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查无此人”到“叶落归根” 济南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用坚守照亮特殊受助者回家的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16:13 2

摘要:他们曾是城市角落里沉默的身影,是户籍档案里尘封的盲区;被安置到福利机构后,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在救助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眼中,他们的每一道皱纹都在讲述等待,每一声叹息都在丈量故土的距离。为了让他们早日与家人团聚,近日,济南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多维度协

他们曾是城市角落里沉默的身影,是户籍档案里尘封的盲区;被安置到福利机构后,他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在救助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眼中,他们的每一道皱纹都在讲述等待,每一声叹息都在丈量故土的距离。为了让他们早日与家人团聚,近日,济南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多维度协作与不懈努力,成功帮两名已安置受助人员找到亲人。

2025年初,已安置人员的寻亲工作正有计划地进行。根据公安机关最新反馈的DNA比对结果,仅仅与已安置受助人员蔡某信息相近的信息就有132条。面对这一状况,济南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寻亲工作室立即启动网格化筛查,将132个疑似地点按相似度排序,逐一对接当地村委会、派出所进行核实,生怕漏过任何蛛丝马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组来自安徽阜阳颍上县的基因数据突然跳动——“相似度99.7%”!工作人员庄鹏兴奋地拨通了村书记的电话,然而电话那端村书记的答复却让人心凉:“我们村没这个人”。寻亲工作再一次陷入僵局。工作人员并未因此放弃,他们把相关信息发到了一个民间寻亲群请求协助。原来,这个村在早年的区划调整时曾被拆分过。在寻亲群志愿者的帮助下,最终联系上了该村的老支书,并确认了蔡某的身份。

八年前,蔡某因智力障碍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陈桥镇山涧村的家中走失,自此杳无音信,哥哥临死前还在寻找他。如今蔡某已经63岁,终于在花甲之年得以叶落归根。而这场看似由DNA技术推动的团圆,实则处处凝结着“笨功夫”:过去八年间,中心工作人员曾7次根据口音、体貌特征等进行地域推断;这场团圆的背后,也离不开救助工作者对132条疑似信息逐一筛查的执着。正是这些不断试错积累的"错误地图",最终拼出了蔡某正确的归途。

与蔡某一样寻亲成功的,还有程某。2015年6月4日,程某因深夜在街头流浪被派出所民警护送至济南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因患有精神障碍,程某始终无法说清自己的来历。

救助期满后,中心按规定将他安置在优抚医院。面对始终沉默的程某,工作人员并没有放弃,每次探访都要找他“聊聊天”。十年间,工作人员换了几茬,但这条规定从未打破。聊天气、谈饮食、聊家人,虽然程某从未回应,但工作人员相信,总有一刻能触动他。

正是这份坚持,让程某在今年的一次日常探视中,含混地说出了“格拉条”(阜阳方言中对一种面条的称呼)。这个皖北地区特有的词汇,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而这句方言也成为关键突破口。工作人员马上求助阜阳民政部门线上辨音,通过将老人断续的发音与皖北地区的方言发音比对,最终将目标锁定阜阳颍东区枣庄镇。“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决不放弃!”这是济南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坚守的信念。他们凭借这些细微之处的努力,抓住了转瞬即逝的线索,用琐碎细节构筑起希望的桥梁。

近年来,济南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服务理念,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归纳出“精细化观察、个性化沟通、跨区域协作、科技赋能、长效保障”寻亲五步法。从DNA比对到方言沟通、从科技寻亲到跨省联动,温暖回家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都凝结着济南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坚守与匠心;每一盏为流浪者点亮的归家灯,都在书写“一个都不能少”的民生答卷。今年以来,济南市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共帮助40余名受助对象寻亲成功,实现了“温暖回家路”服务质效双提升。(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兰萃 通讯员 焉雯雯)

本文来自【爱济南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