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潢医丨杨晔:萤火之光,亦能照亮黑夜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3 10:49 2

摘要:杨晔,女,主管护师,1987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毕业于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郑州大学护理专业。2009年毕业进入基层卫生院工作,2013年3月正式加入潢医这个大家庭。刚入潢医待过外科、神经内科、感染科,后来正式定在普外胸外科。2019年在普外胸外科

文:张柯

编者按:杨晔,女,主管护师,1987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毕业于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郑州大学护理专业。2009年毕业进入基层卫生院工作,2013年3月正式加入潢医这个大家庭。刚入潢医待过外科、神经内科、感染科,后来正式定在普外胸外科。2019年在普外胸外科工作期间受护理部委派,前往信阳市中心医院进修神经外科护理专业。新冠疫情爆发时,杨晔主动请缨报名参加了一线抗疫任务。2022年3月由于工作需要,又加入了急诊病区团队,日常协助护士长参与病房管理工作。

杨晔先后获得理论知识竞赛奖、医德医风先进个人奖、优秀护士、健康科普微视频竞赛奖、“疫情下的责任与担当”征文比赛二等奖及先进个人等多项奖项。

记得曾在电视里看过一部综艺片,现场要临时导一部短剧。从拍摄开始到结束,除了导演的直接指导外,无论是前期布置还是后期整理,场内场外的其他一切繁杂而细微的小事儿,几乎全都由场务来完成协调解决。杨晔的工作性质和场务差不多。具体流程是处理每位医生的医嘱,打印治疗单再分门别类下发各班次去执行,指导病人检查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办理新入住病人的床位调配、出院查账、退费……还有为病人做各种治疗,比如雾化、吸氧、测体温、查血糖、留置尿管胃管等等。就是哪儿需要就去哪儿,看似繁杂琐碎,却是医患之间高效运转的前提。

让杨晔记忆犹新的一件小事是,几年前的一天上午,急诊病区像往常一样人流涌动,大家正忙碌而有序的工作。这时,一名中年男子手拿住院清单来到护士站前台,说有些费用自己看不明白,希望医院方面能给个说法。男子在说这话时的语气生硬而尖锐,说是问询,其实更像是咄咄逼人的质疑。

正在前台护士站工作的杨晔和同事们仔细耐心的核对后,发现无误,温和的向对方解释。或许是受身体原因和经济压力所影响,男子对她们的解释并不认同,情绪也是越来越激动,并开始对着人群大声“控诉”医院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甚至一些微小事物也被其放大成矛盾。

人群越聚越多,都在不明所以的窃窃私语,看向医生护士的眼神也开始变化。同事们一时都手足无措,急中生智的杨晔突然想了个笨办法,她飞快的找来纸笔,足足用了两张纸,一点点的将整个收费环节以文字加数字清晰而完整的做了标注展现,现场又给男子作了耐心细致的讲解。

面对杨晔认真而诚恳的态度,男子的情绪逐渐平息,神色也缓和下来,心中的怨怼变成了歉意,不好意思的给医护人员道了歉。一场有可能演变成医闹的危机在她的沟通下终于被化解。

杨晔说,事虽小,但能以萤火微光做好医患之间的沟通桥梁,使之建立更加稳固而信任的和谐关系,那一刻,她感觉自己很有成就感。在此之前,她一直觉得自己的工作如空气中的微尘,普通到微不足道。经此事后,她开始对自己所做的事儿有了全新认识,原来平凡普通的岗位,也能彰显出其不一样的价值和意义。

2024年,急诊病区晨会学习(右起第三位:杨晔)

杨晔柔弱文静的外表下,有一种如雏菊般质朴而坚韧的气质。她出生于隆古乡一户普通的军人家庭,很小时就搬到了城关。从小父亲给她的教育就是“做人一定要三观正,勤劳善良,以奉献为本”。因家境一般,在上学时她一直比较刻苦,所以成绩也不错。因为从小就对白衣天使心生向往,所以在高中毕业时她顺理成章的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护理专业,之后又在郑州大学护理专业继续精进。

毕业后,杨晔曾在谈店乡卫生院待过几年,身兼数职,几乎做过各种护理方面的工作。正是有乡卫生院那艰苦的医疗条件和繁重工作量的双重磨炼,才令她在护理专业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为以后进入潢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冬,在信阳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进修的杨晔,回来正赶上新冠疫情爆发。最初,宁和医院还没启用时,她和同事被安排在医技楼临时成立的隔离病区驻守。一月份的天气已经特别寒冷,出于对未知病毒的防范,虽说都已冻的瑟瑟发抖,却也不敢开空调取暖。杨晔回忆道,这时,一位处于隔离状态的病人突然出现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衣服、床上、地下到处都是鲜血,触目惊心。更令人不安的是病人因恐慌情绪蔓延,完全无法配合治疗。

面对这种突发事件,又是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杨晔也有点手忙脚乱,她是第一次遇上这种情况,心里也很紧张。但随之就冷静下来,和另一位同事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认真谨慎的执行医嘱,为病人止血、补液,并为患者清理血污,以言语抚慰安稳病人的情绪,渐渐的,患者开始安静下来。杨晔也终于长长舒了口气,那一刻,她为自己突破自我的勇气而小小骄傲了一回。

2020年,媒体报道的第一批入住宁和医院的医护人员照片(第一排中间:杨晔)

还有个温暖的小故事令她对白衣天使这个称呼深感共情。有一天,120急救车送来一位出了车祸的神志不大清醒的流浪老人,送到了外科后,在没有任何亲属到场的情况下,医院免费接收了老人,医护人员很快帮他处理好伤口并安排好床位。

医院给老人安排了护工,外科的所有医护人员也都给予他生活上特别关照和温暖,帮他买新衣,送饭菜,从家里带牛奶等营养品等,并指导他肢体功能锻炼。在大家的一致帮助下,老人的身体恢复很快,唯一让大家感到困难的是沟通问题——老人年龄太大,耳聋眼花,乡音浓重又加上加上口齿不清,听不懂普通话,几乎没有办法沟通,所以无法联系到其家人。杨晔突然觉得这位老人说话的口音很像她当初上学所在地的商丘话,于是主动和老人交流,慢慢才从老人的描述中得知详细地址。接着大家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老人所在地去了一封信,终于联系上对方的村支书。在医院待了半个多月的老人,在医院帮忙买好车票后,终于在家人的陪同下要踏上回乡的火车。临行前老人用含糊不清的话语对杨晔、对护工、对所有的医护人员、乃至对潢川这座城,都表示了依依不舍和真挚的感谢。

杨晔的工作无疑是普通的,却如空气般不可或缺,在前行的道路上,她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踏实的磨炼技能,不断的实践学习,力争将白衣天使的称呼实质化、具体化,平凡而真实的展现出一个基层医护工作者的精神面貌。

加油杨晔,萤火之光,虽不能与皓月争辉,但亦可照亮黑夜。

作者简介

来源:这里是光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