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硬科技”备受瞩目,热度空前。正如我们所见,硬科技已然成为当下全球的“必争之地”。它所涉及的范畴,绝非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也不仅仅关乎经济领域。硬科技最终触及的,是国家之间最为根本、最为底层的利益所在。这便是近年来硬科技愈发重要的原因。
“「硬科技」对国家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
“「硬科技」创业需要具备怎样的精神?”
“围绕「硬科技」又有哪些投资机遇?”……
如今“硬科技”备受瞩目,热度空前。正如我们所见,硬科技已然成为当下全球的“必争之地”。它所涉及的范畴,绝非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也不仅仅关乎经济领域。硬科技最终触及的,是国家之间最为根本、最为底层的利益所在。这便是近年来硬科技愈发重要的原因。
基于此观点,“硬科技”理念提出者、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沙丘投研院导师米磊在沙丘课堂上分享了自己的深入研究与独特思考。本文谨整理摘录米磊导师在沙丘黄埔班13期课堂上,5万余字演讲中可公开内容之精华,分享关于硬科技的精彩观点。Enjoy——
01 谈趋势:硬科技是大国竞争的前沿
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言,很多时候,大家都是从经济视角来看待的。但如果我们从技术的角度审视,就会发现,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存在一个关键拐点——工业革命。诸如麦迪森等经济学家的研究数据表明,工业革命后,人类的经济和人口增长进入指数型增长阶段,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文明进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的本质推动力,正是「技术」。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农业时代,最核心的生产资料是什么?是土地。当时,经济增长相对缓慢,人口数量与土地产量息息相关,但面临「马尔萨斯陷阱」,即人口指数增长最终会突破土地产量,导致人口过剩,多增加的人口会以战争、瘟疫等方式被消灭掉。所以,“马尔萨斯陷阱”是农业时代最核心的挑战。
然而,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的情况发生了转变,机器和资本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有了蒸汽机、内燃机,人们将更多的财富投入到机器上,以获得更高财富效应和更多回报。工业革命的推进还同步催生了资本需求,资本主义就此诞生,地主逐渐被先进生产力淘汰。资本新贵们掌握了更多财富,成为新的主导力量。
所以,大多数人其实都低估了技术对我们的改变。原因就在于技术有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比如手机芯片,如果没有断供,我们可能很难意识到芯片的关键性,忽略了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举例,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总之,技术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我提出“硬科技”的原因,就是希望能让大家多关注到技术的底层逻辑。
说回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虽然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但也带来了新的危机——金融危机和产能过剩——大量产能投入落后领域,最后出现了“把牛奶倒进河里”的现象,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要破解金融危机,就需要在产能过剩前,把资本投进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上。这是工业革命后不断重复的玩法。例如,18世纪年代,博尔顿选择要投瓦特,之后要19世纪有人投资铁路、电话、汽车;再到后来,硅谷投资了半导体,才有了个人电脑;包括现在,我们选择投资新能源、商业航天等,也是同样的逻辑。
基于硬科技,我们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底层逻辑,我们称之为“文明的第一性原理”,它由知识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三大系统构成。这些系统都是满足熵增定律。换句话说,若没有外界足够的能量注入,其状态就会逐渐恶化。例如,经济系统的增长源于知识系统和社会系统为其注入的能量。社会系统的作用在于不断提供新的、高质量的人才。因此,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本质上还是要靠知识来驱动。知识系统同样如此,如果一个国家无法持续创造出新知识,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技术、转化为经济效益,经济就会逐渐下滑。
明白了这三个系统的关系,我们就能知道,要推动当前全球经济再次实现增长,就需要依靠知识系统的不断丰富和提升。
02 谈挑战:未来真正的红利在于创新
从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出发,硬科技可以划分为五大领域,即物质、能量、信息、空间和生命,这五大领域便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投资方向。我们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主导技术,以上领域中关注主导技术则是投资的方向。
