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161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是否也松懈下来了?口罩摘了,聚会恢复,旅行安排得满满当当。这一切都像是在告诉我们:“新冠,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但现实却悄悄地打了个翻身仗。根据国家疾控局最新通报,近期部分地区新冠病毒再度出现局部高发,尤其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亚型变得更为隐蔽和传播迅速。
这波反弹来得并不突然。专家早就提醒,病毒不会彻底消失,只是暂时“低调”。而这次爆发,再次验证了那句老话:敌人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他强,而是你以为他已经不在了。
那我们该不该紧张?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焦虑,但有三类人群,确实要格外注意。第一类,是老年人,尤其是合并有基础病的人。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这些疾病一旦和新冠“联手”,后果往往事倍功半。
第二类,是免疫力低下者,如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这类人群体内的“防火墙”本就薄弱,病毒一旦侵入,往往防不胜防。
第三类,是孕妇和婴幼儿。虽然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新冠对胎儿有直接致畸风险,但孕期感染可能引发早产、胎盘功能异常等问题。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毒入侵后可能迅速恶化。
那问题来了,这个端午节,我们还能安心吃粽子、出门旅游吗?答案是:可以,但得做好准备。专家提醒,在节前这段关键时间,务必要完成六件事,守好健康底线。
第一,及时完成疫苗加强针。别以为打了两针就万事大吉。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疫苗保护力会随时间下降,尤其是对新变异株的中和抗体水平,三个月后会明显降低。
第二,随身携带口罩和消毒用品。尤其在人流密集场所,口罩仍是你与病毒之间最可靠的“防火墙”。不是说现在口罩没用了,而是你用不用它,决定了病毒能不能找到你。
第三,避免久待密闭空间。病毒最喜欢“闷热不流通”的地方。餐厅包间、KTV、地铁车厢,如果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那就是病毒的“温床”。
第四,节前体检别忽视。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应提前复查血压、血糖、肺功能等指标。如果本身状态就不稳定,感染新冠的风险和后果自然更大。
第五,合理作息、加强锻炼。别看这条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但它是真正能提升身体免疫力的“硬核操作”。睡得好、吃得对、动得够,远比吃多少保健品更靠谱。
第六,关注权威信息,拒绝谣言传播。每次疫情反弹,总有“灵丹妙药”和“神秘偏方”在朋友圈流传。医生想说的是:这些“良心建议”里,可能藏着比病毒更毒的误导。
当然,也许你会问:这波病毒是不是比之前更厉害?根据目前中国疾控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联合监测数据显示,本轮病毒以JN.1为主,该毒株传播力强,但毒力并未显著增强。
不过,传播力强也意味着感染人数上升。一旦基数大了,重症和死亡的“绝对数”也会上升。医学上有个概念叫“风险叠加”,即便毒性不强,但一旦落在高危人群头上,仍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对于年轻健康人群来说,大多数感染后可能仅有轻微症状,甚至无症状。但这不代表可以掉以轻心。你可能是传播链中的“中转站”,无意间把病毒带给了家中年迈的父母或孩子。
而新冠病毒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不断变异。每次重新出现,都会带着“新技能”。这就像玩游戏,病毒不断升级,我们也必须不断“打补丁”。有研究显示,部分JN.1感染者出现了“长新冠”症状,如持续疲劳、脑雾、味觉嗅觉障碍等。虽然比例不高,但影响生活质量的程度却不容忽视。
所以,不要因为“这病毒没那么毒”就放松警惕。病毒的目标不是你死我活,而是让你忽视它,然后悄悄地留下“后遗症”。有些朋友可能还记得,2022年底那轮感染潮后,有人连续咳了一个月,有人味觉三个月才恢复。那时我们没得选,现在我们可以提前准备。
当然,也有些人担心疫苗对变异株是否还有效。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年发布的数据,即便是针对原始毒株研发的疫苗,也仍能降低重症风险,尤其对高危人群保护效果明显。
医学不是绝对的,但总能给我们最合理的建议。你不需要恐慌,也不需要过度“防疫焦虑”。只需要做对的事,坚持对的生活方式。
这个端午节,粽子照吃,亲人照看,出门照走。但记住:防护不是为了限制生活,而是为了继续享受生活。请别再用“我身体好,不怕”的逻辑来当借口。真正的健康,是你能保护自己,也能保护他人。所以,最后提醒一句:新冠未走远,防线别松懈。
资料来源: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近期新冠病毒流行及疫苗保护效果分析报告》[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4):321-328. DOI:10.3760/cma.j.cn112150-20240315-00028.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