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废了,不是因为玩手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3 14:56 2

摘要:特别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不用逼,成绩不用催,笑起来还有酒窝,一副“老天赏饭吃”的样子。相比之下,我妈总觉得我活得像是教材里“反面案例”的亲儿子:

小时候我最怕三样东西:黑夜、考试、和别人家的孩子。

黑夜看不清,考试看不懂,别人家的孩子看不惯。

特别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不用逼,成绩不用催,笑起来还有酒窝,一副“老天赏饭吃”的样子。相比之下,我妈总觉得我活得像是教材里“反面案例”的亲儿子:

一天天的,不好好学习,净想着怎么在课间买辣条。

可惜我后来当了老师,才明白一个残酷真相:

大部分不爱学习的孩子,不是懒,是“受伤太深”;不是笨,是“看不到出路”;不是不想学,而是“学了也没用”的信念,早就在他们脑子里开了花。

真正毁掉一个孩子学习动力的,从来不是“贪玩”,而是一次又一次“学不会”的失败感——久而久之,他干脆自我放弃,任由快乐和成绩一同滑坡,还美其名曰“摆烂式生长”。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没说兴趣是“考出来的”。

其实所谓兴趣,是在一次次小胜利后悄悄滋生的,跟吃鸡一样,枪法烂的人是不会喜欢玩射击游戏的,作业一塌糊涂的人也很难从学习里找乐子。

别总盯着孩子成绩差不如人,也别老揪着“你看人家”逼人上进,先看看他是不是根本连游戏开始的规则都没搞明白。

一、不是不愿学,是根本不信“学能改变命运”

目标感和希望感,是孩子对学习最基础的“燃料”。

问题是,现在这桶油,不少孩子压根没见过。不是他们不愿意学,是他们从小就被周围的“读书无用论”喂得饱饱的。电视里清一色985扫大街,短视频里初中学历搞直播日进斗金。

谁还信,学能翻身?

有个初三男孩,每次考试都在年级末尾名列前茅,倒数那种。

他爸着急,把我请去家访。一进门,男孩正抱着手机刷抖音,看着一个退学开烧烤摊的小哥月入十万,眼里冒光。我问他:“你真想以后也这样?”他回我:“老师你看看,人家不用上学还月入十万,我现在上学每月零花才两百。”

我一听心态炸裂,但还是忍住了,说:“可你没看见人家烧烤摊后面,那俩送菜的,是他当年班主任和教导主任。”

小孩脸绿了三秒,又继续刷起手机,最后悠悠来一句:“哦,那他现在挣得比他们多。”

表妹家孩子小学二年级,语文数学都跟不上,天天逃课。我哥一急,带他参观高科技园区,指着一栋大楼对他说:“学好数理化,未来你就能进这栋楼。”

结果那熊孩子眼睛一亮,问:“进楼干嘛?”“上班啊。”“上班干嘛?”“打工挣钱。”“哦……可我邻居小黑子不上学,卖雪糕也挣得比你多。”

那一刻,我哥像被《打工人悲情图鉴》啪啪打了两巴掌,从此再没跟孩子提过“好好学习才能有前途”这种话。

二、不是贪玩,而是“玩”是唯一能赢的事

谁都不愿意干一件永远失败、毫无反馈的事。

学习对很多孩子来说,就像一场永无胜算的“单机地狱模式”,不是学不会,就是学不懂。既然书本里找不到成就感,那当然去游戏里找存在感,至少游戏里还有“恭喜升级”的声音,试卷上只有“你不配”。

我有个学生,打王者从来上不了黄金,学习更是全班垫底。

有次我语重心长问他:“你既然游戏也打不赢,学习也不搞,是不是要躺平到底了?”他抬头看着我,眼神真诚:“老师,王者上不去还有星耀以下可以混,学习不行就直接社死了。”

听到这话我心疼了整整五秒,然后真诚地问:“那你有没有想过,学习其实也有‘人机模式’?作业写得像抄答案其实也能混几分。”他笑了笑:“混的结果不同,游戏混赢叫团队协作,学习混过叫投机取巧,结局都挨骂。”

我当场无语。

另一个孩子,智商不低,但英语听力永远交白卷。

后来才知道他家电视从不播英文,爸妈也不讲普通话,小学五年才第一次知道ABC是啥。你说他怎么爱得起来?结果他爱上编程,一头扎进Scratch自学,当我在讲解英文命令时他兴奋得像遇到了老朋友。

原来不是不学,而是他需要从“我能做成”的感觉里找回一点学习的尊严。

三、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没有回报,还被反复打击

鸡娃最大的问题不是累,是被打击到麻木。

被安排了太多计划、太高目标、太密时间,根本喘不过气来。偏偏那些努力从不被看见,只看到“为什么没考第一”。家长嘴上说“我都是为你好”,孩子心里却早已演完了《我不是学习的神》。

有次我帮邻居带孩子写作业,那孩子数学错了一道应用题,我刚想讲解,妈妈冲进来劈头盖脸一顿骂:“这么简单你都不会?你脑子里装的啥?”

孩子脸一红,强忍眼泪继续做题。过了一会儿,他忽然指着题目笑了:“哦我知道了,‘水从水龙头流出’是因为我妈把我骂哭了,它替我流。”

那句“它替我流”,成了我那周最难笑出来的笑话。

初中有个同学,成绩不稳定,一次考砸了,妈妈当众甩了他一耳光,说:“你看你,连你弟弟都比你强!”他弟弟才一年级,刚学加减法。我看着他眼神逐渐死寂的样子,后来才知道他是全家唯一晚上偷偷学到12点的人。

两年后,他不学了,彻底放弃。“不被看到的努力,比不努力还难受。”他说完那句,扔掉了手里的错题本,转身走得比毕业还决绝。

所以,如果孩子学习废了,不一定是因为玩手机。

因为逼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努力,跟让一个不爱唱歌的人参加《好声音》差不多荒唐。真正的改变,不是靠家长每天念经式喊“你行你行你能行”,而是要帮他“看到希望”,感受到一点点“我可以”。

就像在游戏里,先带他打赢一局人机,慢慢他才愿意排位上分。

所以要让孩子开窍,不如从“赢一次”开始。

从一道他能独立解出的题,从一次他参与决定的作业计划,从一个被夸奖、而不是批评的瞬间开始。让他慢慢在失败的夹缝中,尝到一口“能行”的甜,再慢慢引导他相信:

学习不是用来受罪,是用来为自己撑起选择的权利。

来源:教育思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