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0日,他批准了用于该计划的预算,总计1750亿美元,并且要求在3年内,也就在特朗普任内完成交付——可不要像波音空军一号那样,人都下台了飞机还没坐上。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流纹岩】
特朗普心心念念的“金色穹顶”计划终于有新进展了。
5月20日,他批准了用于该计划的预算,总计1750亿美元,并且要求在3年内,也就在特朗普任内完成交付——可不要像波音空军一号那样,人都下台了飞机还没坐上。
特朗普宣布“金色穹顶”计划
“金色穹顶”计划最初于2025年1月27日提出,当日刚上任的特朗普发布了名为“美国铁穹”(The Iron Dome for America)的行政命令,计划启动一项导弹防御计划,旨在彻底防御美国国土不受外界任何国家的导弹袭击,包括弹道导弹、高超音速导弹、先进巡航导弹和来自空中的各种打击。也许是嫌“铁穹”跟自己的富贵气质不相符,2025年2月27日,这个计划被改名为“金色穹顶”(Golden Dome)。
这听着就顺耳多了。
“金色穹顶”计划包括多层次、多范围、多领域的拦截手段。其中提及要加速部署“高超音速和弹道跟踪空间传感器层”“扩散作战太空架构”的托管层,并且开发一种用于助推段拦截的增殖拦截器星座。
此外,“金色穹顶”还包括可抵御“针对高价值目标攻击”的低层和末端拦截能力,开发和部署“非动能手段”以增强对弹道导弹目标的拦截能力。
首颗NG-OPIR GEO卫星,号称其具备探测超远程空空导弹的能力
作为“金色穹顶”计划的关键作战域,天基系统将是整个“金色穹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提及的“高超音速和弹道跟踪空间传感器层”,就是原作为“扩散作战太空架构”的“太空传感器层”,后归属导弹防御局的“高超音速和弹道跟踪传感器”(Hypersonic and Ballistic Tracking Space Sensor,HBTSS)。
“高超音速和弹道跟踪传感器”计划安装在“扩散作战太空架构”的“中视场红外卫星”上,提供导弹预警/导弹跟踪/导弹防御能力。该系统使用了一种灵敏度极高的大型低噪声红外面阵探测器,能在中波红外波段工作,旨在跟踪和提供大气内飞行的高超音速导弹的火控解决方案,而“扩散作战太空架构”的跟踪层卫星还将探测弹道导弹末助推级的飞行。
和传统助推段跟踪有所区别的是,大气内滑行的乘波体弹头的尾流温度能够达到局部10000K以上,但其热源高点并非弹头本身,因此会导致探测器发现的最大热流处并非弹头本身,而探测乘波体弹头的红外传感器需要更高的精度和分辨率以分辨滑翔体位置。
导弹防御局最初选择4家公司进行初步设计,并且选择了L3哈里斯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开发“高超音速和弹道跟踪传感器”的初步验证卫星。
根据2025年3月导弹防御局关于“金色穹顶”计划披露的文章,两颗“高超音速和弹道跟踪传感器”T0试验卫星在入轨后仅仅45天内就拍摄了第一张图像,并在入轨后119天内(原计划要到发射1年后)参与了“高超音速和弹道跟踪传感器”的首次测试“高超音速试验台”-1,首次探测到了高超音速导弹大气内滑行的红外迹象。
目前,两颗“高超音速和弹道跟踪传感器”T0试验卫星已经拍摄了超过350000张图像,收集了包括导弹防御局飞行测试、其他政府机构飞行测试、商业飞行测试、其他红外事件和环境事件(洛杉矶大火)的图像,以支持传感器性能标定。
“高超音速核弹道跟踪传感器”拍摄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画面
此外,“高超音速和弹道跟踪传感器”T0试验卫星还进行了“高超音速试验台”-2试验,并且在尝试进行其他试验。
