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5日晚,青年指挥家、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朱曦将带领成都爱乐合唱团、成都爱乐合唱团室内乐团,于成都城市音乐厅全球首演大型合唱剧《成都》。该作品由浙江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蒋骁然作曲,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剧青年教师任苑导演,温昭逸担任剧本编创与歌词创作。历经3年的精心筹备,
文|王茜
7月5日晚,青年指挥家、四川音乐学院教授朱曦将带领成都爱乐合唱团、成都爱乐合唱团室内乐团,于成都城市音乐厅全球首演大型合唱剧《成都》。该作品由浙江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蒋骁然作曲,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剧青年教师任苑导演,温昭逸担任剧本编创与歌词创作。历经3年的精心筹备,这部融合奇幻、情感与历史的匠心之作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带领观众穿越时空,踏上寻找城市文化记忆的奇遇旅程。
当新颖的合唱剧遇到千年古蜀文化
“成都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生命力旺盛和包容开放的城市。古往今来,它被赋予了许多标签,获得了颇高的赞誉。然而,似乎少有人追问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都,我们尝试着以合唱艺术的形式来阐释成都,让人们深入了解这座极具活力的城市。”
在《成都》这部合唱剧中,每位合唱演员化作沉睡千年的说唱俑,在被现代音乐唤醒后,却发现遗失了传递人类温情的真切笑容,于是便踏上了寻找笑容的奇幻之旅。在这场跨越千年的旅程之中,它们目睹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人文故事,感受到人类的爱,体验到个中苦辣辛酸,最终幻化成人并寻回了遗失的笑容。借由合唱艺术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该剧试图传递城市的发展所需要的集体付出与努力。其中,整部剧音乐从无序到有序的设计,映射了人类社会与城市建设的秩序形成。
这部合唱剧以成都文化元素作为基础,从戏剧性层面上的蚕丛建蜀国、说唱陶俑、交子、蜀绣、五虎将、大熊猫等,到音乐上的川剧、清音、成都说唱艺术,都有清晰的体现。另外,作品融合了多元化的风格元素,吸收古典音乐、爵士、布鲁斯、民谣等音乐类型的精髓,试图探索本土元素的世界性表达。这种多元开放性,已内化为成都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唱剧是一种新兴的综合艺术形式,以合唱作为音乐叙事表达和人物塑造的核心手段,歌唱与表演持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且和谐相融,这是该体裁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本质区别。从角色塑造的角度来看,歌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个性化的音乐呈现,以充分凸显人物性格特点;相比之下,合唱剧则要求所有演员在集体表现中保持一致性与协调性,通过整体的音乐与戏剧表达强化作品的主题和情感氛围。
为了实现合唱与戏剧性的平衡,主创团队着重增强了各幕之间的整体逻辑性,使作品在演唱和表演方面都得到升华,进而提升了合唱剧的表现力。除形式创新外,作品篇幅也达到赛级创作标准——例如描写治理运河的《拜水》、展现破茧而生主题的《王》等,使合唱剧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更具深度,为整部作品的结构增添了更丰富的层次。
朱曦透露:“创作一部合唱剧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无论是对制作还是表演都提出了巨大挑战,我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从开始排练第一首作品到今天,我们对歌词进行了无数次修改。在整体音乐风格及具体和声设计上也再三斟酌,力图在‘合唱—戏剧’框架下,不损害合唱艺术原本对和声共鸣及音响平衡的高要求。《成都》一共包含18首单曲,前后经历了差不多200多版的修改才最终定稿,这是我们蛰伏数年、创作周期如此漫长的主要原因。尽管创作过程艰辛,但相信‘慢工出细活’,希望《成都》的首演能为中国合唱事业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
成都爱乐合唱团的理想与情怀
成都爱乐合唱团作为一支严格坚守合唱艺术标准的青年艺术团体,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兼具广泛社会影响力和完整音乐季的合唱团,由朱曦于2018年底在成都市文广旅局支持下注册成立。成团以来,这些年轻艺术家一直致力于本土合唱艺术的壮大与创新性发展。在第15届好莱坞音乐传媒奖(HMMA)评选中,该团演唱的合唱作品《孰离合兮可为》《固人命兮有当》获得“最佳移动游戏音乐/歌曲”“最佳游戏音乐监制”两项大奖。
为推动合唱艺术多元化发展和提升艺术品质,该团艺术总监朱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合唱音乐会品牌“合唱思维”。除大众熟知的流行专场外,成都爱乐合唱团还演唱了许多具有合唱思维的中外作品。正是得益于这些合唱作品实践的积累,合唱演员具备了较高专业素质和丰富经验,在思维上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为完成合唱剧的诠释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与专业能力支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爱乐合唱团成员大多数来自四川音乐学院合唱专业,“川音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和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也间接地促成了成都爱乐合唱团的诞生,并使这个团体在这几年的发展中没有走弯路。我们对此深感幸运!合唱剧《成都》也是回馈四川音乐学院的一份礼物,在这片园地里,我们见证了合唱专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合唱专业学生的成长和蜕变。如今,是时候通过这部作品,表达我们对这片沃土的感激与敬意,将这份成长与收获传递给更多观众。”
回顾中国合唱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学堂乐歌时期、抗战歌咏运动时期、多声部合唱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元化合唱时期。合唱剧《成都》,无疑是我国合唱艺术走向多元化发展的一次里程碑式实践——从大众化的公共场所到专业音乐厅,从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改编,到兼具旋律性和缜密结构逻辑的戏剧性呈现,展现了中国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文化碰撞中的创新智慧。
尤其是此次将合唱戏剧搬上音乐厅舞台,使灯光、舞台布景、服装等视觉性呈现与音响融于一体,服务于合唱戏剧性的表现,这一创想突破了音乐厅以纯粹聆听为主的原有演出功能,使之成为融合音乐、戏剧、表演、舞美设计等多重艺术元素的动态平台。朱曦介绍:“合唱剧是融合戏剧性叙事与合唱艺术的综合形式,不仅追求传统合唱的声学和谐,更强调戏剧性表达与叙事功能的音响实现。戏剧与音乐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冲突,合唱剧所需的灯光调度、舞台空间变化及与戏剧的结合,超出了传统音乐厅的功能范围。面对这一难题,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作出了一系列突破性尝试。另外,从2023年五周年专场音乐会后,整个合唱团甚至停止了一切对外演出,全身心投入到这部合唱剧的排演中。从合唱艺术浓厚音响追求到表演方面的严格训练,目的是为日后的合唱剧创作提出更高要求。”
合唱剧《成都》的排演,也为中国专业音乐学院合唱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发展方向提供了引领性思考与启发。在朱曦看来,未来的合唱人才培养或将不局限于传统的合唱技巧与声部训练,而更应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戏剧表演、舞台表现力、舞蹈与创编能力及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融合;此外,还需加强对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如音响设计、灯光和影像技术等,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演出形式及舞台需求,推动中国合唱艺术朝向更丰富与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我们一直在路上。令人欣慰的是,《成都》首演的信息已获得许多专业人士和乐迷朋友的关注。我们也将带着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不断前进,为推动中国合唱艺术在全球舞台上的传播与发展贡献力量。”
- THE END -
直达音乐周报小程序电子刊
Q:想订阅《音乐周报》?
Q:想投稿?
Q:想合作?
来源:音乐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