下图展示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经济的增长脉络,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相关性很强,因而也呈现了S型的增长变化。如果再细看一步,会发现经济学家常提及的「康波周期」与S型曲线相关很强——每60年全球经济会经历从缓慢增长到高速增长,再到衰退、萧条的过程,其本质原因在于科技革命存在周期,大约每五六十年就会迎来一次重大变革。例如,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集成电路革命,如今摩尔定律已接近极限,增长愈发缓慢,进而导致全球经济下滑,这本质上意味着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已接近尾声。
这其实又回到了我们刚才说的,推动当前全球经济再次实现增长,就需要依靠知识系统的不断丰富和提升来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回溯风险投资(VC)的发展历程。全球首家VC诞生于1946年的美国,但真正发展壮大是在70年代,红杉和KPCB等机构从半导体投资起步,而硅谷VC的崛起正是得益于集成电路革命。所有事情都有时间窗口,“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才有可能成功。如今,新的技术革命已然确立——人工智能。AI时代正式拉开帷幕,全球也聚焦于此,并思考它将带来哪些变化与需求。这是未来最核心的突破点,抓住这一机遇,便有机会取得巨大的成功。目前只有中、美两国有可能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我们中国机会巨大。
当然,我们也面临挑战。过去,我们的成功主要依赖人口红利,靠着勤劳承接了发达国家前200多年工业革命中低端技术的扩散与转移。然而,这一时代已然过去。未来,真正的红利在于创新,体力生产力将向脑力生产力转变。而我国的优势就在于此。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师群体,而且在美国从事技术工作的工程师中,亚裔占比较大,而亚裔中又以中国人居多。所以,全球科技竞赛实质上是中美工程师之间的较量。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大疆等中企,都享受到了工程师红利。从这些成功企业来看,工程师红利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技术研发值得长期的高度重视。
03 谈机遇:资源向新质生产力倾斜
结合硬科技的关键性,以及当前全球的趋势,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来理解一下“新质生产力”到底意味着什么。比如,芯片、材料、高端仪器以及工业软件等领域存在的技术难题迟迟未攻克,原因是什么?并非我们缺乏研发能力,而是底层的金融、认知和信心等因素存在制约。我们不是做不出这些产品,而是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机遇太多,大家更倾向于选择能在短期内快速变现的项目,致使需要10至15年,甚至更长研发周期的产品遭遇“卡脖子”困境。归根结底,是我们缺乏耐心。
国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是因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推动新生产力的发展。如今我们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又迎来了巨大机遇。然而,以风险资本支持创新的模式在全球并不多见,美国在这方面表现最佳,中国虽不及美国,但相较于欧洲仍具优势。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全球范围内,中美两国在这方面是比较有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国家已认识到传统方式缺乏前途,正在重新调整资源布局,关键在于从技术革命性突破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再到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国家将把优质资源向革命性技术倾斜,积极发展风险资本,壮大耐心资本,前沿技术也将获得更多支持。资金只是资源的一部分。未来,土地、人才等优质资源也将向技术革命性突破倾斜。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所有的战略调整都围绕这一核心展开。调整完成后,新产业将涌现,实现真正的升级,这是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必须顺应国家调整,紧跟时代步伐。海外很多资金都看好中国,尤其是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突破给全球带来了巨大信心。可以说,DeepSeek的突破真的是「国运级」的,重塑了全球格局。
我们认为,中国的技术、人才和资产能力是均被低估的。相关报告指出,美国上市公司ROI是中国的2倍,但市值是中国的8.2倍,这意味着中国涨一倍,美国跌一半,才是正常水平。未来,中国将全面崛起,这对每个人都是巨大的机遇。
04 谈精神:硬科技看中的是什么
我想再给大家介绍一下硬科技包括的八大领域:人工智能、光电芯片、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航空航天、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这在当年就已提出,如今也得到了验证。
前面说过,我们从2010年提出「硬科技」理念,正是因为看到了科技崛起是中国发展的下一步。但其实硬科技不只是技术硬,更是一种精神和志气。很多东西不是做不出来,而是你有没有胆量、信心和决心去做。早些年,我们忽略了「练内功」。由于中国过去的高速增长,大家认为有很多挣快钱的机会,但忽略了真正的能力的建设。
