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类似这样的对话在校园里早已司空见惯。从早期的“nsdd”(你说得对)、“DDDD”(懂的都懂),到如今的“泰酷辣”(太酷啦)、“尊嘟假嘟”(真的假的),再到新兴的“哈基米”(可爱事物)、“鼠鼠我啊”(自嘲用语)……近年来,此类网络“黑话”在青少年中迅速流行开来
人民政协网
第二时间
我们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但我们会在第二时间权威发声。第二时间,与您相伴。
“今天数学课直接给我CPU干烧了,这题也太抽象了吧!”
“确实6,这波属实是典中典了!”
……
类似这样的对话在校园里早已司空见惯。从早期的“nsdd”(你说得对)、“DDDD”(懂的都懂),到如今的“泰酷辣”(太酷啦)、“尊嘟假嘟”(真的假的),再到新兴的“哈基米”(可爱事物)、“鼠鼠我啊”(自嘲用语)……近年来,此类网络“黑话”在青少年中迅速流行开来,这些看似简单的缩写或谐音梗,在带来娱乐效果的同时更成了青少年的社交“密码”。然而,当这些“黑话烂梗”从线上蔓延至线下,甚至渗透到课堂和书面表达中时,引发了社会有识之士对于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趣味及价值观的担忧。为此,记者请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就此现象进行深入解读。
“黑话”呈现“低龄化”特征
“在同学群不用‘黑话’就out了。”北京某中学学生小王告诉记者,有次不小心在群里说了“谢谢”,立即被同学调侃“太装了”。
近年来,网络“黑话”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流行且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的特征,许多小学生也开始频繁使用这类表达。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分析称,此类表达方式之所以能够迅速传播并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孩子觉得网络黑话好玩有趣且沟通起来简单便捷;另一方面,许多孩子存在跟风现象,认为用网络“黑话”和“梗”聊天能更好地融入同龄人的“圈子”。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也持相同观点。“网络黑话折射青少年对圈层归属感的强烈需求。‘黑话’是对传统网络用语的‘再加密’。青少年正是通过‘黑话’建立专属的社交密码,形成与成人世界的区隔,满足了青少年对圈层归属感的强烈需求,以及自身独立性的追求。”
谈及当下的网络生态,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分析,在碎片化、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每个人都急于吸引眼球、争夺注意力,网络传播呈现出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状态,导致“黑话烂梗”“抖机灵”和“标题党”等现象频频发生。
玩“梗”背后的心理投射
值得注意的是,与“给力”“点赞”等传统网络用语不同,网络“黑话烂梗”正呈现出新的特征。
高金凤表示,若追溯过往传统网络用语,会发现其中不少契合主流价值观,蕴含时代内涵与文化意义,能为青少年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助力其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然而,当下流行的网络“黑话烂梗”大多空洞无物,呈现简单粗暴、低俗恶搞之态。“当下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一代,当他们产生身份认同与表达需求时,这些‘黑话’的使用实则是其心理的投射,既反映出亚文化自我赋权意愿的流露,也拉响了语言异化与价值观偏离核心的风险预警,因此必须予以重视。”
“传统的网络流行语还是较能体现对社会发展的关注且带有积极情绪和正能量的,具有社会温情。但如今网络‘黑话烂梗’有‘抖机灵’成分,讲求片刻、瞬间要吸引他人注意的倾向,相比之下格局偏于狭小。”郭媛媛补充道。
在李芸看来,网络“黑话烂梗”则体现出部分青少年的心理焦虑。“当下的‘黑话’呈现出更强的解构性和流动性,以及碎片化、情绪化甚至低俗化的倾向。如果说传统网络流行语是群体情感的正向共振,网络‘黑话烂梗’则更多是压力社会的情绪镜像——用谐谑消解严肃,以模糊对抗规训,反映出部分青少年在高压社会环境下,通过解构语言释放焦虑。”
警惕“黑话”对青少年的侵蚀
“我的妈妈是厨房里的YYDS!她做的红烧肉真是绝绝子,好吃到跺jiojio!”这是一篇小学生的作文。老师评语写道:“妈妈做饭好吃可以理解,但‘跺jiojio’是什么操作?你是小仓鼠吗?”
有教师反映,在批改作业时,部分学生通篇都是“绝绝子”“芭比Q”“润了”等网络“黑话”,词汇贫乏,逻辑混乱。
“这些网络‘黑话’悄然渗透到青少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并快速蔓延,对青少年的文字表达、审美趣味乃至价值观将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解构主流的表达。”李芸说。
高金凤认为,对待青少年将网络“黑话烂梗”带入书面表达的现象需高度重视:“网络梗”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若不加甄别和引导,可能导致无序和过度的用梗现象发生,进而影响孩子的语言文字积累和语用素养的形成。长期如此,可能引发密码式表达的流行,使语言表达缺乏逻辑性和结构性。
“课堂作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形成认知的重要场所,这些网络碎片化语言和文化的渗透,会影响孩子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毕竟,语言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外在呈现,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因此,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及时进行正向引导。”郭媛媛呼吁道。
破解难题需多方共治
委员们认为,“网络烂梗”和“黑话”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但过度泛滥会削弱语言文字的文化表现力。真正的优美语言能跨越时间,传递思想与情感。我们不必完全拒绝流行表达,但应努力让语言既有活力,又不失深度与美感。
在某中学的“网络梗溯源”特色课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将“躺平”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意境相结合,让传统与现代产生碰撞,在理解网络用语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学会了辨别哪些是短暂娱乐的“快餐梗”,哪些是承载价值的“文化梗”。
“学校作为育人机构,理应成为主动干预、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第一责任主体。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网络‘黑话’的产生背景,在治理过程中,不能一味‘堵’,更要注重‘疏’。”高金凤认为,青少年正处于语言文字积累和语用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可以借助书香校园、书香社区、书香家庭的建设,将网络语言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之中。家长也要做好示范,引导孩子多阅读,多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孩子综合素质的同时,自觉抵御网络“黑话烂梗”的泛滥。
李芸表示,主流媒体、互联网媒体要主动作为,以“国潮”为载体,推动传统语言现代表达,增强传统文化、传统语言的吸引力,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传统语言中可以与现代汉语、网络流行语相结合的契合点,在融合中激发传统文化、传统语言新的生命力,引导网络流行语正向发展。
“网络平台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社会的基础底座。”郭媛媛表示,网络平台作为网络“黑话”传播的主要渠道,应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等基础建设,建立更加严格的事前管控机制,而非仅依赖于事后监管。“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良好网络生态,共创清朗网络空间,才能更好地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郭媛媛说。
记者:廖昕朔 马嘉悦
文字编辑:李彬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