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清华人去乡村,“爆改”旱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16:41 2

摘要: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除了湖泊与高原,大漠与孤烟,草原与雪山,部分景区和农村的传统旱厕设施也意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这是我用过最棒的厕所!”

“从城里回来的儿孙愿意多待几天了!”

村民们的由衷赞许

让团队核心成员、博士生梁骥

更加坚定了西部之行

10年来,他与同伴们走访调研了

全国20余个省区市的64个村庄

自主研发的“免水冲生态户厕系统”系列产品

已惠及8675户村民

其中,“蹲坐一体无水便器”

斩获多项国内外设计大奖

网友们在社交平台分享旅行途中的如厕经历

“西北旱厕会惩罚每一个蹲坑玩手机的人”

“用旱厕前要做‘1万次’心理建设”

......

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除了湖泊与高原,大漠与孤烟,草原与雪山,部分景区和农村的传统旱厕设施也意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

一直以来,厕所问题都是农村生活的一大“心病”。党的十八大以来,“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农村厕所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气候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中西部农村户用厕所改造仍旧是乡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那么高、寒、旱地区改厕具体有什么困难?当地老百姓面临什么样的真实环境?他们对改厕的态度是什么?改厕只是换一套洁具吗?

2015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态设计团队负责人刘新教授的带领下,由工业设计专业师生组成的厕所研究与设计项目组成立。多年来,他们深入中西部地区,亲身参与改厕实践,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

刘新(左二)、梁骥(左一)与生态厕所设计团队成员

“厕所改得好,娃娃过年回家早;厕所改得好,孙子住到闹元宵”。在不少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和空巢家庭居多,每逢佳节,习惯了城市里冲水马桶的年轻人,早已无法适应简陋的茅厕。建个新厕所,留孩子们多住几天,成了老人们最朴实的心愿。

“起初,很多人以为‘厕所革命’就是把旱厕改成水厕。”梁骥解释道,“但在中西部地区,季风难以到达,水资源匮乏。村民洗完土豆的水都要留着洗衣服,用自来水冲厕所确实有点舍不得。”

缺水只是难题之一。夏季异味难除、冬季管道上冻、老人如厕安全隐患、环境污染、高昂的建造成本和清掏费用......这些问题都为产品设计和研发带来了巨大挑战。

团队开展农村旱厕调研

冬季水厕上冻,村民为马桶套上棉被 冬季水厕上冻,村民为马桶套上棉被

为了保障旱厕改造的“持续性”,团队广泛考察了国内外多款产品,深入乡村实地走访调研,倾听村民的实际需求和顾虑。他们积极对接政府部门和社会企业,细化设计方案,在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水平的同时,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

旱厕改造需求整理 旱厕改造需求整理

“环境、社会和经济这三个点必须综合起来才叫可持续。”刘新认为,工业设计不仅仅是追求产品的美观,其边界正在不断拓展,“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完美的生态系统。”

10年来,团队走访全国20余个省区市,深入64个村庄考察调研、试点建设,秉持“人本设计、生态优先、经济可持续”的理念,一步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卫生状况,助力乡村振兴。

多次迭代,惠及村民近万户

2021年,团队在2016年“免水冲蹲便器”和2019年“蹲坐一体无水便器”基础上,设计出农村家庭人性化免水冲便器及环境友好的生态粪尿处理系统。

“‘人本设计’不是盖一个豪华厕所或修一个自动翻盖马桶,而是包容更多的群体,保障使用者的基本如厕尊严,让设计变得更有温度。”梁骥介绍,经过多次迭代,在保证使用效果的前提下,产品以标准化设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粪尿处理效率延长清掏周期、缩小粪尿处理器体积降低运输施工成本等举措,让广大的农村用户受益。

2016年“免水冲粪尿分集便器优化设计”实物产品

2019年“蹲坐一体无水便器”效果图

2021年“免水冲粪尿分集自封堵蹲便器”效果图

无水设计,可广泛应用于冬季用水不便、水资源匮乏以及缺少市政管网设施的地区。

蹲坐适用,兼顾不同家庭成员的如厕习惯。

减少异味,微生物高效分解废弃物,从源头减少异味;高位无动力排风与低位便器进风,实现空气自然流通。

生态循环,通过粪尿分集系统,将粪便与微生物垫料结合发酵降解,实现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尿液经过腐熟可作为优质农家肥就地还田利用,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蹲坐一体无水便器及其收集系统

