窝在沙发上嗑瓜子聊了整整一下午,从孩子升学聊到婆媳相处,不用刻意找话题,偶尔沉默也不尴尬。这才明白,真正的朋友从来不需要靠维持,就像老茶杯里的普洱茶,隔段时间泡一壶,依旧香气氤氲。
至于别人的评价,我早就懒得在意了。那天在小区里遇到隔壁奶奶,她拉着我唠叨:"姑娘,你怎么总一个人啊?"我指指手里的奶茶:"您看,我这不是和珍珠奶茶作伴嘛!"奶奶被逗得直乐,其实她不知道,我刚在健身房跟着帕梅拉练完半小时,现在正享受着运动后的多巴胺呢。
人生走到下半场,终于懂得:与其在人群里找存在感,不如在独处中修心。 谁说独来独往就是孤独?我分明在一个人的时光里,撞见了最真实的自己。
来源:老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