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开始质疑课文,这是他认知即将升级的信号,家长可以这样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3 17:00 2

摘要:起因是周末和一群大孩子读初中课文—欧亨利的经典作品《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一对贫贱夫妻为了互赠圣诞礼物,悄悄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妻子卖掉了引以为傲的秀发,给丈夫买表链,丈夫卖掉了珍藏已久的金表,给妻子买发卡,结果两人发现,费尽心思买回来的礼

原创 千寻麻麻 东西儿童教育

大家好,我是千妈。

今天本来要解读一本不错的童书,临时决定分享一次更精彩的精读体验。

起因是周末和一群大孩子读初中课文—欧亨利的经典作品《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一对贫贱夫妻为了互赠圣诞礼物,悄悄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妻子卖掉了引以为傲的秀发,给丈夫买表链,丈夫卖掉了珍藏已久的金表,给妻子买发卡,结果两人发现,费尽心思买回来的礼物,对方都用不上了。

▲来源:网络

一般来说,阅读理解的标答是:

这部作品歌颂了无私的爱、纯粹的奉献精神以及人性中超越功利的美好品质,也告诉我们,真挚的情感与心灵的共鸣是比物质更珍贵的财富。

但我们读完后,一个少年马上就站起来,提出了质疑:

“我觉得这对夫妻很傻,生活都那么拮据了,还要讲究仪式感,真要是有情饮水饱,圣诞节两个人在家里简简单单吃顿饭也很好啊,为什么非要花钱买礼物?”

我一时竟难以反驳,难以反驳是因为我大脑里理性那部分,其实是有点认同这个观点的,自知之明不是对穷人的侮辱,而是对穷人的保护,正因为处于贫穷之中,才更需要量力而行,足履实地。

就在我脑子飞速运转,琢磨该如何妥善回复时,更多少年开始沿着这个质疑,七嘴八舌发表起他们的观点。

“对,就是心灵鸡汤嘛,太假了。”

“跟我们写作文一样,结尾必须正能量。”

......

这些一眼看过去比我个子还高,外貌已和成人无异,内心却充满叛逆的半大小子们,可比低龄段小朋友难搞多了。

我迅速稳住心神,转换思路,思路一打开,灵感就出来了,既然我自己也有少年们一样的质疑,为何不跟他们一起做个探索者,看看能不能挖出点新东西呢?

事实证明,从“大人神坛”走下来,是个不错的起点。

随着AI加入的讨论逐渐深入,我们还真挖到了不少有意思的答案。

这些答案,不仅回答了少年的疑问,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优秀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性、社会解读,甚至还带来了一些思维上的转变,可以说收获巨大。

把它们分享出来,是因为我想正在看文章的你,读这个经典故事时或许也有过同样的疑问,只是在网上铺天盖地的正能量解读中,你按下了那些疑问,未曾给它们发酵的机会,又或者,你也希望有一些新观点,为孩子解读这篇必读课文,使他走出课堂的局限,走向更大的世界。

贫贱夫妻百事哀吗?

今天的孩子读《麦琪的礼物》,会觉得强调爱大于物质的正能量结尾很假,跟他们身处的功利社会有一定关系。

现实中,大家看到的大部分家庭都是贫贱夫妻百事哀,面对贫穷压力,夫妻之间更多是争吵和互怨,而不是相濡以沫、彼此扶持,甚至“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情形也不少见。

那么,《麦琪的礼物》里,德拉和吉姆这对小夫妻到底有没有真感情呢?重温一些细节时我们发现,其实欧亨利已经预判到读者可能存在的疑惑,在人物设计上就做了精妙的伏笔。

“一块八毛七分钱,全在这儿了,其中六毛钱还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这些铜子儿是每次一个、两个向杂货铺、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死乞白赖地硬扣下来的;人家虽然没有明说,自己总觉得这种掂斤播两的交易未免太吝啬,当时脸都臊红了。德拉数了三遍,数来数去还是一块八毛七分钱,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

