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营企业,是天津经开区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根据近日发布的《2024年天津市滨海新区领军民营企业评选百强榜单》显示,天津经开区共有44家企业入围百强榜单,在纳税、销售收入及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均表现出色,其中,有11家入选营业收入百强,19家跻身依法纳税百强,25
民营企业,是天津经开区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根据近日发布的《2024年天津市滨海新区领军民营企业评选百强榜单》显示,天津经开区共有44家企业入围百强榜单,在纳税、销售收入及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均表现出色,其中,有11家入选营业收入百强,19家跻身依法纳税百强,25家在科技创新等专项贡献百强中占据席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今年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信心动力。
截至2024年底,天津经开区民营企业数量近5万家,占区域企业总数比例超过91%;其中规上民企达2014家,占泰达规上企业的74.7%。近年来,随着泰达加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民营经济的发展动能正加速释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细分领域练就“独门绝技”
企业要发展,创新是支撑。作为市场经济最敏感的神经和最活跃的主体,民营企业对新市场的拓展、新业务的开辟,有着“天生”的热情和执着。在天津经开区,就有一批专精特新、细分领域行业冠军和独角兽企业脱颖而出,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
在天津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室内测试场,随着操作人员的指令,无人机从“宝莲灯”状的全自动机场腾空而起,依托先进算法开启智能巡检。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云圣智能融合“低空+人工智能”,开创了全自主无人机巡检的新时代,连续四年稳居国内无人机智慧巡检细分市场榜首,并顺利通过“国际领先”科技成果鉴定,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直通乌镇”互联网大赛特等奖等诸多重磅嘉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地方及团体技术标准近30项,取得各类知识产权近600项。
距离云圣智能不到3公里的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同样干劲十足、订单火热。这里专注于无人机星空艺术的创意科技研发,从创下全球“最长时长无人机表演的动画”吉尼斯纪录,到实现最小机身间距0.38m的行业突破,公司多次完成业内首创。截至2024年,一飞智控已在全球200多个城市完成3000多场无人机编队表演。
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与区域主导产业,泰达众多民营企业长期专注并深耕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月,唯捷创芯(天津)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卓越表现,荣获了由汽车电子产业投资联盟、中国汽车报和爱集微联合评定的“年度汽车产业链突破奖(2024—2025)这一重磅奖项。作为国内PA行业的领先力量,企业在射频前端的关键技术上获得授权及已申请的发明专利总数超过100项,国际PCT申请并授权29项;根植于中国、面向全球市场的赛诺医疗专注于高端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产品累计使用量超过200万,进院近4000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46项发明专利授权和独占许可,其中神经领域的产品创造了多项“全球首创”;天津世纪康泰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国内首款亮视安®全新一代三焦点Plus人工晶状体于年初获批上市,成为国内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创新医疗器械……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天津经开区不胜枚举。
专精特新企业之所以能形成各自的“独门绝技”,靠的正是持续创新和精益求精。为吸纳创新要素、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天津经开区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去年全区R&D经费投入突破百亿,居全市首位。截至目前,天津经开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1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395家,科技领军企业、瞪羚企业数量位列全市第一,而其中民营企业是主力军。在这里,“专精特新”不仅是标签,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以产业焕新开辟新局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加快传统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泰达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绿色转型,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正成为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走进长城汽车哈弗天津生产基地生产车间,一场充满科技感和未来感的“机器总动员”扑面而来:高精度冲压车间,由ABB、KUKA六轴机器人和斯特曼、固德尔机械臂组成的自动化搬运系统与数控压力机相结合,组成全自动封闭数控压力机生产线。通过公司自主开发的智能排产系统,实现车间资源配置优化和库存最小化;数字化焊接车间里,总拼工位采用机器人抓手的形式,高钢性的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达0.2mm……一系列“智能”操作的背后,是这家整车制造企业的“向智”蝶变。现在这些现代化车间,有约300台机器人服务生产,智能化的生产流程在减少人力的同时,也让生产更为精细化、智能化、高效化。
作为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长城汽车正将更多最先进的“链上”项目持续引入泰达。今年伊始,总投资11.53亿元的长城汽车天津曼德项目在经开区正式启动。该项目将建设光电和热系统2个工厂,引入集团最先进的智能化产线,实现供应链体系的再优化,生产效率的再提升。项目预计年内建成投产,达产后年产值约为30亿元。
在天津美克美家家具制造车间,通过大量引进多关节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自动化产线,并与IT信息系统集成,实现了定制家具与机器“对话”的自动加工,定制家具与物流运输设施“对话”的自动物流仓储。工厂品质和效率大幅提升,并于2024年获得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不断换挡提速,转型升级,民营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焕新,持续释放创新活力。今年3月,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与荣程新能首批100辆200kW氢燃料电池重卡正式下线。这是国内首批实现大批量上装的200kW氢燃料电池重卡,成为我国大功率氢燃料电池重卡商业化应用的新里程碑。该批车辆投运后,可支撑天津港、黄骅港的氢能集疏港运输进一步延伸至河北承德、山西长治和内蒙古包头等地,继续拓展省际长途干线运输范围。
“2025年,我们对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2月17日于北京举行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出席座谈会的天津荣程祥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张荣华表示。今年集团将瞄准一个“新”字,以科技创新赋能钢铁产业升级,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向新材料基地进军,加快建成冶金行业智能制造标杆工厂,向成为灯塔工厂进军,激发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更大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配套融合,进一步深度融入首都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体系。
用“加减乘除”激发市场活力
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区域最茂盛的“梧桐树”、最强劲的“吸铁石”、最核心的竞争力。帮助企业飞得更高,鼓励企业家创新发展,天津经开区不断优化市场环境、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助力企业实现创新发展。
政策服务做“加法”。结合天津市促进民营经济17条措施、29条举措及新区“春笋行动”等政策,持续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形成一揽子惠企政策包;升级政务中心为迎商中心,形成“线上+线下、政府+市场”的立体化营商模式,打造政府服务“供给侧”改革全国样板……泰达将各种政策服务叠加,力争为企业带来最大便利。
执法审批做“减法”。天津经开区正式出台“泰达工改5.0”“工业类项目拿地即开工全覆盖”等八项全市首创改革措施落地实施,全面提升了各产业类建设项目整体审批效能。长城汽车天津曼德项目就通过“模拟审批”“桩基先行”等机制,灵活组合多项改革举措,从立项到开工仅用了27天时间,其间横跨了元旦、春节两个假期,成为“泰达速度”的又一次生动体现。
生态协同做“乘法”。从民营经济看市场活力,看的是要素聚集带来的引力场。从持续搭建载体平台到强化各类产业链撮合对接,从充分利用中小担等多样化融资工具,为不同规模、类型、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到不断开放应用场景、打通技术创新和商业应用的重要纽带,天津经开区正构筑产业集群融合集聚和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
打破壁垒做“除法”。天津经开区充分发挥自贸区中心商务片区“先行先试”优势,持续构建有利于金融主体聚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产业环境,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截至目前,这里已累计探索形成110项改革创新经验在全国和天津市复制推广,其中全国复制推广经验案例13项,营造出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发展环境,更好地赋能企业发展。
从“小而美”到“大而强”,泰达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壮大,这得益于政策、市场、技术、服务的多重赋能。在政策扶持、资源汇聚、人才涌动的背景下,泰达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追梦人,共同书写着创新创业的新篇章。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