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所获的情报,日本陆军一面利用外务省与俄国人周旋,一面开始认真准备对苏作战。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在5月上旬判断,苏联可能在夏季后发动对日攻势。苏联人的具体进攻时间,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可能利用美国进攻日本本土的时机;二是会选择在冬季变冷前行动;三是苏军需要使用4
日本大本菅的清醒及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根据所获的情报,日本陆军一面利用外务省与俄国人周旋,一面开始认真准备对苏作战。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在5月上旬判断,苏联可能在夏季后发动对日攻势。苏联人的具体进攻时间,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可能利用美国进攻日本本土的时机;二是会选择在冬季变冷前行动;三是苏军需要使用40个步兵师,外加大量装甲部队和空军作为战争基干,要从欧洲运送这么多的部队来到远东,需要4个月时间,完成集结大概在7月底,加上战备时间,苏联可能在八九月间开始进攻。
日本大本营对苏军的判断基本准确。
5月30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向关东军下达对苏作战要点:关东军在“满洲”和朝鲜的防御战,应该服务于保卫日本本土的总任务。为此,关东军不需要死守国境线,而应该收缩兵力,固守长春——图们以南,以及大连与长春以东地区,并以通化地区为核心阵地。也就是说,所谓“满洲国”3/4的地盘都要逐步放弃(实际战斗开始后,大本营陆军部又指示关东军可以放弃“满洲”,只需死守朝鲜)。总之,保证日本本土决战才是关键。
1945年7月1日,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所做的“世界局势判断”要点如下:苏联随时可能和日本翻脸,如果遇到局势特别有利的时机,也就是日本陷入绝境而苏联所需付出代价最小的时机,苏联出于和美国在东亚抢地盘的目的,也可能提前动手进攻日本。1945年夏秋后将是开战的最危险时段。但“世界局势判断”又认为苏联也可能帮助美国在外交上对日本施压,以求兵不血刃地达到目的。这种观点显然与当时日本外务省竭力拉拢苏联来达成对美媾和有关。在这一大环境下,日本陆军做出局势判断,认为虽然1945年八九月后关东军的处境非常危险,但1945年年内苏日开战的可能性不大。
以上的判断显然有误
但在7月下旬,日方观察到如下动态:一.苏联向远东运输战斗部队似乎已接近尾声。二.苏联将驻日本的妇孺撤回国内。三.中共八路军试图渗透到“满洲国”。此点似乎可以反证苏联的企图。日本大本营据此作出新的判断:苏联对日开战只是时间问题,但鉴于苏联在苏德战争中损失太大,为了避免严重伤亡,因此一定会选择极端有利的时机。而这又取决于美军的动态。
不得不说日本大本营据此做出的判断相当准确。
波茨坦会议期间,大本营陆军部进一步推测,苏联可能于初秋(8月底)前后进攻的可能性最大。尽管日本陆军中央判断形势紧迫,关东军自身却显得有些麻木。6月,大本营第5课课长白木飞到长春,强调初秋开战的危险性,甚至认为更早开战也有可能。但关东军参谋长秦彦三郎却回应说,“不必过于紧张”,关东军内部也认为战争拖到1946年爆发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关东军的衰落和有心无力
关东军的上述观点,与其说他们真这么相信,不如说是他们希望如此。因为他们很清楚的事实是:关东军现在根本没有实力与苏军较量。为了应付太平洋等地的战局,从1943年1月到1945年1月,关东军被抽走了13个师团,兵力一度减少到只有40多万人。1945年3月,关东军又有7个师团(包括一个坦克师团),被调往本土和朝鲜南部,所储备物资的1/3和大量骨干分子也运往国内,准备本土决战之用。1943年以来,关东军还有200多支独立部队被调走。总之,既然本土决战才是最重要的优先任务,关东军也就别想得到足够的优质兵力和物资。
关东军开始匆匆拼凑人员。尤其是7月10日从在“满洲”的侨民中临时征召了25万预备役人员。这样关东军的兵力增加到70多万人,编成为24个师团、9个混成旅团、两个坦克旅团(184辆坦克),所辖第二航空军只有230架作战飞机。这样的兵力和配备相对于苏军简直微弱到可笑。而且关东军还大量缺少武器。按大本营陆军部评估,关东军的实际战斗力只相当于8个师团。很多部队还在组建阶段,如第138师团,只有2000人,仅相当于两个大队。一些新设的炮兵联队和中队,一门炮都没有。不仅如此,关东军要完成新防御部署,构筑新阵地,转移物资等工作,至少要拖到9月下旬。也就是说,在大本营陆军部的开战时间预期内,关东军无法完成战备。
