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板间空地上的沙蓬、梭梭苗正顶着骄阳舒展叶片。牧民杨德在蹲在板阵里拔了把野草,随手甩给不远处的羊群:“瞧瞧这草,比去年又长高两指。”杨德在粗糙的手掌抚过泛着白碱的沙地,指缝间漏下的细沙里,几簇淡紫色的沙葱花正
五月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板间空地上的沙蓬、梭梭苗正顶着骄阳舒展叶片。牧民杨德在蹲在板阵里拔了把野草,随手甩给不远处的羊群:“瞧瞧这草,比去年又长高两指。”杨德在粗糙的手掌抚过泛着白碱的沙地,指缝间漏下的细沙里,几簇淡紫色的沙葱花正悄悄冒头——这个曾经连骆驼刺都难存活的地方,如今植被覆盖率已达77%,成为沙漠生态修复的鲜活样本。
“板下长草,沙土生金”的绿色蝶变
“早年这沙子能埋到膝盖,风吹起来啥都看不见。”国家电投集团北京公司磴口维检中心站长安迪森站在光伏板间的草方格旁,看着工人熟练地铺设稻草。他抓起一把混合着蚯蚓粪的沙土,让阳光筛过指缝:“现在你看,沙粒都裹着腐殖质,攥起来能成团。”身旁的副站长杨德接过话茬:“去年春天种下的梭梭苗成活率超过90%,四翅滨藜更是泼辣,一场小雨就能窜出新芽。”
▲北京公司磴口光伏治沙项目光伏板如阵列铺开。其下,芦苇、梭梭扎根生长,勾勒出一幅光伏与绿植携手治理沙漠的美丽画卷。
在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森林”下,梭梭树顽强生长。随着植被覆盖度提升,曾经裸露的沙丘上,沙蒿、沙打旺等20多种草本植物自然萌发,形成了立体的固沙植被层。
“鸟儿归巢,兽类返家”的生命交响
“快看!是沙百灵!”正在巡检光伏组件的运检员李世杰突然压低声音,手指向光伏板支架。一只灰褐色的鸟儿正歪着脑袋啄食板下的草籽,翅膀上的白斑在蓝光下格外显眼。“沙林中心去年春天在这里监测到3种鸟类,而今年已经有17种了。”
光伏板阴影里,一群灰头土脸的地鼠正推着饱满的沙枣核往洞里钻。主运检员毕永仕蹲在鼠道旁,笑着解释:“这些小家伙是植被扩散的‘天然快递员’,它们储存种子的发芽率比人工播种还高15%。”说话间,远处的沙丘上闪过一道浅黄色身影——是一只沙狐!这是近十年来第一次在板区拍到沙狐足迹,毕永仕举起手机,镜头里的沙狐正对着光伏板倒影歪头打量,“说明这里的食物链已经初步形成,从草本植物到小型啮齿类,再到食肉动物,生物多样性正在快速恢复。”
北京公司磴口光伏治沙项目植被覆盖率已提升到77%。
风起时,光伏板发出轻微的嗡鸣,像是沙漠在哼唱一首关于重生的歌。那些整齐排列的“蓝板板”下,无数株“绿苗苗”正带着希望扎根,在它们周围,羊群在吃草,鸟儿在筑巢,蚯蚓在松土——这片曾经被认为是生命禁区的沙漠,正用蓬勃的生机证明:当人类学会与自然对话,每一寸黄沙都能变成孕育奇迹的沃土。
来源:国家电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