团队对处理系统进行迭代设计

被动式免水冲生态户厕系统图

管护到位与否,是“厕所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

该设计投入使用后,团队成员看到,村民们开始自发地维护卫生间环境,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实现了一平方米公共卫生的“可持续”。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村民自主参与意识大为增强。截至目前,新型生态厕所已惠及中西部地区8675户农村家庭。

蹲坐一体无水便器的使用场景

免水冲便器的使用场景

“以设计创新赋能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设计师的共情力和洞察力。”刘新坦言,要有“自下而上”的视角,才能看到农民“真生活”,解决“真问题”。

文化自信的春风,悄然浸润乡村角落

过去,在公共场合谈论人体排泄物往往被视为不雅或应回避的话题,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以环保负责的方式处理自己产生的排遗”。

自2015年加入团队以来,梁骥就“一直与厕所打交道”。从旅游景区到乡村小学,从北京胡同到西部农村,“尽管不同场景对厕所的需求存在差异,但归根结底是人的需求”,他对生态厕所行业信心满满,“辛苦和累是难免的。只要给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一切付出都值得。”

梁骥在乡村小学科普生态厕所相关知识

梁骥在家乡内蒙古调研回访时,牧民们对改良后的蹲坐一体无水便器均给出了正向反馈。有体验试点的老大爷主动给街坊四邻“安利”产品,称“这是自己用过的最棒的马桶”,还有村民表示“住在城里的孩子更愿意回家多待几天了”。

团队在内蒙古回访生态厕所使用情况

陕西蓝田县蔡家斜村村民为新便器点赞

“镂空”厕所是西藏等高海拔地区的典型特征。如厕后,粪便直接落入深不见底的土坑,借助藏区气候条件自然风化。这种厕所不仅使用不便,还存在严重的安全和健康隐患。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在西藏索县设计了无水资源型生态厕所系统。该厕所采用模块化设计,配套粪尿分离便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输出的液肥和粪肥可用于当地草场施肥和园林绿化,最大限度做到粪尿资源化利用。

西藏索县集成式生态厕所效果图

针对藏区吊脚楼厕所,团队设计的“蹲坐一体无水堆肥便器”效果图

“我们的逻辑并不是将乡村变成城市。乡村是另一种生活方式,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团队期待,从一间洁净好用的厕所开始,让村民、游客、返乡青年,以及从乡村走向远方的每个人,重拾乡土自信,感受土地对万物的滋养。

设计作品“被动式免水冲生态户厕系统”房体正面及内部空间图

近年来,团队设计的系列厕所作品屡获奖项,包括2017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扶贫爱心奖"、2018年中国红星原创奖银奖、2019年中国设计智造大奖、2020年金芦苇设计大奖、2020年日本GOOD DESIGN AWARD优秀设计奖、2021年德国IF设计奖、2021年中国可持续设计大奖等。

此外,团队凭借“被动式免水冲生态户厕系统”设计作品荣获2024年imaGen Ventures挑战赛全球十佳获胜团队。此次获奖方案源自2024年清华大学挑战杯民生赛道专项赛一等奖方案,并在清华大学科研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的支持下,开展项目成果落地孵化,目前正在推进测试样机加工工作,预计今年秋季开展示范应用。

团队设计的便器展示间在上海国际城市与建筑博览会展出

团队设计成果还受邀参加多项重要展览,如2012年、2018年和2023年中国设计大展,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展、2023年美丽中国展、2022年世界设计之都大会、2020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乡村·未来》展、2018年世界创新创业博览会以及2018年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等。

目前,团队持续致力于生态厕所的创新迭代,旨在通过可持续设计的力量,切实改善中国广大寒旱农村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全球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卫生状况。

“优秀的厕所设计不仅能解决生活和生态问题,还能促进社区交往、信息和资源的交换与共享,让多方受益。”刘新呼吁更多组织和伙伴加入实际行动,共同构建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其他团队成员武洲、钟芳、严泽腾、黄俊铭、薛舒豪、黎书、夏南、郗小超等对便器设计和厕改工作亦有贡献

来源:清华大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