部队状况糟糕至此,关东军当然希望越晚开战越好,1945年秋季以后,或者是1946年春,哪怕只多一天,关东军的战备也可以更充分一点。但决定此事的主动权,说到底在苏联人手中。
斯大林要求华西列夫斯基提前行动
那么,苏联实际打算什么时候开战的?远东苏军的作战方案是6月28日下达的,所规定的完成战备时间是7月25日,但具体何时开始进攻,却多次变更。最初计划是在8月20~25日开始行动。这与日本大本营判断的时间非常接近。
但很快出现了变化,远东苏军最高指挥官华西列夫斯基战后回忆,7月16日,斯大林突然打电话给他,希望提前十天完成战备。华西列夫斯基后来说,我不知道斯大人为何想提前,当然,美国在斯大林打电话来的几个小时前成功试验了原子弹,并准备将他们投到日本。而斯大林,对此显然不知情。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是,一些亲共的美国科学家,很早就把美国原子弹的秘密告诉了斯大林。当时在苏联总参谋部供职的什捷缅科也证实,斯大林亲自向总参谋部通知美国拥有某种大威力炸弹。由此推测,担任过总参谋长的华西列夫斯基也可能知道原子弹的事。
华西列夫斯基是个军事家,对领袖的意图心领神会。尽管斯大林提前10天完成战备的要求根本无法完成(实际上,原定7月25日完成战备的计划也做不到),到8月初,苏军只能说勉强做好了战备。华西列夫斯基却在八月初鼓吹应该提前到8月9~10日开始行动。这一建议被斯大林采纳。当然他也知道战备并不充分,因此主张第一远东方面军开始时只投入先遣队,而主力则在5~7天后再行动。此前的7月30日,华西列夫斯基被正式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所辖有第一、第二远东方面军、后贝加尔方面军、太平洋舰队。其中以第一远东方面军和后贝加尔方面军实力最为强大。
苏联人的动态并没有瞒过日本人。8月3日,日本关东军第4军综合情报后作出判断:苏军已完成集结,正在战术展开,数日内就有可能开战。8月4日,这一判断通报给了关东军参谋长秦彦三郎。他表示,形势并没有那么严重。但允许第四军立即转入迎战状态。
美国核试验成功,苏军未完成准备就开打
美国核试验的成功,加快了苏联参战的步伐。那么,杜鲁门为什么要对斯大林吹嘘原子弹的存在呢?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此时,斯大林正和杜鲁门等人在波茨坦会谈,但这个宣言却没有让斯大林署名,甚至没有让俄国人参与进来。事实上,此时吐鲁门正得意得头脑发昏,感觉既然拥有了原子弹,也许就不需要苏联参战了,美国也可以在分配利益的谈判中占据上风。可是这位总统所没想到的是,苏联的160万大军已经云集远东,无论他杜鲁门需要与否,俄国人都要打过来和美国平分亚太。至于美国原子弹的秘密,斯大林早已知晓,俄国的核计划也早已启动。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非但没有吓住苏联人,反而会给苏联预定的进军提供便利。
1945年8月6日,美军向广岛投下原子弹。日军大本营所预测的“日本陷入绝境而对苏联极为有利”的事态终于发生,这意味着苏军随时可能行动。这一情况用直通电话告知了关东军。
事实正如日军所担心的,就在原子弹投下后的8月7日16时30分,斯大林终于发出命令,确认于8月9日开始进攻。不过,华西列夫斯基关于第一远东方面军主力延迟投入的方案被否定了。因为苏联总参谋部认为日军早有准备,苏军的小股先遣队根本打不动,只有一开始就投入主力才能取胜。准备不足也无妨,反正原子弹投下后,战争也不会打很久。
1945年8月8日下午5时(日本时间晚11时)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向日本大使佐藤尚武选读了宣战布告,理由是日本拒绝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外务省徒劳忙碌了几个月的对苏交涉至此完全失败。此时距离战斗打响还有一个小时。可是苏军的兵力调动还没有最后完成。就在开战第一天,满载着士兵、坦克、大炮的军列还在继续开向远东。
苏联将远东战役的第一天进攻视为俄国式闪电战的典范。对日本关东军而言,这场进攻在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如日本第4军在内的前线部队早就观察到了俄国人的动态并做好准备。而期待俄国人晚点动手的关东军司令部无疑是 失望至极,尤其是各项战备以及侨民撤离工作尚未完成。但匆忙展开进攻的俄国人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在很多地段,苏军甚至没有进入炮火准备就投入战斗,虽然在一些地段达成了奇袭效果,但有时也造成了严重伤亡。苏联解体后的公开资料显示,开战第一天,仅苏联第一远东方面军就损失了1173人,而所对付的就是日军的一些边境警戒前哨。比起苏联人的战斗技巧来,日本人对苏军突破自然障碍的能力印象更为深刻。无论是崎岖的地形还是大群牛虻的叮咬,都不能阻止苏军步兵的前进。