2025年3月24日,导弹防御局和美国海军合作开展了一次滑翔头高超音速靶弹试验,编号为“额外飞行试验”-40。
此次实验包括进行一次空射中程弹道导弹靶弹,演练了从发现到跟踪,最后由装载了“海基终端”增量3的美国海军导弹驱逐舰平克尼号发射了一枚模拟的SM-6导弹。此次实验中“高超音速和弹道跟踪传感器”T0卫星也进行了跟踪,处理并生成火控数据下发给阿利伯克导弹驱逐舰,用于模拟宙斯盾系统的交战。
2025年内进行的“额外飞行试验”-43试验将试验实弹拦截效果。2025年4月10日,L3哈里斯公司宣布“高超音速和弹道跟踪传感器”试验传感器的性能达到了预期,公司已经准备好开始全速生产业务运行的“高超音速和弹道跟踪传感器”。
美国太空发展局正在开发和运行“扩散作战太空架构”(Proliferated Warfighter Space Architecture,PWSA)大型低轨道星座,该星座具备多种功能,其中一个是进行弹性的导弹预警、跟踪和防御。
执行该功能的轨道层被称为“跟踪层”。跟踪层包括采用类似“空间跟踪和监视系统”宽视场捕获传感器的,工作在近红外波段的旋转视场扫描宽视场红外载荷以探测和跟踪导弹。
目前已经发射了“0批次”的8颗跟踪层卫星,而正在规划的1、2、3批次“扩散作战太空架构”的跟踪层卫星中,1批次跟踪层包括诺斯罗普·格鲁曼和L3哈里斯公司各14颗“初始作战能力”跟踪层卫星。
此外,1批次跟踪层还包括四颗用于演示的“火控解决”卫星,将采用T1技术状态的“高超音速和弹道跟踪传感器”,以演示火控级数据生成和导弹防御。
而2批次包括18颗“扩散作战太空架构”2批次跟踪层卫星,最迟于2027年4月发射。每家供应商将提供16颗携带有宽视场红外传感器的导弹预警/导弹跟踪卫星,另外还有两颗额外携带“高超音速和弹道跟踪传感器”的导弹防御卫星。
3批次跟踪层卫星将选择一家或多家承包商,以部署最多54颗跟踪层卫星,还可能购买其他卫星和传感器载荷。这54颗卫星中包括40-45颗跟踪层卫星和9颗多任务卫星,后者同时具备导弹预警、导弹跟踪和导弹防御能力。
“扩散作战太空架构”0A组卫星,包括两颗由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研制的红外预警卫星
此外,“扩散作战太空架构”还具有用于串联跟踪层卫星数据的“传输层”卫星,使用其Ka波段和激光星间链路转发数据,其“0批次”传输层卫星于2024年12月9日成功和挪威的F-35,P-8飞机使用传输层的link16载荷进行了通信。
然而,“扩散作战太空架构”出现了采购腐败丑闻和技术问题,其用于初步实验的“0批次”传输层卫星中均未完成原计划进行的8种激光通信试验,其中一家承包商完成了3种,而另一家承包商只完成了1种。2025年1月16日,太空发展局局长德里克·图尔尼尔因采购腐败而被停职,随后被撤职。
受到激光星间链路和国家安全局提供的加密载荷交付问题的影响,1批次卫星的部署已经从2024年9月推迟至今,现在仍未发射。且有传言指出由于“扩散作战太空架构”进展不力,太空军可能会取消“扩散作战太空架构”后续的传输层卫星采购,更换为采购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盾”卫星服务。
“高超音速和弹道跟踪传感器”与“扩散作战太空架构”共有约128颗卫星,相较而言,“金色穹顶”很可能大规模扩充该计划。路透社2025年4月的报道指出,特朗普政府计划发射400至1000颗用于跟踪导弹的卫星,这个规模远大于此前的“空间跟踪和监视系统”Block12的36颗卫星,或是更早的“空间监视和跟踪系统”星座的100颗。
这可能进一步加速采购“扩散作战太空架构”卫星,且近期特朗普政府宣布取消E-7预警机采购,转向天基空中动目标指示(AMTI),太空军的野望很可能是基于天基红外和机载IRST等设备完成对某些国家的先进低可探测飞行器的跟踪,并且使用“传输层”的link16将数据直接转发给作战飞机。“金色穹顶”的红外跟踪卫星部分很可能也将用于探测可能的高威胁空中目标,以满足防御“来自空中的打击”的能力。
