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版电动自行车国标将于今年9月1日实施,不少车主对于限速25km/h这个标准都比较反对。工信部其实对此是有解释的,即“10次事故9次快”,将速度和安全性挂钩。车主们对于这个说法并不认同,甚至一片反对之声。
您在读文章前可以先点击上方的“关注”二字,后续将为您带来更多电动车资讯,多谢支持
(文/小甄,头条、公众号、百家号等平台同步发文,发现转发和AI洗稿将举报到底)
新版电动自行车国标将于今年9月1日实施,不少车主对于限速25km/h这个标准都比较反对。工信部其实对此是有解释的,即“10次事故9次快”,将速度和安全性挂钩。车主们对于这个说法并不认同,甚至一片反对之声。
工信部此前就解释过,10次事故9次快,将电动自行车最高时速限制在25km/h,本意是为了车主们的安全。因为速度超过25km/h会导致刹车不及时,增加事故率。
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小甄认为初衷肯定也是为了老百姓好。但问题是这个解释根本站不住脚。
非常简单的一个反驳点,电摩和电轻摩也是电动车,它们的速度甚至能达到100km/h,即便有TCS、ABS等刹车系统,难道就安全了吗?有人说是机动车要驾照,可骑这类车的有几个考了驾照?
所以,车主们对于电动自行车限速的抱怨是正常的,尤其是标准与核心诉求相违背,不但会遭到反对,而且会推动灰色产业的发展。
其实,从2019年政策落地到现在,车主群体普遍对此表示不满,甚至出现 “限速不合理”“合法车型跑不过自行车” 等吐槽。这本质是生存需求与安全标准的碰撞。
根据此前的调查,我国超3000万人日均通勤距离超15公里,25km/h时速需36分钟,更别提长距离出行的人群。此外就是一大批靠着电动车吃饭的人,最常见的就是外卖员,如果真的老老实实骑国标车,恐怕连饭碗都不保。
正因为如此,现在才催生出非法改装和提速的灰色产业,电商平台公开销售 “解除限速芯片”,即插即用,时速提升至40km/h。也有不少销售门店都提供提速服务,小甄看过相关采访,部分商家表示:“我们不提速自然有别人提速,这也是逼不得已的。”
2025年全链条整治是重点,对于改装和提速都是严打的。但是我认为,如果国标车限速标准不改的话,这种整治是没有尽头的。
当然,破局之路也有,比如有的专家提出分级分类管理,在快车道允许速度超过25码,对于搭载ABS等系统的高端车允许超过25码等等。但这个不切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那第二种道路就是全面开放电摩或电轻摩,这也是小甄一直以来都提倡的。说白了就是让这两类车合法上牌和上路,让老百姓有更高速度车型的选择。尤其是北上广等限摩城市最重要,需要适当放开其他车型,最起码是电轻摩。
我相信,当大家有了更多车型的选择,加上市场监管局的严查,大部分人是不会再违法改装电动自行车。目前,许多城市已经在探索这条路,未来可期。
我始终认为,交通安全不是简单的速度减法,而是要在效率与安全间找到最优解。当政策制定者愿意倾听车主的 “速度焦虑”,或许不用再投入大量人力去查改装查提速。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电动车资讯,可以关注、推荐、转发,一起讨论!
来源:侃侃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