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多元的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使得微短剧凭借流量积累,成为推动内容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然而,流量光环下,盗版侵权、内容雷同等问题日益凸显,按照业内人士的测算,微短剧盗版流量影响的产值可以达到200亿元。如何突破现有瓶颈,构建兼具版权保护与商业价值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多元的叙事手法和表现形式使得微短剧凭借流量积累,成为推动内容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然而,流量光环下,盗版侵权、内容雷同等问题日益凸显,按照业内人士的测算,微短剧盗版流量影响的产值可以达到200亿元。如何突破现有瓶颈,构建兼具版权保护与商业价值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微短剧产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为维护微短剧行业版权秩序,构建行业良好生态,微短剧内容创新与版权保护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来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的专家及业界代表围绕微短剧行业发展现状、盗版问题治理及版权保护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行业狂飙与版权之痛:盗版侵蚀下危机已现
微短剧以灵活的叙事节奏、精准的题材定位和多元的传播矩阵,迅速崛起为连接千行百业的新兴载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冯胜勇指出,微短剧作为新兴网络视听形态,兼具影视艺术基因与短视频传播特性,正以快节奏叙事、高密度信息、低成本制作优势快速崛起,但行业野蛮生长阶段积累的深层矛盾亟待化解,当前微短剧产业发展速度与版权保护不同步的失衡在《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数据中可见端倪。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党委副书记范承志介绍,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504.4亿元,用户渗透率达网民总数的52.4%。在这组亮眼数据背后,版权问题不容忽视。范承志表示,巨大流量背后存在着激烈利益博弈,不法分子通过盗版搬运获取不法收入,打击原创信心,侵蚀创作生态。希望行业同仁能集思广益,探寻版权保护制度性解法,推动微短剧行业可持续发展。”范承志说。
冯胜勇表示,微短剧版权保护首先是对版权保护形成共识,其次是司法渠道、学术界、平台企业等各方统筹联合。微短剧版权保护还需建立行政管理机制,形成行业自律,并具备对作品进行身份标识的技术手段。
产业端一边感受着行业发展火热,一边也感受到了侵权盗版的“寒冰”。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表示,当前微短剧产业发展火热,在短短3年内产值已超500亿元,今年预计将超过800亿元。但盗版问题正引起行业共同关注。若盗版问题得不到遏制,未来治理将极为困难,呼吁业界快速遏制盗版。
乐力也提到了当下盗版产业链的运作路径:在传播渠道层面,视频平台的UGC智能合集实现全片搬运,二创剪辑通过技术手段规避版权监管,甚至出现PGC机构伪造授权文件上传盗版内容;在技术手段层面,搜索引擎为盗版网站提供流量入口,网盘与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形成传播闭环,部分盗版内容在被下架后仍可通过特定关键词检索获取……这些盗版乱象直接导致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优质内容团队因收益无法保障而减少投入,低质盗版内容反而占据传播渠道。
从创作生态视角来看,盗版问题已演变为行业生存危机。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法务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阳子认为,因盗版导致的收益损失,迫使制作方压缩拍摄质量,创作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视听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冷凇也在会上呼吁,要通过政企学多方联动的普法行动,帮助创作者明晰权益边界,建立量化惩戒标准。特别是要强化原创者的第一责任人意识。
技术赋能与制度突破:构建多维治理体系
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技术赋能与市场驱动,但行业要实现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转型,必须将版权保护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郑宁从行业特性出发,指出微短剧版权保护的特殊困境:相较于传统影视剧,微短剧生命周期普遍不足3个月,盗版资源往往在上线黄金期出现,导致版权方尚未收回成本即遭遇市场掠夺。红果短剧监测数据显示,头部剧集上线72小时内必现盗版,单部剧司法诉讼赔偿金额普遍低于5万元,而诉讼周期长达6—18个月。这种“维权成本高、侵权代价低”的畸形生态,使得行业创新动能遭受根本性打击。
面对发展困局,法律制度创新亟待突破现有框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何天平建议建立“微短剧版权快速通道”,将确权周期从30天压缩至72小时,诉讼赔偿标准从“损失填平”转向“惩罚性赔偿”。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胡智锋提出“抓大放小”的治理策略,对单部剧传播量超10万次、非法所得超50万元的重案要案实行“顶格处罚”,形成行业震慑。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央视融发中心原主任汪文斌则强调需平衡专业创作与全民创作,建议设立“微短剧创作豁免清单”,对非商业性二次创作给予合理使用空间,避免过度监管抑制创新活力。