但鉴于太空发展局在开发该项目上迟滞不前,能否在特朗普任期内完成“金色穹顶”的低轨红外跟踪段还是一个未知数。
目前已经有超过180家公司对“金色穹顶”计划表达了兴趣,包括老牌国防供应商波音公司、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也正在竞标“金色穹顶”的“托管层”——也就是低轨红外预警-跟踪层,且五角大楼向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发出了积极信号。
不过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表示不会参与天基拦截器系统,并且将采用类似“订阅”的方式向国防部出售服务,而不是直接出售系统。一些五角大楼官员对“订阅”的方式表示担忧,这表明一些资产的运营权并不在国防部手里,可能招致一些风险。
此外,一些报道指出,“金色穹顶”的导弹跟踪层可能和目前用于NRO增殖星(NPA)的星盾卫星有所类似,经过改装后可以直接用于“金色穹顶”,也许会采用目前在NRO增殖星上使用的激光雷达执行“区分星”功能,以区分中段飞行的弹头、末助推级和诱饵等。根据报道,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将耗资60-100亿美元以开发“托管层”卫星。
相比这些正在发展的红外预警卫星系统,“金色穹顶”计划中更具争议的部分是其增殖近地拦截器星座。
路透社的同一报道指出,“金色穹顶”计划在轨布置200颗用于反导的卫星,将使用动能拦截器或是天基激光器以实现助推段拦截。这不禁让人想到了40年前里根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
该计划最初规划建造一部由“空间监视和跟踪系统”低轨红外中段监视卫星引导的“天基拦截器”星座,后改为拥有更高自主探测和决策能力的“智能卵石”星座,最终于1994年下马。
在“星球大战”计划中,美国除了动能拦截器外,还研究过多种非接触拦截技术,包括天基激光和中性粒子束(NPB)。
“星球大战”计划结束后,美国仍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开发天基激光(SBL)项目,并且计划于2012年发射“天基激光-综合飞行试验”(SBL-IFX),这是一颗重17.8吨,能够产生兆瓦级激光的大型反导航天器,将被一枚当时最大的重型德尔塔4运载火箭发射进入400-480千米的轨道,并在2013年尝试摧毁一枚洲际弹道导弹。
SBL-IFX
当然了,SBL-IFX并不是一颗自动攻击卫星或导弹的太空智能机器人,而只是一个科研机,也并不受到1972年《反弹道导弹条约》的限制。
SBL-IFX航天器拥有一个2.4-3.2米的光束导向镜,由TRW公司制造的化学氢氟激光器将产生高达兆瓦级的2.7微米波长激光,并且通过波音公司制造的光束导向装置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的光束导向望远镜以指向目标,使用自适应光学技术以精确调整波前误差。
而SBL-IFX卫星只是一颗缩小版的试验星,计划于2020年开始部署的SBL星座将包括18-36颗卫星,如果使用中继镜方案则可以缩小激光器卫星的数量。
此外,SBL聚光镜的尺寸将达到8至12米,远超目前任何太空望远镜或是光电侦察卫星,该系统能够射击大气外的目标或是摧毁高空的飞机,但由于其采用激光波长的限制,SBL将无法攻击低空的航天器或是地面目标,因为其所使用的2.7微米激光在抵达地面之前已经被大气吸收干净了。
笔者认为“金色穹顶”的拦截器肯定不会全部采用激光反导卫星,可能只有一小部分由激光反导卫星组成,但就算能造一颗SBL-IFX级别的航天器都可以算是某种奇观级别的存在,更不用说在特朗普的第47任期内就重新把已经放下10多年的SBL技术重新捡起来。