但在今天,大家会发现,硬科技公司研发人员多、投入重、周期长、难度高、风险大,这也要求硬科技企业的企业家必须自己懂技术。为此,我们总结了「硬科技精神」——勇担使命、敢为人先、啃硬骨头、十年磨剑。
我们认为,投硬科技、做硬科技的人都是有情怀的,是有使命精神的。很多时候坚持到最后,不是因为觉得能挣钱,而是因为有热爱和信仰。因此,我们敢为人先,也是国内最早投商业航天、可控核聚变、量子计算和大模型的机构。
投硬科技也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国家推出科创板,就是要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它的使命就是引领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金融是血液,但过去更多流向了虚拟经济,科创板就是要把金融的血液流向硬科技和实体经济,让中国经济更加健康。
中国不缺人才和技术,缺的是顶尖的资本和金融制度。美国之所以强,是因为科技和金融都很强。历次工业革命都始于科技,成于金融,兴于产业。国家现在要用风险投资的配置来解决革命性的技术突破问题,实现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把未来产业做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很多技术存在了很多年,但没有大规模产业化,没有真正推动产业变革。之所以最后科技革命能够出来,是因为这些技术最后得到了大规模资金和长期资本的支持。
05 谈方法:硬科技的ESK价值投资体系
我曾提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向超复杂(脑科学、生命科学)、超微观(量子、光子、合成生物学)、超宏观(航天)、超极端环境(可控核聚变)延伸。以可控核聚变为例,其研发周期正变得越来越长。在此情况下,过去很多传统的金融工具支持方式已然失效。
例如,我国金融模式仍以银行为主导。这种银行主导的模式体系难以支持真正的科技创新——银行贷款主要支持确定性事务,但在前沿技术孵化、风险投资等领域发挥作用较小。
因此,我们认为,新的科技革命亟需符合其特点的金融制度创新,这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需要更长期的耐心资本,以及将融资环境转变为以股权融资为主、债权融资为辅的模式,以此推动技术创新。这里我将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即构建科技金融的“郑国渠”体系。
大家或许了解郑国渠——它源于战国时期的一道“疲秦计”。当年,韩国派“水家大师”郑国入秦,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声称修渠好处多多。其实,秦国修建此渠需投入十几年时间和大量人力物力,期间无法对外征战。
然而,在修渠过程中,秦国发现郑国实为奸细,但考虑到长远价值,继续修完水渠。没想到,郑国渠建成后,秦国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增长数倍。凭借充足的粮食,秦国最终得以统一中国。
如今,中国的科技强国建设同样需要这样的科技金融“郑国渠”。一方面,大众缺乏优质投资渠道,资金存入银行面临贬值;另一方面,优质项目难以获得资金支持,这构成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保险与银行行业同样压力巨大。
实际上,将银行和保险行业掌握的上百万亿资金,投入国家级和市场化的母基金,再由这些母基金投资于一流投资机构,并培养更多专业投资机构,最终将资金高效流向硬科技企业,是更优的解法。
如此一来,便能形成低成本、专业化、高效率的科技金融渠道,解决当前科技创新面临的资金问题。
基于上述理念,我们提出了「价值投资3.0」-ESK硬科技价值投资理念。
简单回溯一下ESK硬科技价值投资理念的提出始末。众所周知,最初的价值投资理念源于20世纪巴菲特,我们可将这个理念视为1.0版,其核心是关注经济价值,看重财务回报。
然而,这一理念存在缺陷,也是美国提出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的原因。他们发现,仅关注财务回报会导致财务造假(如安然事件)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同样面临空气、水和土壤污染等挑战,尽管经济有所发展,但人们健康受损,这并非我们所追求的。
西方提出的ESG理念考虑了社会价值,但我们认为还不够,还应加入知识价值,因为知识价值是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源泉,没有知识增长,一切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提出的价值投资3.0,也可以称作「ESK价值投资体系(知识、经济、社会价值)」。我们认为,中国要在科技金融领域取得突破,必须在理念上领先,仅靠模仿无法超越。这也是我们的投资价值观。且在实际投资中,我们严格按照ESK标准评估被投企业。
之所以我们不断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许多人认为硬科技投资火热,但实际参与却困难重重,这主要源于价值取向差异。若只关注经济价值,许多人会选择回避硬科技投资。而采用ESK价值理念,人们会更愿意投资硬科技。核心问题在于价值取向、判断和选择。基于此,我们建立了价值发现模型,从技术战略、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层面综合评估项目。
写在最后
当前,整个中国的发展路径已然清晰——我国致力于在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这一大方向、大思路已然明确,中国的发展始终围绕此目标推进。当下正是硬科技投资与创业的黄金时代,新的科技革命已然来临,绝不能辜负时代赋予的机遇。
我相信,未来中国一定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硬科技冠军企业。
谢谢大家!END
来源:沙丘投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