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5月22日,美国国务院正式宣布:将在下月对苏丹实施新一轮制裁,理由是“苏丹政府在2024年使用化学武器”。这一决定一经公布,立即在国际社会激起广泛关注与争议。这并非苏丹冲突首次遭到外部制裁,但“化武”这一指控无疑大幅提升了事件的敏感度与复杂性。此举不仅
文︱陆弃
当地时间5月22日,美国国务院正式宣布:将在下月对苏丹实施新一轮制裁,理由是“苏丹政府在2024年使用化学武器”。这一决定一经公布,立即在国际社会激起广泛关注与争议。这并非苏丹冲突首次遭到外部制裁,但“化武”这一指控无疑大幅提升了事件的敏感度与复杂性。此举不仅将令苏丹当前本已危如累卵的局势更加动荡,也意味着美国在非洲之角的战略博弈,正逐步走向强硬、公开与直接干预的阶段。
苏丹自2023年4月爆发军政府与准军事组织“快速支援部队”(RSF)之间的武装冲突以来,全国迅速陷入全面内战。该国内部既有权力斗争的积怨,也受长期经济困境与部族对立影响,战火波及首都喀土穆、大量基础设施被毁、百万人流离失所,联合国估计已有超过一万人死于冲突。就在外界期盼和平谈判重启之际,美国这一制裁决定犹如重锤,再度撕裂了本就脆弱的和平可能性。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塔米·布鲁斯在声明中指出,经过调查,美方“已确认苏丹政府在2024年的交战中使用化学武器”,并称这是“不可接受的违反国际法行为”。制裁内容包括禁止大部分对苏出口、冻结与美国信用系统的合作、取消贸易融资等。这意味着苏丹政府将在国际金融与贸易体系中被进一步边缘化,同时也将失去一部分重要的经济与技术来源。
然而,问题在于,美国政府至今未公布所谓“确凿证据”,也未透露化学武器的种类、使用地点或伤亡数据。这种“定性先行、证据滞后”的外交模式,不禁令人想起伊拉克战争前夕的小布什政府所使用的论调。当年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谎言,最终被证明是蓄意误导,但战争却早已酿成,不可逆转。
在苏丹的现实情境中,“化武指控”极有可能被政治化利用。首先,苏丹政府的确在军事上处于相对弱势,其控制力大多局限于东北部地区,而RSF在西达尔富尔等地仍具极强战斗力。如果确有化武使用,其动机与后果为何,没有独立调查的全面资料,难以说服国际社会全面接受美方单方面的判断。
美方选择在此时宣布制裁,显然不仅是道义上的反应,更是战略布局的体现。在以色列-加沙战争尚未平息、美伊关系持续紧张之际,非洲之角日益成为各方角力的前沿地带。苏丹地处红海西岸,控制着通往非洲腹地的关键航道和贸易节点,其稳定与否直接影响埃及、沙特乃至中国等多国的能源和安全布局。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对苏丹政权的打击,难免被解读为一次“地缘干预”,而非单纯的道义裁决。
苏丹局势早已不是简单的“国内冲突”。RSF在过去一年中获得大量境外支援,其与阿联酋之间的关系一度引发西方媒体质疑,而苏丹政府则寻求埃及与俄罗斯的支持。再加上中国在苏丹拥有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与石油权益,局势之错综复杂,远非表面能解。
那么,美国的制裁真能“迫使苏丹遵守国际法”?恐怕结果未必尽如人意。首先,此类制裁往往对掌权者影响有限,反而加剧普通民众的生活困苦。苏丹本就面临严重的人道危机,货币崩溃、粮食短缺、医疗系统瘫痪。在制裁阴影下,国际援助的通道进一步受限,苦果仍将由底层人民承担。
其次,美方强行将“化武使用”标签加诸于交战一方,可能迫使苏丹政府全面倒向其他阵营。在“你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的冷战式二元思维下,美国此举或许反而削弱自身在非洲的长期影响力。要知道,非洲国家普遍对“大国强权干预”抱有警惕,特别是在利比亚、叙利亚等前车之鉴之后,对“人道干涉”之名行政治清算之实的行为极其敏感。
这也引出更深层的命题:当世界多极格局日趋明显,是否仍能允许美国以单边制裁塑造道德秩序?当今世界并不缺乏人权灾难与战争罪行,乌克兰、加沙、也门、刚果,哪一处没有大量平民死亡、基础设施遭毁?若美国真心维护国际法与人道精神,是否也应同步追责其盟友?为何一些国家动辄遭遇制裁与军事打击,而另一些则被“选择性失明”?
不容否认,苏丹冲突之惨烈、人道局势之恶劣,已远超人类底线,任何使用化学武器的行为都应遭到国际谴责。但审判必须基于独立调查,而非大国自身的政治判断。制裁也应有明确目标与可验证的成果,而非仅为选举年制造“强硬形象”的工具。
当美国再次举起制裁大棒,我们应追问:这是为了苏丹人民,还是为了华盛顿自己的外交剧本?而苏丹人民,也许最不需要的,正是又一场以“正义”之名发动的地缘豪赌。
这场制裁风暴已然吹起,下一步是外交孤立、军事介入,还是另一次“颜色革命”?美国不会说,但苏丹已然再无退路。
来源:陆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