因此,“金色穹顶”计划更多的可能还使用拦截器星座为主,得益于美国深厚的积累,开发一款能够进行中段防御的拦截器可能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虽然40年前无论是“天基拦截器”还是“智能卵石”都遇到了拦截器尺寸和质量指数级增加的问题,最终未能实现。
但目前得益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猎鹰9”的强大空间进入能力,这为“金色穹顶”计划提供了远超40年前的空间进入能力,因此拦截器质量稍大也不会有什么影响。
然而,目前的美国生产THAAD,SM-3这种拦截弹都拖拖拉拉的,是否能够批产能够覆盖全球所需高性能拦截器,以及能否在特朗普离任之前完成部署,这都是难以确定且较为悲观的。
“智能卵石”计划中拦截器的概念图
由于本届特朗普政府好大喜功且不切实际的要求“金色穹顶”在3年内建成,以美国目前技术成熟度和生产成熟度衰退的速度来说,3年内能造出具备拦截洲际弹道导弹中段的原型拦截器都堪称天方夜谭,更不用说复现20年前那口径接近LUVOIR-A的巨型激光反导卫星了。
相比于特朗普梦想中宛如空中楼阁的天基拦截器项目,在他宣称的交付节点内,更具备现实可行性的方案仍然是在现有地基拦截弹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增补。
目前,美国正在同时进行多种地基拦截器工程。这之中既包括NGI和GPI这类新开发项目,也包括对THAAD和PAC-3 MSE等既有资产进行挖潜。
从上一个十年开始,美国就一直在开发新一代地基拦截器、或是对现有资产进行大规模升级,以应对越发显著的中俄导弹威胁的声音。但由于官方政策与内部扯皮等原因,这些提案大多无疾而终。
截至目前,美国国家反导系统(NMD)主要依赖的GBI导弹虽然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但由于数量少(仅装备了44个阵地),且每枚拦截弹只能携带一个拦截器,面对大规模导弹进攻时的作战效能十分低下。
剩下没有被GBI拦截的弹头,则只能在再入后交给THAAD系统处理。然而,由于美国自己砍掉了增加规模以换取更大规模和更强机动性的THAAD-ER,导致目前THAAD对洲际导弹的拦截能力只存在纸面上的可能性。
总之,哪怕是按照美国官方说法,现有的GMD系统也只能防御朝鲜(以及潜在的伊朗)之类非法拥核“流氓国家”的小规模袭击,对于主要对手的核打击能力无从招架。
一直到2020年NGI项目正式启动,新一代地基拦截器概念才算走上正轨。
同GBI不同,NGI自研发开始便面向“大国竞争”需求,旨在防御“大国”对手日渐扩张的导弹威胁。时间走到2021年,MDA向洛克希德·马丁(以下简称LM)与诺斯罗普·格鲁曼(以下简称NG)两个企业授予了早期开发合同,开发目标是在2028年前交付第一发作战部署弹。
与近几年大部分美国导弹武器项目堪称灾难级的进度管理能力不同,两家企业在NGI项目中的进展都相当顺利,不但没有经历常见的脱期超支组合拳,反而均于2023年下半年提交了PDR报告,进度比目标节点提前了数个月。
MDA本来计划在25年选定最终承包商,但由于整个导弹防御计划政策性加速,LM在2024年4月即被宣布中标合同,并成为后续开发和试飞工作的唯一承包商。
NGI拦截器的概念图
我们仍不知道NGI拦截器的细节,但根据GAO提供的评估报告,我们可以对最后装备的NGI导弹的大体性能做出如下判断:
NGI导弹规模必然远大于GBI(20吨),可能会达到40吨甚至更重;
NGI设计目标是搭载多目标拦截器(MOKV),最多可能达到12个。
目前,MDA计划从2028年开始正式采购NGI系统,这一系统预计在未来数年时间里担任美国反导网络的主力武器。
