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宁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引擎,在黄河之滨的黄土地上挥毫泼墨,绘就出一幅全域振兴的壮美画卷。从北部的牛羊养殖基地到南部的特色种植园区,从东部的生态循环农业到西部的新兴产业集群,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迸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奏响富民强县的时代
王娟
会宁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引擎,在黄河之滨的黄土地上挥毫泼墨,绘就出一幅全域振兴的壮美画卷。从北部的牛羊养殖基地到南部的特色种植园区,从东部的生态循环农业到西部的新兴产业集群,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迸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奏响富民强县的时代最强音。
养殖筑基 构建全域联动产业网
会宁县始终将养殖业作为产业振兴的“压舱石”。以丰正华种养殖家庭农场为缩影,全县肉牛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了“企业+农户+基地”的联动发展模式。农场负责人王彦华介绍,“存栏量从60头跃升至250头,饲料草料全靠周边百姓供应。”这看似简单的供需关系,实则是全县构建的全域养殖生态体系的生动写照——通过整合县域内种植资源,将农户余粮转化为养殖饲料,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药香富民 打造全链发展新高地
中药材产业已成为会宁县乡村振兴的“金色名片”。在杨崖集镇,1.4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绿意盎然,26家产业合作社、13家家庭农场串联起“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为延伸产业链条,全县规划建设中药材加工园区,引进龙头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开发中药饮片、养生保健品等系列产品。如今,会宁黄芪、黄芩等道地药材不仅畅销国内市场,更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地区,“小药材”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联农带农 共绘全域共富新图景
“从最初的几亩试验田到如今140亩的种植规模,带动周边2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颐和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永纲见证了产业发展的蝶变。在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户投身产业发展。全县依托2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6家家庭农场,累计带动5.2万农户参与产业发展,户均年增收超8000元,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的共富之路。
会宁县通过实施种养循环工程、数字农业工程、品牌提升工程,全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充满希望的黄土地,必将谱写产业振兴的崭新篇章,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阔步前行。
来源:白银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