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绩效管理,是让员工越做越好,而不是越来越怕!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16:39 2

摘要:很多公司都说:“我们有绩效制度、有考核指标、有激励方案。” 但你去问员工,十有八九的反应是:

今天就聊聊一个职场里特别常见、但又经常被用“歪”的话题——绩效管理

很多公司都说:“我们有绩效制度、有考核指标、有激励方案。” 但你去问员工,十有八九的反应是:

“一听说要考绩效,立马紧张。”“绩效考核就是年底扣奖金的工具。”“不是在被评,就是在被批。”“干得多错得多,干得少反而安全。”

这就很尴尬了——绩效本来是为了提升组织效率、激发员工潜力,结果变成了一个人人避之不及的“压力符号”

那问题来了:

绩效管理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真的“让员工越做越好”,而不是“越干越怕”? 是KPI不对?是制度太死?还是管理者不会用?

今天我就就从“为什么员工怕绩效”开始,一点一点讲清楚:

真正的绩效管理,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变成团队成长的“发动机”而不是“绞肉机”。

解读中所用到的绩效管理系统,

已经做成了完整的模板,可直接参考使用:业务管理模板中心-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心-简道云

说实话,很多员工一听到“绩效”,第一反应不是“有目标可以挑战”,而是“是不是又要扣钱了”。

为什么?

——不是为了帮员工变好,而是为了找理由降工资、不给奖。

——很多人年终被打了个“良好”,想知道为啥不是“优秀”,但领导啥也没说。

搞不清方向,下次还是照旧,干多干少没区别。

——有的岗位量化不了,却非要搞“KPI分数”;

——有的绩效压根没过程,只看最后数字,结果团队拼命内卷、甩锅互踩。

——有些主管,把打绩效分当成“表达不满”的机会:你这段时间不听话、表现一般、搞了点小事?好,我给你个及格分。

结果员工逐渐学会一件事:做得好未必得分高,少出错反而安全

长此以往,团队就慢慢进入了“做得多错得多,做得少没事多” 的恶性循环。

好绩效,应该是员工一入职、或每月初就清清楚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是优秀,哪些事情优先级高。

举个例子:

你是运营专员,目标就不是“多做点事”,而是:

本月完成3个活动上线,转化率不低于5%;优化公众号推送流程,打开率提升10%;客户留存数据每周更新,月底完成专项分析报告。

是不是一下子方向就清了?目标要具体、要可见、要可衡量,员工才不会盲干。

一个成熟的绩效管理,不是年底打个分就完了,而是像“带项目”一样,全程有过程、有节奏、有反馈。

比如:

每月初开一次绩效沟通会,讲清楚目标,讨论可行性;每周1次轻复盘,看看进展如何,有没有资源障碍;中期一次回顾,及时调整方向;月底/季度末总结成绩,鼓励+调整下一步节奏。

这样的绩效管理,会让员工感觉:“公司和我是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在背后等着扣我分。”

很多人都误会了绩效的本质,以为是用来分好坏、分等级、分奖金。

但真正的绩效管理,是帮助不同类型员工“各就各位”,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你手下有3种员工:

绩效打分本身不怕打低分,怕的是打完不给说法、不给建议。

一个成熟的绩效打分流程应该是这样的:

自评 → 让员工自己写结果、说成果;上级评价 → 不是主观打分,而是结合数据/成果反馈;绩效面谈 → 把分数背后的逻辑讲明白;设定下一周期目标 → 哪些继续做?哪些改?资源有吗?

这样一来,即使员工本轮得分不是很高,也不会怀疑主管动机。反而会觉得:“至少我知道为什么低,我下次能做得更好。”

很多公司都有一套绩效管理系统——OA系统里有绩效打分模块、ERP系统里能挂KPI、HR系统能跑考核流程……

可为啥用了系统之后,员工还是怕绩效?主管还是嫌麻烦?老板还是看不到人效提升?

说到底,系统只是“工具”,它的作用不是替你考核人,而是帮你把“绩效这件事”跑顺、跑实、跑清楚。

那一个“真正帮上忙”的绩效系统,到底应该具备什么功能,怎么落地,才能支撑你让员工越做越好?

下面这些核心点,必须安排上:

绩效不是年底、月末来一锤子—— 一个靠谱的绩效系统,必须具备目标拆解+阶段反馈+周期更新这三个能力:

目标设置:支持KPI、OKR、MBO多种方式,自定义权重;分阶段跟进:比如按月设目标+季度总结,每个阶段都能记录状态和结果;结果留痕:所有评价过程可追溯,有据可查,避免“拍脑袋打分”。

这样一来,不管是主管还是员工,都清楚现在在哪一步,下一步要干嘛。

很多公司搞的系统反而让主管头疼:

打分得点开十几个页面,流程复杂;填表时缺数据,反馈时没记录;系统操作太多,员工用一次就烦。

怎么办?

好用的绩效系统,要“能跟日常协同融合”。

比如:

能在钉钉、飞书等IM平台里发起评分/反馈提醒;支持平时随手记录关键事件(Check-in机制);可以自动拉取任务数据作为参考,比如项目交付率、销售回款率、客户评分等。

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做绩效”这件事,融入到每天的工作节奏中,而不是“每月一次的大事”。

要让绩效更公平、更全面,系统必须支持:

上级评分(主评分)员工自评(反思与复盘)跨部门协作评分(项目型组织常见)客户/服务对象反馈(如客服、销售、运营岗位)

甚至还能设定“360度反馈机制”,让同事、下属、跨组评价作为参考项。

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绩效,系统要能灵活配置,不能“一刀切”。

一个真正能服务管理的绩效系统,要能随时输出这些数据:

不同部门绩效分布图(优秀比例/低分比例/变动趋势);各岗位平均绩效得分变化趋势;各主管打分偏差率(有些人打太高,有些打太低);绩效结果和销售额、项目完成度、人员流动率之间的关联。

这些数据是老板做决策、HR做制度优化、主管做团队管理的底层依据。

如果系统不能“让数据说话”,那它就不是绩效管理系统,而只是个表格替代工具。

你花心思做一套绩效制度,不是为了压人、吓人、筛人,而是为了搭建一套“让人进步”的路径。

所以请你永远记住一句话:

真正的绩效管理,不是让员工越来越怕,而是让员工越来越清楚该怎么做,才能越来越好。

你做的是“管理”,不是“审判”。 你想要的是“成长”,不是“服从”。

当员工开始期待绩效,而不是逃避绩效, 你的团队才真正拥有了持续成长的能力。

来源:简道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