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印度公开中国导弹残骸,美英法日上门求共享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14:25 2

摘要:5月10日,印巴边境的火药味还没散尽,印度就急着庆功了,这次不是阅兵,不是发奖,而是一场看起来颇具戏剧性的全国巡回展览。

编辑:栗頿

印度又搞事了,一堆烧得焦黑的导弹碎片刚被摆上胜利展台,美英法日就急吼吼上门求共享。

这些被印度吹成战利品的中国霹雳 - 15E 残骸,究竟藏着啥让西方眼馋的秘密?

当捡破烂式炫耀撞上技术性围猎,这场由几块金属碎片引发的国际闹剧,比印巴空战还抓马。

信息来源:四川观察2025-05-10——印巴局势持续紧张 冲突时间线梳理

5月10日,印巴边境的火药味还没散尽,印度就急着庆功了,这次不是阅兵,不是发奖,而是一场看起来颇具戏剧性的全国巡回展览。

展品也不是什么值得纪念的装备,而是一堆战场上收集来的金属碎片,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居然是中国霹雳-15E的导弹碎片。

印度把这些残骸贴上战利品标签,摆在各大展馆的C位,旁边还专门立了解说牌,配上大幅图片和背景介绍。

媒体也没闲着,跟着宣传口径一通猛吹,仿佛这些碎片就是打赢战争的铁证,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这些所谓战利品到底是哪来的,印度军方没说清楚,只模糊地提了一句从冲突现场回收,既没交代是怎么获得的,也没解释是谁打下来的。

照片一流出,有网友很快发现其中一块看上去像是S-400导弹的尾翼,这就有意思了,S-400可是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高端防空系统,怎么成了敌方残骸。

面对质疑,印方回应说那是巴基斯坦的导弹碎片,但说法前后矛盾,让人很难信服。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这场展览并不是低调进行的内部总结,而是完全公开的大型活动。

信息来源:和讯网2025-05-14——印度巴基斯坦双方均宣称自己是冲突最终“胜利者”!印度这边更是大张旗鼓地搞起了全国性庆祝活动,连庆10天

印度决定从5月13日开始到5月23日结束,为期10天在各大城市巡展,媒体全程直播,甚至还有军迷和学生组团参观。

原本想通过展览战利品来提振士气,结果因为真假混淆不清,反而变成了一个大型翻车现场。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展览还没结束,国外已经开始行动了,据多个消息源透露,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已经向印度表明意愿,希望能对霹雳-15E的残骸进行技术分析。

印度媒体虽然嘴上不太愿意承认,但相关军方人员已经证实,有信息共享的合作请求。

为什么这些国家会对一堆导弹碎片这么感兴趣,其实不难理解,霹雳-15E虽然是中国外贸型号,但仍然代表着中国在空空导弹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

这款导弹主要用于中远程空战,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精确打击性能,是中国近年来对外军售中的主力产品之一。

虽然不是自用型号,但足以反映中国导弹体系的基本架构,对西方国家来说,这样的机会并不常有。

中国的先进武器一般保密级别极高,能够拿到哪怕是降级版的实物残骸,也足以让情报分析人员忙上一阵子。

导弹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雷达涂层、发动机残留物,这些都可能透露一些尚未公开的信息。

印度在这个时候手握残骸,无疑站到了一个关键的情报节点上,是否共享、共享多少、与谁共享,都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政治抉择。

印度既希望在技术上得到西方国家更多支持,又不想完全交出主动权。

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这场风波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来看,印度倾向于选择选择性开放。

既能满足盟友的研究欲望,又能保留一定的话语权,对印度而言,这既是一次外交上的小筹码,也是一场技术上的投石问路。

这次事件也引出了另一个老问题,印度的军工体系到底行不行。

面对外界对霹雳-15E的兴趣,印度一些专家立刻站出来表示这导弹没什么研究价值,技术上还不如我们自己的阿斯特拉MK2。

听起来挺有信心,但问题是,阿斯特拉MK2还在实验室里画图纸,连原型机都没完全测试完。

印度目前真正服役的,是性能一般的MK1版,实战表现并不出众。

那为什么要硬扯国产导弹来对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掩盖技术差距。

阿斯特拉项目从立项到现在已经十多年,先后经历了指标修改、技术更换、项目停滞、重新启动等多个阶段,进度一直不顺。

技术储备不足、管理效率低、项目标准反复,是印度军工的老问题,某些专家嘴上说得漂亮,背后却是研发团队苦于资金和设备长期不到位,连基础试验都做不全。

相比之下,霹雳-15E虽然是出口版本,但至少是真刀真枪用在实战中的成熟型号。

而且从冲突结果来看,巴基斯坦空军使用歼-10搭配霹雳-15E,已经在多次交锋中取得优势。

这种对比摆在台面上,不管印度愿不愿意承认,效果一目了然,说到底印度这次拿霹雳-15E来做展览,一方面是想通过展示打下来的战利品来抬高自己的军力形象。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掩盖自身在战场上的失利,但问题是,导弹残骸摆出来不等于技术战胜,对手的装备越先进,只会更凸显自己的短板。

也许在印度最初的设想里,这场展览只是一次常规的胜利展示,没想到残骸的公开,变成了一次实质性的情报交锋。

西方国家对霹雳-15E表现出的兴趣,远远超出了印度的预期,不过从技术角度看,这些国家真的能从残骸中挖出多少有用信息吗,答案并不乐观。

首先,这些残骸大都来自空战击中后的现场,爆炸、高温、冲击都会让导弹的核心部分严重损坏。

无论是制导雷达、战斗部,还是内部线路,几乎都无法完整保留,能够收集到的,大多是弹体结构和部分外壳碎片。

其次,霹雳-15E作为出口版本,其核心性能本就做了降级处理,就算拆解分析出来一些构造参数,也无法完全对应中国现役的自用型号。

再者,这款导弹在2015年生产,可能已有10年左右,但中国现在的空军主力已经不再是这类型号的导弹。

西方国家即使研究透了,也未必能对现有体系构成实质性威胁。

因为中国外贸武器都会在设计之初就加入防泄密设计,导弹在命中目标后,这些机制就会启动,即使残骸落入敌手,也只能看到表层结构。

所以说,导弹残骸不只是技术碎片,更是战略筹码,它代表的是信息流动、外交姿态、军事能力、国家关系的交错影响。

结尾

展览尚未落幕,问题才刚开始,印度的这场导弹残骸展览,还在继续。

民众在展厅里拍照,媒体在报道中继续造势,军方在背后维持说法,可现实已经不是他们能控制的了。

这些战利品不仅没有带来想象中的荣耀,反而在国内外引发了一连串的争议,外界在看,巴基斯坦在盯,中国在衡量,美英法日则在推门进来。

谁得了便宜,谁丢了人,谁掌握主动,谁陷入被动,并不会在展台上得出结论,但我们担心的事终究还是发生了。

来源:栗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