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座“中国书法城”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16:11 2

摘要:20世纪50年代末期,包兰铁路的汽笛声划破戈壁的沉寂,乌海煤炭资源宝藏的大门也随之洞开。数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聚在此。有人在劳动之余、闲暇之时,就地取材,以煤面儿蘸水为墨汁,用自制的简易毛笔开始习练书法,在简易工棚的案头写下第一缕墨香。

01

在黄河“几字弯”顶端,一座因煤而兴的工业城市正以墨香浸润的姿态,书写着从“乌金之海”到“书法之城”的蜕变传奇。

乌海,这座以矿产命名的城市,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工矿文明的粗粝底色上,绘就了一幅水墨丹青的文化长卷。

02

20世纪50年代末期,包兰铁路的汽笛声划破戈壁的沉寂,乌海煤炭资源宝藏的大门也随之洞开。数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汇聚在此。有人在劳动之余、闲暇之时,就地取材,以煤面儿蘸水为墨汁,用自制的简易毛笔开始习练书法,在简易工棚的案头写下第一缕墨香。

老石旦煤矿的灯光里,书法不仅是工余消遣,更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因。当第一锹黑金从地下掘出,文化的种子已然在矿井深处萌芽。

时间既久,学习书法渐成风气,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作为一种荣耀,自然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加入其中。一些企业领导也因势利导把书法活动纳入企业文化建设,极大地激发了书法爱好者的创作热情,越来越多的职工加入书法队伍中来,书法写作水平迅速提高。

图片来源:“乌海融媒”微信公众号

1994年,乌海市人民政府适时作出《关于创建“书法城”的决定》,这座工业城市的文化觉醒有了制度性保障。政府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将书法元素融入城市规划,从机场到社区,从学校到企业,墨香浸润着每个角落。

2008年“中国书法城”的授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2011年“中国硬笔书法名城”的加冕,见证着乌海文化自觉的持续升华。

2014年4月8日,这是一个振奋人心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这一天,乌海市书法家倾情书写的书法精品作为国礼,赠送给来华参加“2014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的东盟10国文化部部长。

乌海书法精品成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活动交流项目之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书法城”的文化魅力,乌海各族儿女的“文化梦-乌海梦-中国梦”又一次得以彰显。

图片来源:“乌海融媒”微信公众号

03

墨色浸润,折射出乌海工业记忆与文化基因的融合共生,也推动着乌海文化产业的破茧成蝶。

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岩画拓片与现代书法交相辉映。乌海书法人以“翰墨集英”工程为笔,以“书法万里行”为纸,在全国百家机场铺展水墨长卷。

从“墨虹飞架”巡展到“北疆文化神州行”,从全国书学讨论会到沿黄城市书法联展,乌海书法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书法文创产品进驻酒店商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交织,让传统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其实,文化产业的触角早已超越书法范畴。乌海湖畔,文旅融合的画卷徐徐展开:游艇划破碧波,沙漠越野车扬起烟尘,葡萄酒香在汉森酒庄氤氲。

这座城市深谙“文化+”的辩证法,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创园区,让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移民文化在交融中新生。2024年649件原创文艺作品的井喷,41.7%的增速,印证着北疆文化主题创作的蓬勃生机。

04

薪火相传,绘就“乌金之海”文化生态根系的培育图谱。

在乌海书城,耄耋老者与垂髫孩童共执一笔;在煤炭博物馆,“煤城嫩芽”生态课堂讲述着黑色能源的绿色转型;在社区活动室,“书法五进”活动让墨香浸润万家。

这座城市已经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文化生态链。46名中国书协会员、190名自治区书协会员、2000余名市级书协会员,构成金字塔式的人才梯队,反映出乌海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群众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墨香浸润校园的政策红利,又为乌海书法教育和文化传承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当夜幕降临,乌兰牧骑的马头琴声在沙漠星空下回荡。原创舞蹈《守河》以黄河为魂,歌舞剧《三线印记》以工矿为骨,这些根植北疆大地的艺术精品,正演绎着“文化进万家”的生动实践。

05

向新而生,写下“乌金之海”新征程文化范儿的时代注脚。

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乌海以“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为笔锋,在文化强市的蓝图上继续挥毫。从书法临帖展到油画双年展,从诗歌剧《太阳神之城》到交响音乐史诗《黄河向海》,这座城市用多元艺术形式诠释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哲学。

从“乌金之海”到“书法之城”的华丽转身,乌海的文化嬗变绝非简单的符号置换,而是一场触及灵魂的城市更新。在这里,工业文明与文化基因不再是对立的双生子,而变成相互滋养的共生体。

当“沙漠看海·中国乌海”的文旅品牌在京畿大地唱响,当北京音乐厅响起黄河的涛声,当笔墨纸砚成为城市新地标,乌海正以文化自信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书写着北疆文化建设的乌海新篇章!

来源:活力内蒙古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