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9日,海口某小区地下车库的摄像头拍下关键帧:一辆宝马3系轿车底部疑似有动物毛发。但完整录像证明,车辆从进入地库到驶离仅花费2分17秒,根本不符合"长时间拖拽"的作案条件...
原创:猫眼看天下
一、舆情事件回顾
5月19日,海口某小区地下车库的摄像头拍下关键帧:一辆宝马3系轿车底部疑似有动物毛发。但完整录像证明,车辆从进入地库到驶离仅花费2分17秒,根本不符合"长时间拖拽"的作案条件...
为什么30秒剪辑版短视频能获得500万+的播放量?传播学中的"情绪优先"定律在此显灵:某平台算法监测显示,带有虐猫标签的视频完播率比普通视频高出47%。
这里说句貌似题外话,昨日主管部门开始了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督导重点平台优化算法,其主宗可能与此也有关。
二、舆情升温节点
警方对此事也予以了高度重视,并先后两次发布了警情通报。
舆情要素第一次通报第二次通报责任认定未发现故意行为崔某编造拖拽情节关键证据轮胎痕迹鉴定车主手机云端行车记录法律依据《动物防疫法》《网络谣言治理规定》海口警方在第一次通报中详细地还原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尤其是针对车主是否故意拖猫的行为进行了澄清,警方结论明确:这是一起意外事件,未发现车主存在故意虐猫行为。 但一些平台反复推送一些媒体转述所谓动物保护的爱心人士及恶意炒作者的信息,使得舆情温度依然居高不下。
警方第二次通报中出示的车载GPS数据表明,所谓"虐猫路线"实际是车主每日送孩子上学的固定路径。而爆料者崔某的拼图软件使用记录显示,视频中"血迹"效果系后期添加,杜撰虐猫的血腥过程,甚至编造其“合伙虐杀动物”的虚假信息并通过视频剪辑发布一车拖两猫的谣言,其用心不言而喻。
从警方的两次通报内容来看,还原了这起意外事件的真相,网上那些关于虐猫的谣言也不攻自破,然而,一些极端的动保人士却并未因此停止炒作,他们不断网暴当事人,冲击袭扰当事人住所,甚至组织多人围堵当地派出所,举旗喊口号,这种行径,也彻底暴露了这些极端动保人士的真实面目。
三、舆情事件处置情况
5月22日凌晨,海口警方发布第二份通报,对三名造谣生事者依法予以行政拘留。
1. 史某某(男,30岁):在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编造“车主虐猫”谣言,并在社交平台散布车主个人信息。
2. 冉某某(女,25岁):利用虚假信息组织人员在公安机关门前聚集,进行网络直播,扰乱公共秩序。
3. 陈某(女,31岁):恶意泄露公民隐私,煽动网络暴力。
四、舆情热点及反思
这起舆情事件的热点并非只是公众对事件真相的关注,而是事发后发生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一群来历不明者居然无视法律,公然围堵公安派出所举旗滋事,这种现象,不禁令人想到了颜革二字。
从最初的“虐猫”指控,到警方调查后的真相还原,再到对造谣者的依法惩处,整个过程堪称一场典型的“网络审判”闹剧。而那些所谓的动保人士未审先判,通过自媒体不断发布各种谣言,经过媒体的不断渲染,平台的算法推送,使得这起舆情事件在短时间内急剧升温,又反推线下非法聚集滋事事件在网上再次发酵。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网民“未审先判”的冲动,折射出网络暴力的危害性,更反映出当前的网络环境中,一些平台及媒体的无良操守以及背后不为人知的动机目的。
此次事件再次证明,网络舆论的“正义审判”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破坏力。真正的正义应建立在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而非情绪化的攻击。海南警方先后两次发布通报,及时澄清事实、打击网络谣言,这一点,值得全国所有的公安机关借鉴学习。
虽然目前尚无法获悉这些围堵派出所、摇旗举牌者的真实身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绝对不是普通的所谓爱护动物人士,哪个正常人会做出这种无视法律的事来?希望有关部门好好查查,他们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人?相信要查清楚这一点,对于专业部门来说并非难事。
正如涉事车主行车记录仪最后拍摄到的画面——那只在小区草坪安然晒太阳的橘猫,或许提醒着我们:在追求正义的路上,别让愤怒跑得比真相还快。同时也提醒相关的主管部门,加强网络平台和媒体的监管,我们还有很多正事要去做。
来源:猫眼看天下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