▲来源:《麦琪的礼物》书页插画

短短一百多字,把女主角德拉的境况,全方位地展示在我们面前。

首先是困境,什么困境呢,一个字:穷。

穷的同时,又侧面反映出了德拉的勤俭持家。

又穷又精干的女主人,一般来说都会有点强悍,对丈夫的无能也会有些抱怨,比如《我的叔叔于勒》里面的母亲。

但结合后面内容我们发现,德拉的哭不是因为抱怨,而是因为没钱给丈夫买圣诞礼物。

这些描述里虽然一个爱字都没有,却字字都体现了爱,德拉作为一个精干但并不刻薄,甚至很善良的女性形象,也支撑起了爱的基础。

的确,生活中很多夫妻都经受不住现实的考验,只要陷入穷苦境遇,就会丢掉山盟海誓的浪漫,但我们不能因为普例而否认个例的存在,这世界上仍然有一些人,他们竭力从苦难的缝隙中寻找美好,满足对方的快乐,成就了彼此的幸福。

或许,不用“情感比物质更珍贵”这样的标准答案来为普通人的乐观强行“上价值”,而是改为点滴之处的温情,至少能鼓励彼此跨过一道道坎,为黯淡生活赋予一些光彩,会更加真实吧。

“穷”是穷人的原罪吗?

刚开始,连我也认为,穷人就该量力而行,有些不太实际的花销能减则减,才是一个理性的心态。

但在探索小说创作背景后,我意识到,自己的“理性”仍然是存在狭隘的。

“穷”不是穷人的原罪,有些贫穷不是个体靠自身努力就能改变,它背后隐藏着很深的社会原因。

《麦琪的礼物》创作背景是美国镀金时代末期,财富高度集中,洛克菲勒、卡内基等工业巨头通过垄断掌控了经济命脉,而普通工人日均工资才1~2美元,吉姆作为公司职员,微薄薪水根本不足以支撑纽约昂贵的生活成本。

当时的纽约移民激增,房价攀升,工人只能聚居在拥挤肮脏的廉价公寓,小说里德拉为节省房租住在带家具的公寓,实为贫民窟的典型住所,可即便如此,租金也占据了他们收入的大半。

【这张照片是我们在搜集资料时找到的,被《时代》杂志评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100张照片之一。摄影师用新发明的闪光灯照亮了桑树街及其周围最黑暗的角落,桑树街曾是曼哈顿最糟糕的贫民窟之一,19世纪末的纽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移民,但他们并没有走向预想的铺满黄金的街道,相反,他们遭遇了“镀金时代”的严酷现实。】

德拉没有收入也是有原因的,1893年经济危机后,失业率高企,很多男性技术工人都找不到工作,像德拉这样的非技术女性,更加难以找到维持生计的来源。

但同时,因为上层财富的聚集,消费主义开始盛行,梅西百货等大型百货公司就是在那时候兴起的,圣诞节被商业化建构,德拉和吉姆为购买礼物陷入经济困境,恰恰折射出了普通民众在物质诱惑与社会压力下的脆弱性。

▲来源:《麦琪的礼物》书页插画

当我们了解到这些社会背景,了解德拉和吉姆所处时代的制度性不公后,再读小说中这段话,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除了倒在那张破旧的小榻上号哭之外,显然没有别的办法,德拉就那样做了。这使一种精神上的感慨油然而生,认为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

抽噎是难过,但尽量忍着,啜泣是忍不了之后的爆发,微笑则是小小的满足,这句话犀利地总结出了穷人的生活状况:

大多数时候的忍耐,一瞬间的崩溃以及偶尔才有的微小满足。

可是,这样的生活状况,都是穷人自身原因造成的吗?

当我们在内心发出这样的拷问,就突然从一个更深刻的角度理解了这部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

在财富与权力垄断的时代,底层民众的尊严只能通过自我牺牲来维系,这种“含泪的微笑”,正是欧亨利对那个撕裂时代最深刻的注解!

EASTWEST

最后我想说,这次探索带给我们思维上的转变,藏在小说末尾欧亨利特意写给读者的这段话里:

“我的拙笔在这里告诉了诸位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那两个住在一间公寓里的笨孩子,极不聪明地为了对方牺牲了他们一家最宝贵的东西。但是,让我们对目前一般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

很多人第一次看书名,以为麦琪是主人公的名字,实际小说英文原名写的是MAGI,是指耶稣基督出生时前来朝拜他的贤者。

贤者与聪明人的区别是,聪明人往往只看见事物的一部分,生出优越,贤者看见了更多,生出谦逊。

我们不要止步于聪明,而是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像个笨孩子那样,不断朝深处探索,去看见更多、理解更多,这是少年们的收获,也是我的收获。

如果你觉得今天文章不错,可以点亮“赞和在看”让我看见,下期“和千寻一起读童书”会继续为孩子们分享好书,欢迎来看~

来源:东西儿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