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男子乙肝吃恩替卡韦,5年复查14次,医生:长期服用,注意5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13:38 3

摘要:在深圳某家三甲医院门诊,一位五十出头的中年男子气喘吁吁地一屁股坐到诊室椅子上,一边递上病历,一边嘀咕。这已经是他第十四次复查,每次都听医生重复一句话:“继续服药,定期复查。”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吃药吃了五年,还要继续吃吗?”


“肝功能正常了,为啥还不让我停?”
“医生,你是不是太谨慎了?”

在深圳某家三甲医院门诊,一位五十出头的中年男子气喘吁吁地一屁股坐到诊室椅子上,一边递上病历,一边嘀咕。这已经是他第十四次复查,每次都听医生重复一句话:“继续服药,定期复查。”

他吃的是恩替卡韦,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核苷类药物。五年下来,病毒检测始终未见反弹,肝功能也稳定,心里却越来越不踏实:“我这是被药绑架了吗?”

这可不是个例。全国超过8000万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中,仍有上千万患者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但问题来了:长期吃药,真的安全吗?有没有副作用?要吃到什么时候?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乙肝治疗路上最容易踩的几个“坑”。

很多人以为,乙肝吃几个月药就能“好”,这其实是个天大的误区。乙肝并非普通感冒,而是一种慢性病毒性疾病。病毒一旦进入人体,便会在肝细胞中“安营扎寨”,形成所谓的“共存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慢性携带。

恩替卡韦的作用,是抑制病毒复制,但无法彻底清除病毒。正因如此,绝大多数乙肝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控制。

有个比喻很贴切:病毒就像房子里的老鼠,恩替卡韦是捕鼠器,老鼠不动,你看不见它,但它还在。一旦你把捕鼠器撤掉,老鼠马上又出来作妖。

临床研究显示,若在病毒尚未完全被控制的情况下停药,复发率可高达50%以上。更严重的是,一旦反弹,肝功能可能迅速恶化,甚至出现肝硬化、肝癌的风险。

我有一位患者,姓王,五年前在单位体检中查出乙肝病毒DNA阳性,ALT偏高。起初他觉得没啥大不了,自己没症状,吃药反倒让他觉得是“给自己贴标签”。

家里人劝了几个月,他才勉强开始吃药。可每次复查他都能找到借口推迟,甚至有两次直接中断服药。直到第三年某次复查,医生脸色突然变了——病毒量飙升,肝功能再次异常,影像学检查发现肝纤维化在加重。

“我那会儿才知道,原来乙肝是个慢性炸弹,不响不代表它没装火药。”老王后来这样对我说。

他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很多乙肝患者的缩影。吃药不规律、随意停药、认知不足,是导致乙肝恶化的重要原因。

咱们说回标题里那位深圳男子,他的治疗其实很规范。吃药五年,复查十四次,看似繁琐,其实是慢病管理中最基本的要求。但长期服药,确实也不是“闭着眼吃就完事”,有五件事,必须牢记:

第一,定期复查不能省。
即使症状稳定,病毒在体内仍可能悄悄反弹。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肝功能和病毒载量,有条件的可以加上肝硬化筛查(如弹性成像、AFP等)。

第二,肾功能要关注。
恩替卡韦代谢需通过肾脏,长期使用需关注肾功能指标,特别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更应慎重。

第三,切勿随意停药。
乙肝病毒“死灰复燃”的速度远超你想象。停药需医生评估,包括是否达到停药标准、是否具备停药后监测条件等。

第四,警惕耐药问题。
虽然恩替卡韦耐药率较低,但不排除个体差异,病毒突变后可能“无视”药物抑制效果。一旦发现病毒量上升,应尽快就医调整方案。

第五,生活方式别掉链子。
很多人以为吃药就“万事大吉”。但作息规律、戒酒、控制体重、避免肝毒性药物,这些才是保护肝脏的“里子工程”。

吃药是手段,复查才是“导航仪”。很多人忽略这点,结果走着走着,偏了方向还不知道。

我曾接诊过一位三十多岁的男性患者,服药三年,病毒量持续阴性,肝功能正常。他觉得“差不多了”,索性停药。半年后复查,病毒量飙升十万倍,肝功能转氨酶升高至正常值的10倍以上。

他懊悔地说:“我以为好了,其实是病毒在等我放松。”

复查能第一时间发现病毒反弹、肝功能波动、甚至肝癌早期征兆,是乙肝管理的“千里眼”。国家卫健委也明确指出:慢性乙肝患者应至少每半年复查一次,特殊情况如ALT持续升高、病毒波动大者需更频繁。

很多患者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我到底吃到什么时候能停?

说实话,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因为乙肝不像高血压、糖尿病那样,指标一看就知道控制得好不好,它更像“潜伏的敌人”,需综合评估。

一般来说,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才可能考虑停药:

病毒量持续阴性(至少2年以上)
肝功能正常(无波动)
影像学无肝硬化表现
达到“临床治愈”标准(部分患者)
并具备良好的复查与应急管理能力

但请注意:即使符合,也不是“说停就停”,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渐进式调整。

①病毒量低就不吃药
②吃了一段时间,感觉“没啥用”就停
③听信偏方,误信“祖传秘方”
④过度焦虑,频繁换医院、换医生
⑤只看结果,不看趋势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患者:一边吃药,一边在网上“自学成才”,结果越学越乱,越学越慌。

这时候我常说一句话:“医生不是你信息的搬运工,而是你健康的守门人。你要信他,而不是挑战他。

很多人一听乙肝,脑子里就立马浮现“肝癌”、“传染”、“遗传”这些词,仿佛被判了“健康死刑”。

这些都是对乙肝的误解。乙肝病毒并非通过日常接触传播,而是通过血液、性传播或母婴传播。只要规范治疗、采取预防措施,完全可以结婚、生子、正常生活。

乙肝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肝癌。真正的风险,是长期病毒复制、肝功能反复异常、肝纤维化、肝硬化这些因素导致的。

只要控制好病毒,按时复查,风险其实是可防可控的。

乙肝的“可怕”,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它的轻视、不理解、甚至“半信半疑”的态度。

恩替卡韦不是魔药,但它是当下最有效的抗病毒工具之一。吃与不吃、怎么吃、吃多久,决定了你未来二十年、三十年的肝脏健康。

深圳这位男子的坚持,其实不是“过度治疗”,而是对生命的负责。

如果你身边也有乙肝患者,别吝啬一句提醒:
“别怕吃药,怕的是病不怕你。”

参考文献:

[1]王贵强,张文宏.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30(12):881-897.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管理规范(试行)[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3]李兰娟,张亚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长期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9):541-549.

来源:健康之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