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在松江仓城的老石板路上,一座青瓦白墙的老宅飘出新米的清香,主理人莫翠华正蹲在门槛上擦拭老粮囤。这个名为“仓城张氏米行”的米文化空间,藏着莫翠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深情守望,她说:“我想让年轻人知道,一粒米从田间到餐桌,藏着千年漕运的故事。”
走在松江仓城的老石板路上,一座青瓦白墙的老宅飘出新米的清香,主理人莫翠华正蹲在门槛上擦拭老粮囤。这个名为“仓城张氏米行”的米文化空间,藏着莫翠华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深情守望,她说:“我想让年轻人知道,一粒米从田间到餐桌,藏着千年漕运的故事。”
01 一场关于文化根脉的 “跨界”
莫翠华深耕公益事业13 年,“2018年帮朋友策划援藏送行宴,席间聊起松江大米曾是贡米,却少有人知,突然就动了念头——我们能为米文化做点什么?”这个念头催生了“张氏米行”的雏形。莫翠华带着团队走访史志专家、拜访老粮农,在2019年租下这间仓城老宅,将这间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宅屋摇身一变,成为“米文化客厅”。“最初不收一分钱,免费开放给市民触摸老粮囤、听漕运故事,没想到反响热烈,甚至有80 岁的杭州老人带着家谱来寻‘米行旧踪’。”
02 老宅的文化加减法
起初,张氏米行保留“前店后仓”格局,前厅摆着1938年同仁米行的柴油碾米机,后仓复原“砻糠换豆腐”的副产品循环场景。据了解,当年米行将砻糠(稻谷壳)卖给豆腐坊作燃料,形成“碾米—副产利用”闭环,老豆腐坊的后人曾来此参观,并哽咽落泪,“爷爷说,仓城的豆腐香,有一半是砻糠熏出来的。”
2021年,张氏米行增设了“农耕体验区”,用真实稻田土搭建迷你农田,孩子们可以赤脚踩泥、手搓稻穗,把米文化变成“可触摸的课程”。沉浸式的体验让家长们惊呼,“课本里的‘春种秋收’,原来有这么多讲究。”此后,米行还开发了“漕运小掌柜”研学课,涵盖了模拟粮船报关、用老斗升计量、写毛笔字粮票等项目。
2023 年,张氏米行再次转型,打造“非遗农产品集合站”,逐步搭建农产品的“公益桥梁”。在米行的货架上,陈列的陕西石磨小米、重庆古法红糖等商品都贴着农户手写卡片。其中,一名陕西农户写道,“石磨磨米能保胚芽,但每天凌晨4点开工,3 斤谷子才出1 斤米。”莫翠华坚持利润反哺公益,“让这些‘笨方法’做的好东西,被更多人看见。”
03 在网红经济里守护 “慢文化”
当被问及“为何不做团购、不搞直播”,莫翠华看着手中的米粒表示,“米文化不是快消品,它们拥有故事和文化,它是需要坐下来听的故事。
在张氏米行里,体验课程和选品也都保持着原生态。现场可以体验制作米糕,让市民对松江大米的“看、品、食”更直观与生动。但米糕制作拒绝机器磨浆,必须用石磨推30分钟。选品也只认“三无标准”,即无添加、无套路和无过度包装。
米行还发起“老宅守护计划”,游客带走农产品时会收到手写卡片:“您带走的不仅是小米,更是陕西大哥凌晨4 点磨米的匠心。”“这些瞬间,比赚多少钱都珍贵。”莫翠华说,“米行存在的意义,是让年轻人知道,我们脚下的土地曾滋养了无数人,而这份滋养,值得被记住、被传承。”
张氏米行 “食光指南”
地址:中山西路71号张氏米行旧址
营业时间:9:00-16:00(周一闭馆,节假日顺延)
来源:上海松江一点号