在具体治理路径上,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会长魏党军提出“著作权人主导的综合治理”理念,强调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作品播放前的确权登记,建立科学的判罚标准,以作品制作成本和现金价值为基础确定侵权责任。
此外,郑宁还提到重塑利益分配格局的重要性。她建议,在短剧生命周期较短的情况下,可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热播期后降价或采取其他方式,以形成长远效应,让生态更加多样化、健康化。同时,她也呼吁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将微短剧盗版行为纳入相关专项行动中,形成威慑力,推动全社会形成重视微短剧版权保护的观念和文化。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在国家版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门联合启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25”专项行动中,也将规范微短剧版权秩序作为了重点任务。
北京大学副研究员、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公室主任吕帆则建议,可通过联盟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并推动建构微短剧版权管理交易平台。
记者也观察到,近年来,政府、平台、学者、从业人员等相关各方加大了对微短剧版权保护的决心和力度,行业各方对版权保护已经达成共识,行业自治机制正在发挥关键作用。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已牵头成立微短剧版权保护联盟,制定《微短剧版权使用规范》,建立黑白名单制度,对重复侵权平台实施“三次下架、永久禁入”的惩戒机制。红果短剧联合20余家平台企业建立“版权共享池”,通过统一授权、分账结算模式,降低中小创作者维权成本;2024年11月29日,中国版权协会成立微短剧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与20家发起单位,向微短剧行业从业者发出《关于维护微短剧行业版权秩序、推动微短剧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
技术治理也已成为破局的关键支点。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提出“前端防御+后端追责”的双重技术解决方案:在创作确权环节,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创作即确权”,将剧本创意、分镜头脚本、成片素材等全流程上链,形成不可篡改的数字指纹;在传播监测环节,部署AI内容识别系统,通过视频指纹比对、数字水印追踪等技术,实现盗版内容分钟级发现、小时级下架。
乐力透露,红果短剧已建立300人技术团队,开发智能监测平台,2025年一季度拦截盗版链接12万条,下架违规内容8.7万条。“我们今年将加大司法诉讼力度,对盗版问题零容忍,侵权必究。同时也期待通过主管部门的有效管理行业自律,遏制住盗版内容的势头,引导用户养成看正版的习惯。”乐力说。
内容创新与价值赋能:版权保护需与时俱进
在版权保护基础上,内容创新成为行业升级与“破圈”的核心驱动力。
“没有健全的版权保护体系,文化创意产业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视听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当将版权保护与IP生态开发作为核心战略,让版权保护成为驱动微短剧创新发展的引擎,推动行业从短期流量变现转向长期价值创造。”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说道。
为了推动微短剧健康繁荣发展,提升品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创作提升,启动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一批创作计划,聚焦创作方向,加强创作生态引领,旨在更多细分领域,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引领作用和创新价值的优质微短剧。同时也将微短剧这一网络视听节目类型纳入“中国梦 新征程”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征集展播活动等多项推优活动评选范围。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高雄杰在《长安十二时辰》微短剧改编实践中,通过每集3分钟呈现历史切片,既保持悬疑节奏,又传递传统文化,验证了“快节奏叙事+深价值内核”的创作范式。这种创作实践印证了“优质IP生态化开发”理念,即从单部剧集向系列化、跨媒介开发延伸,形成长尾价值。
跨界融合也正在开辟新发展模式。青年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侯京健参与制作的普法微短剧《民法典小剧场》,通过“剧情+律师解读”模式,在短视频平台获得超5亿播放量,带动法律咨询服务增长达300%。抖音平台数据也显示,2025年一季度文旅类微短剧带动景区客流量增长47%,科普类内容使相关知识搜索量提升3倍。
“由于微短剧的创作主体和形态已经发生变化,因此版权保护标准、内容质量标准以及内容创新标准也应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一新兴领域的发展需求。”汪文斌说。
来源:爱看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