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初起源于古百越地区,是部落图腾祭祀的一种形式,人们在独木舟上绘制图腾,借竞渡取悦龙神,祈求保佑。
端午节划龙舟习俗的发展与演变大致如下:
先秦时期
最初起源于古百越地区,是部落图腾祭祀的一种形式,人们在独木舟上绘制图腾,借竞渡取悦龙神,祈求保佑。
春秋战国时期
在吴、越、楚等地盛行。在屈原投江后,逐渐与纪念屈原相关联,百姓划船打捞其遗体,后演变成划龙舟纪念他,承载了人们对爱国志士的缅怀之情。
秦汉至南北朝
这一时期,划龙舟习俗在南方地区进一步发展。东汉时,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该习俗逐渐传播至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南北朝时期,竞渡活动更加规范,出现了相关的比赛规则和仪式。
唐宋时期
划龙舟习俗更加兴盛,成为了端午节的重要活动。宋代的龙舟制作工艺更加精湛,竞渡活动也更为热闹,还增加了一些娱乐表演元素,如在龙舟上进行歌舞表演等,吸引了大量民众观看。
元明清时期
划龙舟习俗在民间广泛流传,各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竞渡方式和习俗。有的地方将龙舟竞渡与祭祀神灵相结合,仪式更加庄重;有的地方则将其作为盛大的节日庆典,增加了许多民俗活动,如在龙舟竞渡前后举行祭祀、拜神等仪式,还会有舞龙舞狮等表演。
近现代以来
划龙舟逐渐从传统民俗活动向体育竞技和文化交流活动转变。一方面,各地纷纷举办龙舟赛事,规则日益完善,竞技性增强,吸引了众多专业和业余选手参与。另一方面,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划龙舟习俗传播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在一些地区,划龙舟仍然保留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与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紧密结合。
来源:牧子晓理图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