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政治格局愈发复杂的当下,文化交流所承载的意义愈发显得重要。作为一项聚焦国际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奖项,兰花奖自2022年发起设立以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领域备受瞩目的重要平台。
在全球政治格局愈发复杂的当下,文化交流所承载的意义愈发显得重要。作为一项聚焦国际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的奖项,兰花奖自2022年发起设立以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成为国际文化交流领域备受瞩目的重要平台。
2025年5月22日,第二届兰花奖信息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正式公布了本届兰花奖入围名单。
第二届兰花奖信息发布会现场
5月23日,在第二届兰花奖终评会现场,黎巴嫩出版家、阿拉伯出版商协会秘书长巴沙尔•萨拉赫丁•图菲克•沙巴鲁(Bashar Salahuddin Tawfiq Shbaro)的身影显得格外忙碌。作为阿拉伯文化界推动国际人文交流的代表性人物,他正以外籍专家委员的身份参与这场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宗旨的文化盛事。在评审间隙,这位身兼贝鲁特“两岸出版社”所有者、卡塔尔“哈马德•本•哈利法大学出版社”执行董事等多重身份的文化学者,向本刊记者讲述了他对中阿人文交流的观察与思考。
兰花奖:人文交流的全球坐标
谈及首次参与“兰花奖”评审的感受,巴沙尔的语气中透着使命感:“这个奖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人文交流为核心,搭建起跨越国界的理解之桥。我与此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结——家兄巴萨姆·沙巴鲁曾获中国多项荣誉表彰,如今我接过这支评判的笔,仿佛见证着文明基因在家族血脉中的延续。”在他看来,兰花奖不仅是对文化贡献者的肯定,更是全球人文交流的“风向标”。奖项的评选表彰让来自不同文化的参评对象有了交流互动的平台。此外,外文局还面向全球开展了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嘉宾及评委参加“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和合文化全球论坛以及“走读中国”参访等活动,这进一步扩大了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效。
第二届兰花奖评委会外籍专家委员、阿拉伯出版商协会秘书长巴沙尔•萨拉赫丁•图菲克•沙巴鲁 图/翟慧霞
“我关注到,本届入围名单中除了欧美国家的参评者外,还有来自柬埔寨、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秘鲁等发展中国家的参评者。这充分展现了兰花奖的全球视野和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参评者,巴沙尔始终以高标准自省:“既要警惕区域文化身份带来的潜在偏见,更要坚守超越国界的客观标准,这才是对‘文明互鉴’宗旨的真正践行。”
出版之舟:中阿文明的纽带
作为中阿出版合作的深度参与者,巴沙尔用一组数据勾勒出文明对话的轨迹:“通过与‘希克迈特’等机构合作,我们已推动150余部中文著作的阿拉伯语版本落地阿拉伯国家,内容涵盖哲学、历史、科技等领域。卡塔尔出版社正在翻译的《长城》专著,将成为阿拉伯读者接触中华文明的又一扇窗。”他观察到,阿拉伯世界的阅读版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年轻一代正突破对欧美文化的单一迷恋,转向对中国等东方文明感兴趣。中国政府通过各类翻译工程支持文化‘走出去’,让今天的中国不仅是经济大国,更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文明大陆。”
当被问及如何深化阿拉伯读者对中国的认知时,巴沙尔提出一个生动的观察:“我注意到,往返中阿的航班上,商务人士远多于文化学者。这恰似一个隐喻:中阿关系的物质层面已高度联通,但精神层面的‘深度认知’尚待挖掘。”他强调,“真正的文明对话应是双向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阿文化交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使阿拉伯世界对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文化差异导致的认知偏差等。”他认为,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建立更多类似兰花奖这样的平等对话平台,促进文化交流的多向流动。“我们需要创造更多让中阿民众直接交流的机会,比如青年交流项目、学者互访、艺术展览等。通过这些面对面的交流,才能打破固有成见,增进理解。”
面对数字化浪潮,巴沙尔展现出出版人的敏锐洞察:“电子书、有声书的普及让中国作品的传播更加便捷。我们尝试将更多中国文学作品制成阿拉伯语有声书,年轻读者的反馈令人振奋。社交媒体更成为共享中国文化的‘新大陆’。”但他也清醒指出数字鸿沟的存在:“部分优质内容因技术或资金限制,还未能充分惠及所有阿拉伯读者。这需要中阿双方加强技术合作,探索适合本地市场的数字出版模式。”
未来之路:从“相遇”到“共生”
展望中阿文化交流的未来,巴沙尔的愿景充满诗意:“我期待看到更多中阿联合创作的文化产品——合拍电影、联名图书、数字艺术展……这些由双方共同浇灌的文化果实,往往是最甜美的。”他特别提到要更多地关注青年群体:“青年是未来的主要阅读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高。可以尝试将中国的网络文学、科幻小说等新兴文学形式引入阿拉伯市场,这些作品往往能引起年轻读者的共鸣。”同时,他也强调了青年交流的重要性:“当中国大学生走进阿拉伯市场调研,当开罗青年亲历中国乡村扶贫,文化的种子便在零距离对话中生根发芽。”
正如巴沙尔所言,真正的文明互鉴,不是让长城与金字塔对望,而是在两者之间铺就无数条双向通行的轨道。在这条路上,出版人永远是摆渡者,用文字搭建心灵相通之舟。
记者:陈思佳
来源:China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