说实话,苏联人的参战的确是在趁火打劫,但苏联的参战也的确使日本陷入比遭受原子弹袭击更为彻底的绝境。对此,日本各种史料,包括2014年公开的《昭和天皇实录》都有明确记载。苏联的大举参战关键在于造成日本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出路都被断绝。战争已没有任何打下去的价值。态度强硬的日本陆军也不得不接受现实。反过来说,从日本维护国体的底线出发,在共产主义的苏联占领更大地盘前停止战争,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对日本也更为有利。日本天皇在8月14日做出最终决定,包括陆军大臣在内的全体阁僚均表示同意,并在停战诏书上签字。当天,决定也电告了日本在海外的军队。第二天,1945年8月15日,广播了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宣告日本战败。
伤亡严重,证明战斗极为激烈
到15日时,“满洲”还在继续激战。由于日本关东军事先采取了主力收缩的措施,因此在前线地区仅有1/3兵力与苏军交战,但日军这些部队的损失也相当严重,特别是很多边境警戒大队和中队全灭。一个苏军将领后来描述,苏联人的乌拉声和日本兵反冲锋时的“板载”(万岁)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山谷。他进一步评价道,日本人顽强如故,对苏军而言,这绝对不是一场“来了就看到了胜利”的轻松战斗。
截至8月15日战争基本结束时,苏军的进展仍参差不齐。后贝加尔方面军的坦克重兵集团出人意料地翻越了大兴安岭,进入了“满洲”中部平原。这令日军非常惊恐,一度认为苏军可能很快就会推进到长春。当俄国人的燃料供应却变得越来越困难(战争结束后,苏联人赶紧跑去向日本人索要汽油),随后立即遭到日军航空部队的猛烈攻。第一远东方面军攻入牡丹江平原,经过激战,清水规矩中将指挥的日本第五军损失了6万兵力的一半以上。战后,苏联评估日本第五军及其所辖的三个师团“被击溃”,还认为,截至8月16日重创了另外5个日本师团。除此之外,苏军的进展还比较有限,甚至还继续受阻于边境地区的一些日军坚固筑垒。即使按苏联自己的评估(击溃和重创日军8个师团,但未能全歼一个)距离消灭关东军在“满洲”的主力为24个师团还很遥远。此外,朝鲜和库页岛方面也陆续爆发了战斗。。
日本天皇虽然宣布投降,和关东军对是否立刻执行却心存犹豫。根据大本营此前在8月10日发布的准备放弃“满洲”,转而死守朝鲜的战略,关东军司令部已经转移到通化,现在又匆忙返回长春接收东京的停战命令,处理战败事宜。可一些强硬派仍主张继续战斗。经过一番内部争论,加上与苏联联络所耗费的时间,直到8月18日,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将才确定停战。但有些没有及时得到通知或决心抵抗到底的日军部队,如著名的虎头要塞和第107师团,此后仍在战斗。8月19日,一些日本飞行员不顾停战命令,驾驶飞机撞击了行进中的苏联坦克部队,这是日军最后一次“航空特别攻击”。
苏联人此时有些手忙脚乱,倒不是因为部分日军还在抵抗,而是因为苏军自身距离预定的战略目的还很遥远。日本既然已经投降,那么其所控制的地盘就是谁先到谁占有,美国人插一杠子进来也不是没可能,苏联人不得不派出一些空降兵去抢占要点。不过这种担心有些多余,美国人并没有到“满洲”来抢地盘,而是进入朝鲜南部,直到著名的38线与俄国人会合。另一方面,苏军也部分进入到日军“中国派遣军”所控制的关内地区,与中共八路军取得联系,于8月底进占了重要战略要冲所在的山海关。八路军大举进入东北的通道被打开了。
苏联的远东闪击战结束了,在这场 短促的战役中,苏军损失超过3万人,日军损失约5万人(8月14日前损失约4万)其中超过半数战死(苏联公布的资料显示,鲜除武装的关东军有2万名伤病员)。总计8万人的伤亡,证明战斗还是很极为激烈。在日本天皇和关东军司令官的命令下,关东军60多万人放下武器,随后被押往西伯利亚,以弥补苏联损失过多的劳动力。这批日本战俘约有5万多人死去,有些被扣押到50年代中期。被遗弃在“满洲”的百万日本侨民,先后约有23万人死去。在日本战败退出的所谓“满洲”即中国东北地区,苏联人大肆搜刮物资工厂,日本人留下的武器装备堆积如山,八路军则大举进入,国民党军也不甘落后汹涌而来。
本文完。本篇5040字
来源:罗汉松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