除去旨在应对弹道导弹的NGI系统外,MDA还在同步开发针对高超声速导弹威胁的GPI拦截器。相比传统的弹道导弹,高超声速滑翔器机动性更强、工作环境更恶劣,普通的大气层外拦截器无法执行拦截任务,需要用滑翔器撞击实现拦截。
根据MDA要求,新型拦截弹应与Mk41型VLS实现兼容,纳入反导系统的“伯克”级驱逐舰将成为未来的载舰。导弹系统应与当前或未来版本的“宙斯盾”信息指挥系统实现兼容,这为导弹的尺寸划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
2021年,美国正式启动了GPI项目的研制,并收到了雷声(以下简称RTX)、LM与NG三家企业投标,随后洛马于2022年被淘汰。2024年,NG在竞标中击败RTX,成为GPI项目的最终承包商。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工程会与日本共同开发完成。
GPI拦截器将采用舰载发射
由于研究尚处于较为早期的阶段,目前关于GPI的详细信息很少。我们只能通过有关宣传片和宣传册推测:
通过多级固体火箭加速助推,最后一级火箭推动弹头飞向最终交汇点;
滑翔拦截器具备较强的侧向机动能力;
能够拦截速度5马赫以上的目标。
目前,整个工程仍处于概念研究阶段。由于预算短缺等原因,GPI预计于2030年前后才能进入工程开发阶段,并计划于2032-2035年装备美日作战部队。
日本方面关于GPI拦截器的PPT
除去新开发装备,目前美国在列的许多现有资产也在为应对新时代导弹威胁进行升级和换代。对于关键的早期预警雷达,美国正在大力投资远程识别雷达(LRDR)的修建和开发工作。
LRDR系统具有两个天线阵面,每个阵面具备120°的覆盖范围,因此雷达具有约240°视场。每面LRDR天线由10个“面板”组成,每个面板上有数十个子阵模块,每个模块上又容纳了16个氮化镓T/R元件。整部雷达总共有超过十万个T/R元件,从而赋予其强大的探测能力。
按照美国官方的描述,LRDR可以在非常远的距离上同时搜索和跟踪多个目标,能够通过正确识别诱饵和弹头减少应对威胁所需的陆基拦截器数量,增强本土防御拦截器库存的防御能力。
此外,LRDR 还支持太空监视功能,在未来可以通过软件定义实现高超声速目标监视的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采用模块化设计,使用不同数量的子阵进行组合可以构建不同尺寸的雷达,日本部署的“陆基宙斯盾”和新一代ASEV驱逐舰上装备的SPY-7(V)1也将采用与LRDR相同的子阵模块,每面雷达容纳数千个氮化镓T/R功放元件。
此外,美军对手里的THAAD系统也在进行升级。近期,雷声向美军交付了第一部装备了氮化镓T/R模块的改进型TPY-2雷达。雷声宣称其探测距离高达原版TPY-2雷达的2倍,同时还通过软件升级使其具备高超音速导弹追踪能力。
LM目前也有提出通过兼容TPY-2雷达与PAC-3 MSE导弹的火控强化低层大气反导能力的方案。
根据LM的描述,通过接入更强大的雷达,PAC-3 MSE导弹的射程能得到极大扩展,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拦截来袭的战术弹道导弹目标——尤其是对于采用压低弹道的导弹,THAAD系统由于存在最小工作高度,很可能无法有效拦截。
“金色穹顶”计划堪称对“星球大战”计划的限时复刻,虽然不像“星球大战”那样涉及从红外预警到红外跟踪,再到中段拦截和地基拦截的全面覆盖,但其所涉及的产业和规模仍然是空前的。
虽然当今的美国仍然拥有世界领先的空间进入能力,但其巨大的规模和堪称不切实际的“3年部署”指令,仍然让我们为这一计划有所担忧。而且,有盾就有矛,进攻方也不会坐以待毙。
就算“金色穹顶”计划真正部署,并且能够拦截常规洲际弹道导弹的话,一些洲际打击武器或许仍然能够从不同拦截系统包线的夹缝中钻过去,将特朗普的骄傲化为核与火的海洋。
来源:观察者网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